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5|回复: 45

陆游大拗句所处位置考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7 16: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5-17 17:25 编辑


自删撤退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3
贡献
21827
金钱
285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17: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5-17 17:35 编辑

不管是谁认为那叫拗救,都得看是不是救了,所以你有那么多的例子
比如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拗救联14例
1
水落鱼可拾,霜清裘欲重。江陵道中作2
2
游子行愈远,沙头逢暮秋。沙头1
上句拗,下句平仄正常,这也能叫救?那就救拗遍地皆是了。我不批评你什么了。只看王力是怎么说的“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如王维《辋川闲居------》的'寒山转苍翠'”(因为打字技术不好,重点号懒找,用说明吧,就是“苍”字本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于是在本句相应的第三字本应用平声而改用仄声)
你举的第一例,第一句拗,本身没救,下句是正常句,谈不上救。
第一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现在是仄仄平仄仄,既然本句没救下句就该救,那应该是平平仄平平,下句本应是平平仄仄平的,现在在相应的位置第四字上改为平。这就叫救了。
我批评王力的拗救理论不对,越救越错,引起你们一片喊打声,我还以为你们真的是诗词佼佼者,心里惴惴不安呢,谁知你们根本没读懂王力的拗救说,就在这儿狂轰滥炸。
因此第一例连救拗的影子都看不出丝毫。大家都是聪明人,举一反三就可以吧。因此第一组的14例全部枪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7: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与扯卵谈的理论!

点评

雅人脏语。理正会骂人吗?既然你那是理论,为什么不留下让我一层层剥呢  发表于 2017-5-17 1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3
贡献
21827
金钱
285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17: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么就删了,我还正想分析你的第二组呢。我还是坚持王力老师的拗救是错误的,越救越错,不如顺其自然。这不能扣帽子说是反对老师,忘本。我认为这才是做学问该具有的态度。

点评

王力 的拗救理论,的确是错误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18: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7: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于拗救理论,还没入门。

点评

只要不是歪理邪说,我愿听。  发表于 2017-5-17 1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5-17 18: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5-17 17:39
你怎么就删了,我还正想分析你的第二组呢。我还是坚持王力老师的拗救是错误的,越救越错,不如顺其自然。这 ...

王力 的拗救理论,的确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3
贡献
21827
金钱
285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19: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5-17 19:21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17 18:07
王力 的拗救理论,的确是错误的!

请你检查一下,我的引用、理解和对本楼所举例子的分析对不对。可惜只分析了一组,多分析几组会更有说服力

点评

你说的很对! 卷96_39 【送陆侍御馀庆北使】沈佺期 古人贵将命,之子出輶轩。受委当不辱,随时敢赠言。 仄平仄平仄春思绕轘辕。安得回白日,留欢尽绿樽。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1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3
贡献
21827
金钱
285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19: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理论版,每到我批评别人的文章时,总听到一句相同的话:“你对于xx理论,还没入门。”大约这就是本版的“特色”吧,可惜这些已登堂入室的人却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只会用这个公式唬人。

点评

有专文将阐述你的诗论为何可称未入门,绝非以一言搪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5-17 19: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18 05:41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5-17 19:14
请你检查一下,我的引用、理解和对本楼所举例子的分析对不对。可惜只分析了一组 ...

你说的很对!
卷96_39 【送陆侍御馀庆北使】沈佺期
古人贵将命,之子出輶轩。受委当不辱,随时敢赠言。
仄平仄平仄,春思绕轘辕。安得回白日,留欢尽绿樽。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入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王力说【大拗必救】,沈佺期一首之中,就有两个并且是最多就是两个【大拗不救】,即第2和第4联:
受委当不辱,随时敢赠言。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
安得回白日,留欢尽绿樽。平入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还有一个王力的所谓特拗句:仄平仄平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9: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5-17 19:20
在这个理论版,每到我批评别人的文章时,总听到一句相同的话:“你对于xx理论,还没入门。”大约这就是本版 ...

有专文将阐述你的诗论为何可称未入门,绝非以一言搪塞。

点评

好,先造谢了  发表于 2017-5-17 1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3
贡献
21827
金钱
285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19: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7 19:27
有专文将阐述你的诗论为何可称未入门,绝非以一言搪塞。

别的诗论能不能暂缓,我最想知道的是拗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0: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5-17 19:33
别的诗论能不能暂缓,我最想知道的是拗救

附点资料给你,或有好处。
拗救论中的“小拗可救可不救,大拗有救有不救;以及唐人多救(但非必救),宋诗已经不再强调救”——从这些话中去体会下,拗救论其实是被自己否定了。再如唐时贾岛五律诗,有出句”中仄中仄仄“拗者19例,对句救者11例,对句不救者8例。以此看,还有“大拗必救”的理由吗?——当今有些人,动不动就搬出某某人讲的,其实就象是大师头上的虱子,想充大师罢了。
又:既然拗救论中说了“可救可不救,有救有不救”,那么,救与不救就各凭喜欢吧。认为需要救的,那就救去吧,调他的声好了;认为不需救的,不救又有何妨,只要诗好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0: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刚刚已发,在国学纵横拦,。

点评

本版的问题怎么去别的版讨论,别人愿去我不去。此网我只走两个版,一个是家乡的版块  发表于 2017-5-17 20:36
本版的问题怎么去别的版讨论,别人愿去我不去。此网我只走两个版,一个是家乡的版块  发表于 2017-5-17 20:36
那里不去  发表于 2017-5-17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0:1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拗救者,不是三羊一样的糊涂虫,就是金筑子一样的别有用心者(为骗吃洋人的饭)!

点评

我站到三羊糊涂虫的队伍中去。嘻嘻  发表于 2017-5-17 2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3
贡献
21827
金钱
285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0: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5-17 20:19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5-17 20:01
附点资料给你,或有好处。
拗救论中的“小拗可救可不救,大拗有救有不救;以及唐人多救(但非必救),宋 ...

十分感谢。有理有节。以前我对古诗词不感兴趣,学古代汉的语诗词部分是为了成绩,硬着头学的。当时学到这里的拗救,我就有看法,但因为一直与诗词没挨边,所以只存有这种想法挥之不去,后来挨上边了,遇到的却是奇诗派的朋友们,大家钻研杂体诗,没有人对拗救感兴趣,在这里,杂体诗用不大上,所以便把老问题提出来。古风格律诗的实践知识赶不上你们,要向你们学习。做学问最好的方法就是数据说明问题,上面的数据不错。
还有“唐人多救(但非必救)”情况真是这样吗?我有怀疑,我倒是倾向唐人顺其自然。但没时间再去翻阅唐诗。搞杂体诗时唐诗全翻了,因目的不同,对这个问题就等于没翻了。所以我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拗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0:23: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网上很多反王力反格律反平水古韵者其实原因简单得很:就是他们嫌麻烦懒得动脑子,和你当学生时一样!

点评

我担心的是你不肯动脑筋,白白浪费了你聪明的脑瓜子。你说的除了反对,没有一点论据证明王力老师这点的正确性  发表于 2017-5-17 2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0: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5-17 20:18
十分感谢。有理有节。以前我对古诗词不感兴趣,学古代汉的语诗词部分是为了成绩,硬着头学的。当时学到这 ...

对于拗救,我是从不能自圆其说上予以否定的。但说需救的有没有理呢?应该承认是各有各的理,这个理即是要不调其声吧。认为需要调声那就去救,认为不需调声的那就不必救。然这对是否合律倒是没有半根毛的关系。遥握。

点评

唐人有记载的理论是“上句平声少,下句以三平承之”。这是《文镜秘府论》中记载的。这是从调声术考虑的。不是上句拗不合律,下句第三字平就可以去救上句的不合律。再者,永明体认为凡上句,只求二四字不同上同去同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0:43
那你就从调声角度去研究,但原则这是格律不是古风,因此不管你如何调声都得平仄相间,能做到就成功  发表于 2017-5-17 2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0: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5-17 20:32
对于拗救,我是从不能自圆其说上予以否定的。但说需救的有没有理呢?应该承认是各有各的理,这个理即是要 ...

唐人有记载的理论是“上句平声少,下句以三平承之”。这是《文镜秘府论》中记载的。这是从调声术考虑的。不是上句拗不合律,下句第三字平就可以去救上句的不合律。再者,永明体认为凡上句,只求二四字不同上同去同入就算合律。而下句押平声则只能二四平对上去入。为什么,还找不到古人相关的理论,只能凭自己去分析。

点评

唐人有记载的理论是“上句平声少,下句以三平承之”。这是《文镜秘府论》中记载的。这是从调声术考虑的。不是上句拗不合律,下句第三字平就可以去救上句的不合律。再者,永明体认为凡上句,只求二四字不同上同去同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2:47
金版主,“上句平声少,下句以三平承之”。你说的与这里的拗救不是一回事  发表于 2017-5-17 20: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0: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5-17 20:18
十分感谢。有理有节。以前我对古诗词不感兴趣,学古代汉的语诗词部分是为了成绩,硬着头学的。当时学到这 ...

对这,我说过:对律诗的拗句,有个容忍限度。如一首绝句,偶有一句拗,因为律句多,人们还是认可为律绝的,不要因为一句拗就认定为古绝。遥握。

点评

呵呵。为何说是认可?从这理解吧。遥握。  发表于 2017-5-17 21:23
这点我也不反对,我们研究的拗救理论对不对。我一向认为有大拗句的是有毛病的格律诗,谁如果下句去救上句,就由毛病变大病  发表于 2017-5-17 20: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5-17 2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拗救中小拗的拗救很有道理,一救就理顺了平仄数量协调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1: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5-17 22:32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5-17 20:59
拗救中小拗的拗救很有道理,一救就理顺了平仄数量协调的问题

呵呵。救与不救,还是要从诗意的要求去讲。如果因为救而影响诗意的表达,那是得不偿失的。对于小拗,本就有可救可不救之说。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5-17 22: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17 22:4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7 20:43
唐人有记载的理论是“上句平声少,下句以三平承之”。这是《文镜秘府论》中记载的。这是从调声术考虑的。不是上句拗不合律,下句第三字平就可以去救上句的不合律。再者,永明体认为凡上句,只求二四字不同上同去同入就算合律。而下句押平声则只能二四平对上去入。为什么,还找不到古人相关的理论,只能凭自己去分析。
【永明体认为凡上句,只求二四字不同上同去同入就算合律】这是你金筑子的认为吧!


点评

三羊找得出二四同上同去同入的诗句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22: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17 22:47
【永明体认为凡上句,只求二四字不同上同去同入就算合律】这是你金筑子的认为吧!

三羊找得出二四同上同去同入的诗句吗?

点评

这个算不算?! 襄阳蹋铜蹄歌三首 其二(南北朝·沈约) 生长宛水上,从事襄阳城。一朝遇神武,奋翼起先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3:06
你先要明确,是你的考证,还是别人的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2: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5-17 22: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7 22:54
三羊找得出二四同上同去同入的诗句吗?

你先要明确,是你的考证,还是别人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5-17 23: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7 22:54
三羊找得出二四同上同去同入的诗句吗?

这个算不算?!

襄阳蹋铜蹄歌三首 其二(南北朝·沈约)
生长宛水上,从事襄阳城。一朝遇神武,奋翼起先鸣。

点评

这个算是特例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8 07: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5-18 01: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5-18 02:50 编辑

这里的问题这里解决,因此把这篇奇文引来。
答刚刚      潭州雨梦
不管是谁认为那叫拗救,都得看是不是救了,所以你有那么多的例子
比如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拗救联14例
1
水落鱼可拾,霜清裘欲重。江陵道中作2
2
游子行愈远,沙头逢暮秋。沙头1
上句拗,下句平仄正常,这也能叫救?那就救拗遍地皆是了。我不批评你什么了。只看王力是怎么说的“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如王维《辋川闲居------》的'寒山转苍翠'”(因为打字技术不好,重点号懒找,用说明吧,就是“苍”字本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于是在本句相应的第三字本应用平声而改用仄声)
你举的第一例,第一句拗,本身没救,下句是正常句,谈不上救。
第一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现在是仄仄平仄仄,既然本句没救下句就该救,那应该是平平仄平平,下句本应是平平仄仄平的,现在在相应的位置第四字上改为平。这就叫救了。
我批评王力的拗救理论不对,越救越错,引起你们一片喊打声,我还以为你们真的是诗词佼佼者,心里惴惴不安呢,谁知你们根本没读懂王力的拗救说,就在这儿狂轰滥炸。
因此第一例连救拗的影子都看不出丝毫。大家都是聪明人,举一反三就可以吧。因此第一组的14例全部枪毙了。

。。。。。。
上引自刚刚的评论,可谓思维紊乱,一窍不通。
。。。。
首先我们都知道,标律句只有四种型式:
解镫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撷腰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去单音节,每句都是双平双仄音节两两相替。
准律句只有两句: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准律句第一音节是单平或单仄音节,但第二属单音节,用不着改动本句某字平仄,即已实行自救,故属准律句。
除上六种型式,其它句式均为拗句。而拗句中的:平平/平仄/平,实是单仄句,音节不符合解镫句式的两两相替。谈何音节正常?所以是拗句。
王力是怎么说的“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当上句是拗句,如仄仄/平仄/仄(水落鱼可拾),而下句本应是平平/仄仄/平,欲补救,只能是对句,而哪个字是适当位置呢?,一二字本是平声,不能改,第四字是音节处,平韵诗的韵句二四必分明,改就失替,也不能改。第五字是韵脚,改了平仄就犯大病了。故只有第三字是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如水落鱼可拾句,其对句第三字本仄改平成“霜清裘欲重”,以救上句平声不足。
这理论并非王力所创,他只是用他的文句来阐述前人理论。这就是元兢的调声术中的相承术。见:
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雨梦按:相承者言上句仄声较常规多的情况,下句改用三连平承之。用三连平来相承,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方法,其道理是相同的。
。。。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雨梦按:相承者言上句仄声较常规多的情况,需三平向上承,即用三连平句相承。
(即把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平仄平)
“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
正确的表术应是五言律句,因它不光是用在五律上。这也是拗句,王力诗论称特定拗句。有三拗四救和四拗三救两种说法。刚刚点评    整篇的废话,不知所云。楼主自己要谈的是大拗,你以为这里是大学教室,请你这个教授来开讲座的?大家看看,洋洋千字有大拗的影子么?是刚刚思维紊乱还是楼主梦游?
。。。。。。。。。
1.三拗四救是说三字应平而仄,会变成三仄尾句,故本句自救改四字为平以避三仄尾。
文写至此,不想继续做此无益之事,就以为何说你未入门简单写几条:(你本来就是“做此无益之事”嘛)
1.平平平仄平非“平仄正常”,不符合标律句平仄两两两相替的原则。是单仄拗句,认为其“平仄正常”,“下句是正常句,谈不上救”,是未入门之见也。(不害羞呀,你谈的是大拗,你当时如果是说什么单拗,我才懒点评呢。偷换概念也不应该这样偷换呀。错了就承认错了,不要玩这些啦)
2.以此认为我“14例全部枪毙了”:明明符合相承术,下句已将第三字由仄改平,明明符合相承术,还认为不合王力拗救论,是未入门之见也。(继续偷换概念到底,突然我明白了,为什么要把文章发到别的版去,原来那地方可变魔术,这里却变不了,这里虽然原文自己删了,标题却堂堂正正的挂着呢)
3.既言无拗救法,为何又承认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为拗救?是未入门之无主见也。(我是用老师教我的救大拗方法来检查你的功课,谁知是一窍不通,一题也不对。难道说你救大拗还比我的王力老师高明,另有一套神机妙算?)
4.第一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现在是仄仄平仄仄,既然本句没救下句就该救,那应该是平平仄平平,下句本应是平平仄仄平的,现在在相应的位置第四字上改为平。这就叫救了。//
这更是无知至极!哪里有将平平仄仄平改平平仄平平的道理?平平仄平平属非律句,你能举出多少例?(连大忌的三平尾唐诗有250句左右,孤平句有近200句,少了无实例支持。)是未入门之见也。(这里是王力老师解释拗“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与举例分析出现矛盾引起的。不怪楼主,楼主是按王老师例子操作的。我将发专文分析王出现的问题。)

点评

这个回复荒谬!另文作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8 07: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8 07: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17 23:06
这个算不算?!

襄阳蹋铜蹄歌三首 其二(南北朝·沈约)

这个算是特例吧。

点评

特例虽少,不等于没有啊! 文苑英华收录的458首诗律近体诗, 仄韵律诗、折腰律诗、首句不押韵律诗等,都是少数, 你能有相对准确的理由,去否认他们是近体诗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8 07: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07: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篇的废话,不知所云//
理解能力太差,才不知所云。本想系统述说,一想弹琴未看对象,懒做无用之功。故戛然而止。声明,不再上此坛,任君雌黄了。

点评

在下三羊认为,你这是有力讲理,无理逃跑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8 07: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8 07: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5-18 01:07
这里的问题这里解决,因此把这篇奇文引来。
答刚刚      潭州雨梦
不管是谁认为那叫拗救,都得看是不是救了 ...

这个回复荒谬!另文作答。

点评

来了,你跪安吧  发表于 2017-5-18 0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5-18 07: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8 07:12
这个算是特例吧。

特例虽少,不等于没有啊!
文苑英华收录的458首诗律近体诗,
仄韵律诗、折腰律诗、首句不押韵律诗等,都是少数,
你能有相对准确的理由,去否认他们是近体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19: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