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2|回复: 1

《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谈(三)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1 07: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5-21 07:45 编辑

《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谈(三)

    空海于8047月至中国留学。8068月回日本。历时三年。他的《文镜秘府论》多为当时流传在中唐时期的最为有影响的唐诗理论,內容非常庞杂,无所不有。就诗律而论,有人认为多出于王昌龄698-756)的《诗格》。而没有只言片语关于沈佺期、宋之问、杜甫的记述。例诗有如下诗人:
皇甫冉(717-770)
钱起722—780
崔曙(约704-739
张谓 (?—约778)
陈润(大历766-779)时代人
    沈宋只是官员,对唐近体诗的推广、提倡有重大贡献,在理论上却没有什么建树。杜甫也只是在晚年自己才“渐于诗律细”,并没有具体的理论贡献。而且晚年无聊,还创新了一种“吴体诗”,无格律声律可寻,自然是空海所无从引用的。
    《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
调声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诗曰:(五言)(717-770)
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
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
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
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
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
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
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
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
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
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
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
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
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
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五言)
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
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
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
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
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
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诗曰:
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
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私云:钱起之诗也。)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24 19: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空海的《文镜秘府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中国历朝谁也没见过。于是就出现了宋人的“拗论”、清人的“拗救”!当上世纪三十年代《文镜秘府论》传回中国,又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没引起国人的注意。于是才有了王力的大拗救发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2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