从一首诗看永明体格律 永明体格律:
《白马篇》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白马紫金鞍。停镳过上兰。----首句入韵,律联,对仗,不对偶
寄言狭斜子。讵知陇道难。----粘,特拗,平头,不对仗,孤平
赤坂途三折。龙堆路九盘。----不粘,对仗
冰生肌里冷。风起骨中寒。----粘,对仗
功名志所急。日暮不遑飡。----不粘,三仄尾,不对偶,
长驱入右地。轻举出楼兰。----不粘,对,三仄尾,对偶
直去已垂涕。宁可望长安。----蜂腰,失对,不对偶
匪期定远封。无羡轻车官。----不粘,三仄尾,三平尾
唯见恩义重。岂觉衣裳单。----粘,蜂腰,大拗,三平尾
由本诗可见永明体格律特点:
1,五言句法皆二三结构;
2,律句(二四位平仄交替)律联大量出现,本诗5联律句对仗。
3,不忌孤平,三仄尾和三平尾
4,联间不讲粘对
5,对仗位置无规律
6. 不忌八病,如平头1句蜂腰2句
7,句数(成联)任意。但短小作品占大多数。8,押韵一韵到底,押平韵,也可押仄韵。
由上可见,和唐近体诗仅1,2两条相同,即句法二三结构,律联成对仗。为唐近体采纳继承,其余均有发展。 从例诗可以清楚地看出:永明体是讲究声律的,而且其声律要求和唐近体诗是一样的。即句中平仄交替(而不是四声交替)。尽管其时还没有平仄二元化的概念------这就是大量永明体所反映出来的一个客观规律。
但声律只是格律的一部分,永明体的格律却远远没有形成。这种在沈约四声论指导下产生的积极成果之一就是律句的产生,为唐近体诗奠定了基础。律句和律联的大量存在,预示一种新诗体即将出现。从永明体诞生约200年后,沈宋定型了近体诗。沈宋的贡献在于将律句律联组织成近体诗,并且克服了永明体除了律句律联积极因素外的其他毛病,形成了严格的格律-----即“稳顺声势,约句准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