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11

《诗.大雅.大明》所记录的、姬周初年的一次政变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7-5-19 10: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r][/tr]
各位,本人认为,现有《诗.大雅.大明》的翻译是错误的,上次发帖,似乎没有引起各位的重视,所以重发,是否可以引起争论?大家来鉴别,看老童子是否在胡说?


《诗.大雅.大明》所记录的这次政变,是在“周人伐商败绩”之后。而这次政变,帝乙扶持周文王作为姬周的新主。


《诗.大雅.大明》记录姬周的政变过程
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战败投降之后,殷帝帝乙选择能听命于殷商的人作姬周新主、作为殷商利益的代言人,合乎情理。而且也有典籍可证,这就是《诗.大雅.大明》。
全诗可分为6段。

1)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堇鸟)忱斯,不易(丕赐)为王。天位殷适,使不(丕)挟四方。

    这是《大明》的第一段,是殷商国家实力的描述,是姬周对殷商作为统治天下方国法权根据,是对商王改组姬周统治机构的法理依据。也如“我爸是李刚”一样,“我的后台是帝乙”,有周文王提虚劲之嫌。如果将这段诗文翻译一下,应该是这样的:

玄鸟(天堇鸟)眷顾殷商(忱斯),天赐王统(不易为王),大位适殷(天位殷适)。它像太阳一样,赫赫在上,普照天下(明明在下),广挟四方(丕挟四方),天下诸侯“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注释:
①难,,是“堇鸟”的或体。“堇鸟”,《说文》曰:“鸟也。从鸟,堇声。堇鸟,或从隹”;《汉语大字典》的第一义:“鸟名。也作‘堇鸟’”;《段注》:“堇鸟,今为难易(的‘难’)字,而本义隐矣”。联系《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鸟,是殷商的图腾。这样,“天难”就是天鸟,也就是殷商的吉祥鸟——玄鸟。
②易,《甲金字典》(P707)引卜骨前六.四二.八的甲骨文,为双手举酒器向另一酒器倾倒液体之象,解释为:“……象两酒器相倾注承受之形,故会赐予之义……”;“不”,读丕,大也。“不易”,也就是丕赐。“不易为王”,就是“大赐为王、天赐为王”之意。
③“挟”,《汉语大字典》曰:“要挟,挟制。《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不挟”当读为“丕挟”。“不挟四方”,广泛挟制四方、天下莫敢不从之意。

本段是写殷商的赫赫威势,也即帝乙的赫赫威势,而我们的《诗》家,说是写文王的赫赫威势。“天位殷适”(天位适殷),是本段的关键句,是确定本段诗文姓张姓李、姓商姓周的基因识别码——“DNA”,则干脆视而不见,不予翻译。其实,文王时代的殷商,才是具有赫赫威势的“美国霸王”呢!而文王,还是没有半分家底的流浪汉,哪里来的赫赫威势?

2)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曰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由身,生此文王。

这一段是说,文王的母亲挚仲氏任,是“天朝大邦”来的,有天朝血统,且有德行(维德之行)。先虽为嫔,而后为“京”,至高至贵。这样,文王也就具有作为西伯的高贵血统。这是帝乙选择文王为西伯的第一理由。
3)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注释:
①受,象两手授受某物之象。老童子认为,所受授之物为边界。“以受方国”,安定国界、和平共处也。
①载,《汉语大字典》有30多项,混沌含糊,确实费解。但其中第12项解释比较明澈:“祭祀。《国语.晋语四》:‘重耳若获得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比较确定。说明,“载”就是国家祭祀权,也就是君权。“文王初载”,文王初初继承西伯之位。
③天作之合,是说殷王作成“让周文王当西伯”这件事。天,殷王也。殷,又称“天邑商”。而地点在“洽”,就是今天陕西省合阳市,挨近黄河边。

这一段说文王被“天”(商王)定为西伯的过程、理由、地点,西进路线。
被商王选为西伯的理由:
第一、姬昌是西伯王季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来自殷商,有天朝血统,是姬周和殷商都能接受的人选;
第二、文王能小心翼翼的“昭事上帝”。这里的“上帝”,显然不是“耶稣、阿门”,也不是中国的土产神——玉皇大帝,而是商王。也就是文王将商王伺候的妥妥帖帖;
第三、文王其人尊重别国领土的完整,特别是商王的领土主权,保持和睦相处的国际关系。这一政治态度是用“受”字来表述的。
而后就是帝乙护送周文王西进的路线;“在洽之阳,在渭之涘”——由合阳而渭水……
有人说,“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是帝乙嫁妹的地点,也就是文王与“天妹”结婚的地点。若是这样,那就是“先上床,后办礼”了,皇帝嫁女,诸侯当驸马,是政治联姻,能有这样草率吗?能像现在的“超男超女”的婚礼一样吗?
老童子认为,“天妹”与文王的结婚,是在文王已经成了西伯、到了岐山之后。诗的下一段才是说“天妹”与文王结婚的事。为示隆重与忠诚,文王从岐山赶到几百里外的渭水,“造舟为梁”,亲自迎接,这样理解才对。

4)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倩天之妹。文丁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

本段描述迎亲的盛况。岐下人民载歌载舞,欣喜若狂。这一典礼,既是姬周人民对和亲——也即两国实现和平、同归于好的欢欣,也是姬周人民对姬昌作西伯的认可。

5)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

姬昌得到来自天朝的“丹书铁卷”,册封为伯,成为姬周之极顶(京)。
接着写周武王姬发的事……

6)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不必翻译,也能读通的。

    题外话
《诗》也是经,称为《诗经》,自古一来多有误解,《诗.大雅.大明》也是这样,特别是上述第一段,所有版本的《诗经》注释与翻译,都说是描写周文王的赫赫威势,这就错了。其实是描绘殷商的赫赫威势,这是干预姬周政权的发力依据,或者势力依据。
老童子比较注重文字学,所以能将“难”读成鸟——殷商的吉祥鸟;“不易”读为“丕赐”;“不挟”读为“丕挟”,于是读出《诗.大雅.大明》的逻辑与文意来。
本文为缩写,论据、说理南面不那么充分。若有深层次研究的朋友,请搜索“《谁是文王的正配——〈诗.大雅.大明〉和〈周易.归妹〉所反映的姬周政变》”,那里说的比较详细,且绘声绘色。
另外,本人的主要研究是《周易》,出版有《看周周易》一书。
本人认为:《周易》是周文王所写的一部戡商策书,是六十四篇政治谋略论文,是姬周藉以打败殷商的政治纲领。那个神秘莫测的卦符符号,并不具有冥冥神力与哲理暗示影响经文。
除《戡商周易》而外,在网站上发表关于《周易》的短篇文章二十多篇。搜索词条“张再兴”,凡是关于在《周易》的,就是在下——老童子之作。






收藏0 转播 分享 淘帖0 支持0 反对0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返回列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07: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不置可否了?

点评

不是都不置可否,实在是我辈惭愧,于国学之道浅矣,向先生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1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22: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说:《诗经》的翻译,起码有30%是错的,前面说“之子于归,是亲自将老婆嫁给别人”,是多么的悲惨?而我们的《诗经》专家在翻译时,是那样的轻快,这不就错了?
这里,老童子又拈到了一篇。是老童子发狂?还是真抓住了把柄?都不参与讨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1: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老童子在搜索“谁是文王的正配”时,能搜索到《大中华诗词.国学纵横.<诗.大雅.大明>所记录的、姬周初年的一次政变》,可见网友们的点击量是很大的,或许也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各位网友不妨再讨论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1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有益,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11: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都不置可否,实在是我辈惭愧,于国学之道浅矣,向先生学习

点评

附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16: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8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8
贡献
21836
金钱
2857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2 14: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8-12 14:09 编辑

難(堇鸟)为异体字,见《汉典》,隹、鸟皆鸟,区别在于尾长尾短而已,有许多字隹、鸟皆可用而为异体字。《說文》難,鳥也。本作(堇鸟)。

受,是个施受同辞的字。上面的爪,是覆手为爪。下面的又,也是一只手,中间的 冖,是一物体,两只手表示一只手递出去,另一只手收下来。所以它可以表示收下来(受),也可以表示送出去(授),开始时受授只有一个受字,后来才造了一个授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所受授之物不是边界,是方国,即诸侯国的国土。
不易,丕赐。丕先秦文字多写作不字。易,象形字蜥蜴。我的解释方法与你不同,此做假借字赐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88
贡献
13732
金钱
18884
发表于 2017-8-12 16: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12 11:08
不是都不置可否,实在是我辈惭愧,于国学之道浅矣,向先生学习

附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23: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先生对于“難(堇鸟)”字的解释,对我是极大的支持。
对于“受”字的解释,也很权威。至于所受、授之物,我们方向一致,只是先生认为是“方国”,我认为是边界,也差不多了吧。
“受”是文字学具有争议的字,文字学家认为,所受、授之物是“舟”,老童子认为是边界。其过程是:冂,边界,在国家之间自然帝存在着;再而为“凡”,为两个边界之重合,实际是从原始边界之推进,象意边界之改变,正如印度在朗洞所作的那样;再三至于“舟“”,甲骨金文则是“凡”字基础上的再推进,金文象舟,我们的文字学家认为是“舟”,于是解释“受”为“受、授舟”。
当然,认为“所受、授者为国界”,也是老童子一人之说,也难免陷于谬说,持怀疑态度是正确的。
“不易”,先生没有反对我的“丕赐”之说。读“不”为“丕”,《诗经.大雅》就是这样读的。《诗经》中八九百个“不”字,读为“丕”只有十多个,都在《大雅》,我是根据《大雅》读“不易”为“丕赐”的。
这样一来,先生的文字解读,就是对鄙人“《<诗.大雅.大明>所记录的、姬周初年的一次政变 》”一文的有理支持了。谢谢!

点评

许先生在国学方面还是很用心的,很高兴先生能在此找到可以论道之友 为专业精神点个赞,亮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4 12: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4 12: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8-12 23:13
刚刚先生对于“難(堇鸟)”字的解释,对我是极大的支持。
对于“受”字的解释,也很权威。至于所受、授之 ...

许先生在国学方面还是很用心的,很高兴先生能在此找到可以论道之友

为专业精神点个赞,亮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