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野老评 “山中花木昼阴阴”这种幽境甚好,读者看来能体会,却不大有身入其境之感。二三联造景之中,衬托己心,三联又似乎别有用意,与前四句景意不同,耐人寻味。“一夜阑珊意不禁”,到结句这种情思还未说破。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正是作诗之法。字句工稳,只未见精炼之功,诗之情理甚好,我以为要更进一步,要在炼字琢句上下功夫。 (梅岭留言:点评到位。) 白鹤子评 春水野烟婉转深,起一句,就能看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灵与巧,我们想象一下,春水、野烟,它们都是流动着的,婉转、深,短短三个字,就已搞定。画面感异常强烈。那么,春水和野烟这样婉转着,去向哪里呢,最后的“深”字,引着我们的视线,进入到长满草木的山中。 诗作者对密林丛深的环境描写是真实的感觉是强烈的。岁于白天,那里面的湿气也会让人觉得阴气森森。“山中草木昼阴阴”,几个字便交待得清晰明了,不难看出诗作者练字的能力。 而且,诗的每一句,都是相关联的。有人或许会问,为何白天还会“阴阴”的?第三句,已然说明,行携旧雨入苍翠,“我”就这样走着,草木叶子上旧日所留的雨水沾了一身。“入苍翠”这三字即解释了那些旧雨水来自哪里,也表明了“我”是向上、向着密林深处走去的。作者是多么高明啊,一句话,简单扼要,深入浅出。 走得累了,“我”便坐在那里(空廊),寂静空旷之地,听取梵音,能够体味到的是一种禅境。此联格局完整,对仗工整,与前面两句浑然够成一体。诗词的语言,描绘出的却是丹青水墨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虽不及王维诗的凝炼,却也摸到了禅诗的门脉。虽未能深入,却也能够将表象拿捏有度。 人归于静,思绪并未停止。从前的事,翻浆而泻。 有人说第三联与前面衔接不好。我倒是不觉得。一个“坐”字足以引出下面的思绪万千。 后面四句,读来是伤怀无限的。为何情所困,我心总不知,可也体味到了如此这般的“意不禁”。 唐 白居易 《咏怀》曾有:“白髪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明 王錂 《春芜记·讯病》也写到:“情思转阑珊,更粉消珠泪,翠锁眉山。” 所以个人认为“一夜阑珊”并没有那样的不可理解。 这一首诗看来,诗人心境是复杂的,所谓修禅修心,谁也是难以割舍下尘世间的万般情绪,即使置身于如此寂静山林。白日阴阴,那不正是“我”此刻的心情吗? 诗人的感受是真实的,他(她)不会把自己提升到某种高度,而是把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诗人也不愿说得那样透彻,只任凭他人去揣摩诗中所隐含的故事。 有解读错误之处还请原作者包涵。 (梅岭留言:读的很细致,引例也好。) 一苇评 春水野烟婉转深,山中草木昼阴阴。——春景,扣暮春题,”阴阴“不是太恰当 行携旧雨入苍翠,坐向空廊听梵音。——苍翠,承草木。梵音,是有寺庙了。 往昔鸿泥元有迹,当时风露岂无心。——鸿泥有迹,化用老苏诗中之典,忆兄弟之情。忆中当为一男子。”风露“有点突兀,为结句铺垫 来从江畔梨云影,一夜阑珊意不禁。——梨云,似乎暮春时节梨花早已凋零,或指梨花状云朵,与夜相隔。结句有回味。 (梅岭留言:解读虽然跟我的思路有点隔,但总体是靠谱的。) 中都浪子评 首先看题,季节是春季,一个万物生酥情丝疯长的时节。地点是浙江某地,据浪子考证确定是温州,读者可以参看梅岭兄近期诗词作品,多有参加温州诗会的诗词。时间最少是一天一夜。题目的有字浪子有疑义。私下和梅岭兄探讨的时候梅岭兄说是必须的。个人以为诗写现实存在,有无是多余的,结合诗的内容看,可能说重游更好。 梅岭兄学杜诗,老杜倒装起用的炉火纯青,这里亦是。山中草木繁盛,春水野烟皆婉转幽深。顺手破题之时间地点。轻松自然不着痕迹。 颔联言行游,一旧雨就让我们知道有故事了,这个人是男是女,留下悬念,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当然也可能是无奈之举。毕竟作者风流倜傥粉丝众多,不能太明白。否则粉丝会跳楼的。但浪子以为此人必是一位才艺双绝的佳丽。如果不是的话,他也没必要遮遮掩掩,写的这么空灵晦涩,结合后面的内容看,再结合作者与男士同游的诗词作品风格看,我这个结论很靠谱。 与佳人同游却只向佛寺听梵音,见作者和佳人的纯洁情感和高尚品质。 不过这里的行携入和坐向听个人觉得有问题,个人不喜欢这样的动词组合。一是语感不好,二是动词过多有些挤。携——入,向——听,这样就可以了。记游诗说行 多余,坐 字坐实也不好,难道不能走走坐坐,而且限制剧情的发展,同时与第五句结合不紧密,不如用两个虚词。所以当时在群里我冒昧改为:但携旧雨入苍翠,却向空廊听梵音。 颈联流水精工,走走看看一路行来,往昔情景不断浮出水面,这株古树曾留过倩影,那片深潭曾洗过柔夷。当时的温情也不断升腾弥漫。 各位请允许浪子在这夹带点私货,浪子重游梅园有句:高跟鞋印宛然在,除却梅花剩一人。情景与此相当,不过是一个单一个双,一个悲剧一个喜剧而已。 尾联结的含蓄蕴藉,面对满地似雪梨花,或者是白衣胜雪的佳人。作者沉吟不眠。究竟是为啥!你知道吗?你知道吗?浪子也不知道,各位自己想吧! (梅岭留言:知我者,浪子兄。) 无休先生评 如果说整首诗的断裂处,应该是颈联的中间。要是单从联对来说,可能只是觉得有点凑对,但从整诗的意节,这里就存在脱节了。颈联起句的往昔鸿泥承了颔联对句的空廊梵音,这样变成“梵音”的有迹可寻了。再看尾联的起句来从梨云影,其又接过了颈联的风露岂无心,下来才有了一夜意不禁。只不过颈联的意节却稍难连接起来。 虽说首句涉嫌孤平,但是从声律上还是可以接受的,用三个上声去平衡一个阴平,读来同样感觉不到拗口。 (梅岭留言:可备一说。) 云闲评 “一夜阑珊",不通。“意不禁”与“听梵音"冲突。前面难挑剔,末句收尾需斟酌。 秋瞳 评 是贵含蓄,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无法按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的去解。比如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 梨洲仙草 此诗寄托遥深,想听作者的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颇有李商隐此句的境界 (梅岭留言:同感。) 知秋夜雨评 是贵含蓄,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无法按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的去解 。比如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 万霓虹评点 这首诗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处理得还不是很巧妙 词作者词汇量算不得很多 其实同样意思可换词做解 首句算不得精致,尾句感觉有些薄寒,管见! 不说了,讲多令人生厌 风格可各异,直白也未尝不可,但得成一体系 (梅岭留言:不明觉厉) 一荷评 在一首诗里有不同场景和时间的描写,也是常见的。这首诗题比较长,也有游,也有宿,所以作者是否就写了比较多的内容。雪泥鸿爪,也代表了个人的行迹有痕,风露侵人,也有意,对人生对自己都有好处。诗意和结构还是值得肯定的。 (梅岭留言:对诗的感觉把握的很好) 艾尘子子 山中不一定无寺,梵音不一定空穴来风,不言明反有蕴藉想象的空间。且梵音不必一定是寺院产物,大自然任何声响都可成为行者心中梵音。心在红尘外,凡物自无尘。 (梅岭留言:分析颇为中肯,也切合诗的特殊表达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