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5-16 13:37 编辑
上官儀、卢照邻之近体诗选(摘录自全唐诗40至42卷), ·雨梦按:上官儀(608—664),隋末唐初人也,卢照邻(约630—680后)初唐四杰之一也,均早于沈宋。上官儀死时,沈宋8岁,卢照邻死时,沈宋24岁(沈佺期约656 - 约715,宋之问约656 - 约712)。他们的诗已有标准的律诗(近体律绝)依具有初中数学水平的针叶林云,不懂近体写作的人写出近体诗的几率为零。以此推论,近体创作完全符合金筑子的论断:唐近体诗是靠自己的实践完善的。 后附前人论诗体数则,这些均是针对近体诗而论的。齐梁体完全不讲对粘,前人不会愚昧地去给齐梁体安什么折腰体,绝句变体等的。将这些变体打入古诗,实无知也。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8—664 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 隋末,其父为人所杀。 时仪幼,藏匿获免,遂出家为僧,游情释典,尤精《三论》。 博览经史,工于文词。 贞观初,登进士第,太宗闻其名,召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 太宗作诗,多命继和。 不久,撰《晋书》成,转起居郎。 高宗时,为秘书少监。 龙朔二年(662),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居宰相。 曾为高宗草废武后诏,为武则天所忌恨。 麟德元年(664),武后指使许敬宗构陷仪参与梁王李忠谋反事,下狱死。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旧唐书》本传云:“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又总结归纳六朝以来偶对之法,创“六对”、“八对”之说,于律诗之发展有所贡献。 然其诗多应制奉和、粉饰升平之作,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泛。 原有集3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 卢照邻(约630—约680后),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贞观二十三年前后,为邓王(元祐)府典签,王爱重,比之相如。 高宗总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药饵为事。 调露年间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疾益笃,不堪其苦,遂自投颍水而死。 照邻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有《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集》三卷,已佚。 今《幽忧子集》七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二卷。 今人任国緒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 · · ·上官儀、卢照邻之近体诗选, 一.标准律诗 大剑送别刘右史(标准律诗)卢照邻 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 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 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 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 文翁讲堂(标准律诗)卢照邻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酬杨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标准律诗)卢照邻 闲拂檐尘看,鸣琴候月弹。 桃源迷汉姓,松径有秦官。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羡君栖隐处,遥望在云端。 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标准律诗)卢照邻 落日明歌席,行云逐舞人。 江前飞暮雨,梁上下轻尘。 冶服看疑画,妆楼望似春。 高车勿遽返,长袖欲相亲。 陇头水(标准律诗)卢照邻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 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 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 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从驾闾山咏马(标准律诗)上官仪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曲池荷(标准律诗)盧照鄰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二.折腰体 江王太妃挽歌(折腰体)上官仪 黄鹤悲歌绝,椒花清颂馀。 埃凝写邻镜,网结和扉鱼。 银消风烛尽,珠灭夜轮虚。 别有南陵路,幽丛临叶疏。 上之回(折腰体)卢照邻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失对 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 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 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江中望月(折腰体)卢照邻 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 镜圆珠溜彻,弦满箭波长。 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 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失对 晚渡滹沱敬赠魏大(折腰体)卢照邻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 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 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 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失对 石镜寺(折腰体)卢照邻 古墓芙蓉塔,神铭松柏烟。 鸾沉仙镜底,花没梵轮前。 铢衣千古佛,宝月两重圆。 隐隐香台夜,钟声彻九天。 送二兄入蜀(折腰体)卢照邻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葮川独泛(折腰体)卢照邻 倚棹春江上,横舟石岸前。 山暝行人断,迢迢独泛仙。 临阶竹(折腰体)卢照邻 封霜连锦砌,防露拂瑶阶。 聊将仪凤质,暂与俗人谐。 浴浪鸟(折腰体)卢照邻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九陇津集(折腰体)卢照邻 落落树阴紫,澄澄水华碧。 复有翻飞禽,裴回疑曳舄。 游昌化山精舍(折腰体)卢照邻 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 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 三.顺风调 咏雪应诏(顺风调)卢照邻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顺风 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 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故北平公挽歌(顺风调)上官仪 木落园林旷,庭虚风露寒。顺风 北里清音绝,南陔芳草残。 远气犹标剑,浮云尚写冠。顺风 寂寂琴台晚,秋阴入井干。 奉和颍川公秋夜(顺风调)上官仪 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顺风 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万籁含宵唤。 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 十五夜观灯(顺风调)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顺风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失对 雨雪曲(顺风调)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顺风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巫山高(顺风调)卢照邻 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氛。 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 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 沾裳即此地,况复远思君。顺风 昭君怨(顺风调)卢照邻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顺风 芳树(顺风调)卢照邻 芳树本多奇,年华复在斯。 结翠成新幄,开红满故枝。顺风 风归花历乱,日度影参差。 容色朝朝落,思君君不知。 宿玄武二首(顺风调)卢照邻 方池开晓色,圆月下秋阴。 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顺风 其二 庭摇北风柳,院绕南溟禽。 累宿恩方重,穷秋叹不深。 至陈仓晓晴望京邑(顺风调)卢照邻 拂曙驱飞传,初晴带晓凉。顺风 雾敛长安树,云归仙帝乡。 涧流漂素沫,岩景霭朱光。 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 元日述怀(一作明月引)(顺风调)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顺风 和吴侍御被使燕然(顺风调)卢照邻 春归龙塞北,骑指雁门垂。 胡笳折杨柳,汉使采燕支。顺风 戍城聊一望,花雪几参差。 关山有新曲,应向笛中吹。顺风 折杨柳(顺风调)卢照邻 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顺风 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 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 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顺风 相如琴台(顺风调)卢照邻 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顺风 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 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 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 辛法司宅观妓(顺风调)卢照邻 南国佳人至,北堂罗荐开。 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鸾杯。 云光身后落,雪态掌中回。顺风 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颓。 刘生(顺风调)卢照邻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顺风 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 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 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梅花落(顺风体)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顺风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顺风 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江左体)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失对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王昭君(江左体)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失对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咏画障(江左体)上官仪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失对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顺风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江左体)卢照邻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失对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紫骝马(江左体)卢照邻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失对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失对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 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还京赠别(江左体)卢照邻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失对 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 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失对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互律体)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附:前人诗论摘 炙毂子诗格唐王叡 王叡,或作睿,自号炙毂子,生卒年不详。王梦鸥《炙毂子及其诗格考》,根据《北梦琐言》,知其为蜀中新繁县(今四川彭县东南)人。又杜光庭《神僊感遇传》有云:“进士王叡,渔猎经史之士也。 孜孜矻矻,穷古人之所未穷,得先儒之所未得,着《炙毂子》三十卷。 六经得失,子史差谬,未有不针其膏而药其肓矣。 …… 年八十矣,殕于彭山道中。 ”(《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二)据此可以推知,王叡当活动于唐宣宗至僖宗之时。 《炙毂子诗格 》引及李郢诗,据《唐才子传》卷八载,郢为唐宣宗 大中十年(八五六年)进士,可知此书当成于其后。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 ”上四字全用侧声。 “南溪老翁垂钓归。 ”上四字全用平声。 “秋山入檐翠滴滴”律全用平。 “野艇倚槛云依依。 ”律全用侧 雨梦按:此言律句的特殊形式,老杜:”千朵万朵压枝低是也”。 背律体 〈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 “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 ”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雨梦按:此言律诗有”八句折腰体”也。 柳长句(唐·杜牧) 七言律诗押东韵显示自动注释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雨梦按:此即单句为五连仄句,下句无由仄改平,以补上句平声不足。是调声术之上三平也 沧浪诗话宋严羽 卷二诗体 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雨梦按:绝句折腰者诗例繁多,最著名的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八句折腰者诗例见杜牧柳长句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之二 江左体 引韵便失粘,既失粘,则若不拘声律;然其对偶特精,则谓之骨含苏李体。〔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杜子美卜居) 雨梦按:即律有失对联也 折腰体 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赠别)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空月明。〕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小拗下句双救联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大拗下句双救联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大拗下句双救联 〔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小拗下句拗救联 〔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小拗下句拗救联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 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小拗下句拗救联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拗下句拗救联 〔江外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小拗下句拗救联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小拗下句双救联 〔沙上草阁柳新晴,城边野池莲欲红。〕雨梦按:此为王力诗论中小拗下句双救联 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禁脔) 七言变体 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如老杜诗云: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雨梦按:失粘折腰处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此七言律诗之变体也。(渔隐) 雨梦按:即八句折腰体也 绝句变体 韦苏州云: 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 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 雨梦按:绝句折腰者 老杜云: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雨梦按:绝句折腰者 此绝句,律诗之变体也。(同上) 第三句失粘 七言律诗至第三句便失粘,落平侧,亦别是一体。唐人用此甚多,但今人少用耳。 如老杜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严武云: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鵔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时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 韦应物云: 来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此三诗起头用侧声,故第三句亦用侧声。(同上) 雨梦按:此即[学诗百法中说的”顺风调”,失粘诗也。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 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特征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