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0|回复: 0

【转帖】也说崔颢《黄鹤楼》诗的平仄声律/应化雨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9 14: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说崔颢《黄鹤楼》诗的平仄声律                                                                 (2012-01-21 16:03:44)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转载[/url]

                                                                                         标签:                                                                                                                                                                 崔诗                                                                                                                                                                 锦官城                                                                                                                                                                 《黄鹤楼》                                                                                                                                                                 《全唐诗》                                                                                                                                                                 平声                                                                                                                                                                 杂谈                                                                                                                                 分类:                                                 古汉语研究                                                                                 


也说崔颢《黄鹤楼》诗的平仄声律

崔颢《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神来,气来,情来,浑然天成”(见《唐人律诗精华》),千百年来一直为许多人们所推崇,被视为千古绝唱。至于说到它的格律,则多认为前半首完全是古风的格调。用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的话说就是:“崔颢《黄鹤楼》,直以古歌行入律。”
可是近来见到一篇无患子《由唐人诗格看崔颢〈黄鹤楼〉诗的声律》的文章,却一反于是,说:崔颢《黄鹤楼》诗“被一些‘格律专家’判为‘格律不合格’的‘半古半律’诗作……实在是没有一窥唐人格律之堂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句的‘乘’……实际崔诗是用作仄声的。”“唐人用字有所谓借音法,即某些多音字虽音义不同而此义借彼义之音以协平仄。”“元兢《诗髓脑》所载‘调声术’云:‘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崔诗第二联最为独特处,乃在上句六连仄。此承五律而来,既然五律可用四连仄甚至五连仄,七律用六连仄,亦同一原理也。”……
真的,此说新鲜倒是够新鲜的了。但是,实事可完全不如说者之所说。
我们先来说“乘”。说者说:“唐人用字有所谓借音法,即某些多音字虽音义不同而此义借彼义之音以协平仄。”在平仄问题上哪来有什么“借音法”? (所谓“借音法”乃是一种修辞手法) 说“借声法”或许倒还差不多,因为“音”是指语音、读音,只有“声”才有指平仄声调者。“乘”有平仄两个声调:作为动词时读平声(《广韵》“食陵切,平蒸,船”),作为名词或数量时读去声(《广韵》“实证切,去证,船”)。在唐人的近体中,确实有“以平用仄”或“以仄用平”的情形。如清代金埴《不下带编》便说到:“杜诗亦间去乖于平仄者,如平音而仄用,则标之于旁曰:‘义从平声,读从仄声。’仄音而平用,则标之于旁曰:‘义从仄声,读从平声。’”这样的实例可以举出许多来。“乘”(动词)之“以平用仄”的实例,在宋有之,在明有之(说者所列举的四个实例,三个为宋代,一个为明代),但是在《全唐诗》中,可我却至今未曾见来。——这也就是说,拿不出“以唐证唐”的铁证来,所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句的‘乘’……实际崔诗是用作仄声的”说法,我总是不信,我总是认为是一种“臆断”,一种“无稽之谈”,只能说是说者的“信口雌黄”而已。
其实这种“律中带古”——首句前四字皆为平声(包括“通平通平”)的现象,在《全唐诗》(七言)近体中不时可以见到。如沈佺期《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储光羲《新丰主人》:“新丰主人新酒熟”;孟浩然《长乐宫》:“秦城旧来称窈窕”;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之二:“丹阳城南秋海阴”,《奉赠张荆州》:“祝融之峰紫云衔”;岑参《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妇姑城南风雨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锦官城西生事微”;钱起《送河南陆少府》:“云间陆生美且奇”;独孤及《早发龙沮馆舟中寄东海徐司仓郑司户》:“沙禽相呼曙色分”;王季友《宿东溪李十五山亭》:“上山下山入山谷”;韩愈《感春五首》之一:“辛夷高花最先开”;李群玉《黄陵庙》:“黄陵庙前莎草春”等等,等等。就是崔颢,除了“昔人已乘黄鹤去”之外,还有《七夕》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再者,其《雁门胡人歌》的第二句“雁门胡人家近边”,也是“前四字皆为平声”。)试问说者,面对这么多的“律中带古”(首句前四字皆为平声〔包括“通平通平”〕),又该作如何说?是否在这当中也有什么字是“误读”了?是否在这当中也一样还是“唐人用字有所谓借音法”呢?
接着,再来说崔诗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不复返”,除了第一字“黄”为平声,下面竟一连用了六个仄声,这总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合律”了吧?可是谁能想到,到了说者那里还是依然张嘴闭嘴地有话说:“崔诗第二联最为独特处,乃在上句六连仄。此承五律而来,既然五律可用四连仄甚至五连仄,七律用六连仄,亦同一原理也。”想是为了更加“言之凿凿”吧,说者还并没有到此而打住,还抬出了唐代元兢《诗髓脑》“调声术”说:“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这样一来,使“六连仄”的”“合理性”得到更进一步的“印证”,而且“空悠悠”这一“三平格”,也并不是什么“律诗之忌”,而成了堂而皇之的“相承之法”了。
经过一番如此这般之后,于是最后说者推出了自己的结论:“总结全篇,即使用现在‘格律家’的苛刻标准来看,崔诗所谓‘出律’处也仅第三句的一个‘去’字。又从哪里得出崔诗‘半律半古’的结论来呢?所以,我们初学者不必过于迷信近世那些‘格律家’的凭空臆断,他们为兜售他们的‘格律体系’,竟不惜歪曲历史,否认事实,把好端端的唐宋格律弄得板滞不化,气息奄奄,流弊严重。”——(“总结全篇,即使用现在‘格律家’的苛刻标准来看,崔诗所谓‘出律’处也仅第三句的一个‘去’字。”看来,说者还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在“唐人用字有所谓借音法,即某些多音字虽音义不同而此义借彼义之音以协平仄”之后,为什么不接着说“‘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句的‘去’,实际崔诗是用作平声的”呢?因为“去”有一个读音是“平声”:“《集韵》丘于切,平鱼,溪。”如果这样,那就“即使用现在‘格律家’的苛刻标准来看”,崔颢《黄鹤楼》诗就百分之百‘合律’了。)
真是嘴长在说者的身上,想咋说就咋说,想咋唱就咋唱呀!但是,说归说,唱归唱,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所说与所唱能不能站得住脚,要看人们能不能买账?
事实告诉我们:在《全唐诗》的五言律、绝之中,五连仄或四连仄拗句虽然不能说是大量,但也实在是举不胜举。如“士有不得志”(孟浩然);“隐者不可见”(岑参);“日出月复没”(姚合);“此地聚会夕”(贾岛);“向晚意不适”(李商隐);“夜久叶露滴”(王建);“至理不误物”(贯休);“一战偶不捷”(齐己);“住久白发出”(周贺)等等。其中单就杜甫一人便至少有三、四十句之多。而在《全唐诗》的近体中夹杂着的七仄或六仄拗句,却充其量也就是那么几例,如白居易《重到城七绝句·见元九》:“容貌一日减一日”;如吴融《野步》:“一曲两曲涧边草”;如齐己《寄无愿上人》:“六十八去七十岁”等等。清代赵执信《声调谱》说:“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于是,五言律、绝与七言律绝在格律上确实有许多的对应关系。如七言律、绝“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便是由五言律、绝“仄仄平平仄”前头加上“平平”而来。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所谓“五仄”(仄仄仄仄仄)拗句,它都拗自于律句“仄仄平平仄”。一样的道理,与“五仄”(仄仄仄仄仄)拗句相应的七言律句也应该是“平平仄仄仄仄仄”。说者说“五律可用四连仄甚至五连仄,七律用六连仄,亦同一原理也”,还说“此承五律而来”。试问,哪有这样的“而来”?哪有这样的“同一原理”?你在哪本书上看见哪位前人曾这样说来?说话总得有依据才是,无依无据,不顾事实而大放厥词,这与前面说“‘乘’……用作仄声”一样,它只能还是一种“臆断”,还是一种“无稽之谈”,说到底也还是说者的“信口雌黄”!
说句实在话,这种作为真不该为做学问之人所取!
似乎想说的话好像还有一些,如说者说“唐人诗格中举例多用六朝人诗句,可见唐人所谓近体实指六朝以来的新体。”如关于“用三平承之”的问题等等。对于前者,连近体产生于何时都要“纠缠”,可我却不想奉陪;而对于后者,正好我以前曾写过一则相关的随笔,现将其转录于此;其他的,就不想再多费口舌了。


附录(一):我在《西窗随笔》中有一则关于所谓“下三平救下三仄”的随笔,现将其转录于此:在近体诗的所谓的拗救之中,更还有一种“下三平救下三仄”(也叫“三连平救三连仄”)之说。用“周师”(按指台湾大学教授周植夫先生)的话来表述就是:“如出句为下三仄,则对句应为下三平以救之。”(见《诗学概要》)据持此说者所举的例子有:王维《酌酒与裴迪》:“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杜甫《秦州杂诗》:“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韦应物《简卢陟》:“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我认为近体诗的“拗救”,应该是一种“约定俗成”,应该是历来为多数人所认定、所遵
循的一种“一定之规”。而这种上句“下三仄”、下句“下三平”,能否算作一种“拗救”呢?
平时在阅读唐诗的时候,只要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现近体之中出句(上句)为“下三仄”者真可谓是比比皆是。依据稻香老农对《全唐诗》所作的统计,就有2071句之多(约占10%);而对句(下句)为“下三平”者,却只有343句——前面已说到,除去重复与误判者,其实只有286句(约占1.4 %)。而按照这种所谓的“拗救”之所说,在这286句的“下三平”中用来“救下三仄”的那就更少了;据我审核,还不到三十句。另外,我还对一本《唐人律诗精华》的唐诗选进行了一次统计:该书共收有唐人律诗410首,其中为“下三仄”者有65句,为“下三平”者却只有7句,而其中所谓用来“救下三仄”的则更是只有两句而已。因而我认为上句“下三仄”、下句“下三平”这种情形我们至多也只要把它看作是一种拗句就是了,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做什么文章。前面已经说到:“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见《声调谱》)这也就是说“下三仄”根本就无须用救。再者,当行中人都知道,“下三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应当力避才是。可在此不但不说力避,却竟然还要将它“标而出之”,荐为一种所谓的“拗救”,说“如出句为下三仄,则对句应为下三平以救之。”——直白地说,也就是要制造连力避都来不及的近体诗的大忌“下三平”,去“救”根本就无须用救的“下三仄”。如此作为,岂不等于是在故意“制造混乱”吗!
这样的“拗救”,我真不知道“周师”是如何“发明”,或是从哪里“捡来”的?

附录(二):后来读唐代元兢的《诗髓脑》,见其在“调声之术”之“三”中说:“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下)三平承之。……如王中书诗‘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想来,“周师”的所谓“下三平救下三仄”之说极有可能是从这里“捡来”。如果当真如此,那就牛头不对马嘴了。我说“周师”应该明白,此中的“王中书”,是指南朝齐朝的王融,“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竟不至”为三仄声,“双双飞”为三平声)这两句见之于其诗《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之一中:“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坐销芳香气,空度明月辉。嚬容入朝镜,思泪点春衣。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杨稀。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这分明是一首完完全全的古体诗,怎么能将说古体诗的事“捡来”当作近体诗的拗救呢?(201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