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蒙昧的艺术(下)——释《蒙》 内容提要: 先进启迪蒙昧,这是社会的必然规律。但这种启迪,并不是像美国向伊拉克输出“民主”一样,以武力压服。启迪蒙昧,当如婚媾一样,以礼相求,长期感化。抢来的婚姻是十年都不能同房生子的。启迪蒙昧,要像启迪蒙童一样,应蒙童的要求而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屯》、《蒙》两篇,正是论述先进大国相处蒙昧弱国的政策。 主题词: 启迪蒙昧(发蒙) 使遵王道(刑人) 用脱桎梏 过则成灾(以往吝) 1.0 释《蒙》 1.1 《蒙》篇导读 《蒙》篇讲以“王道”启迪蒙昧的政策原则。先进启迪蒙昧乃社会的必然规律。但在政策策略上当因势利导。其如施教一样,顺应儿童的要求而为,而不可强加于斯。更不可占而领之。以戈击蒙,越击越顽。 蒙,启迪蒙昧之意,同时也是蒙昧侯邑的代名词。 1.2 《蒙》篇翻译 【原文】《蒙》: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文】《蒙》:启迪蒙昧,大国(壮大国家)之道;启迪蒙昧,当顺其所求而为之;启迪蒙昧,当如筮占般凝重、虔诚。若政策反复无常,则如反复筮告一样失去诚意;启迪蒙昧,须长期坚持,非一蹴而就。 蒙,甲骨文作“ 、 ”,古为冡,今为蒙。冡,张顺徽《约注》:“盖上世饲豕者,虑豕之善亡,偶自圂中散之田野,必以巾覆被其目使不远走也”。冡,就是以帽子蒙蔽猪头,显然是蒙蔽之义。但古人不乏正反两义寓于一字的现象。这里的蒙,正是冡的反义——启蒙。 童蒙,蒙童,未予启智的学前儿童。此处指未遵王道的愚昧部落、侯邑、诸侯。 筮,筮占。由《蒙·卦辞》可见,那时社会存在筮占行为。可能是以所谓的《归藏易》筮占吧。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谓虔诚而筮就有灵应之谓。三番五次的筮求,则失去筮占的唯一性,因此失去灵应。比喻王政不可朝令夕改,以致失信于人。这里借筮占之唯一比喻政令之唯一。 利贞,对某项政策当长期坚持之谓。这个政策就是《卦辞》所示的启迪蒙昧的政策。 【原文】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文】初六,启迪蒙昧,使遵王道,以解脱蒙昧之桎梏。仅此而已,过则为灾。 发蒙,启迪蒙昧之谓。古代、现代人都把学童开始读书叫发蒙,可见《周易·蒙》的“发蒙”就是启迪蒙昧。 刑,《汉语大字典》:“通型”。其第四义为“取法。以……为法。《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毛传:‘刑,法也’。郑玄笺:‘法行文王之常道’。《礼记·礼运》,‘刑人有让’”。显然,“刑”就是法,某种政治规范、原则。“刑人”,使人遵循某种政治原则之谓。 在文王写《周易》的时代,文王在岐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政治制度,很受人民欢迎,国家也因此强盛。文王欲将这一政治制度推行到弱小诸侯邑国去,使他们摆脱蒙昧的桎梏。这个制度,很难以几句话将其概括,《诗经》称之为“文王之典”,先秦以后的学者称为“王道”。这与以“毛泽东思想”概括毛泽东的一整套政治原则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翻译“刑”字时,以“王道”代之。 文王在蒙昧诸侯邑国推行“王道”,是不是占领的别称呢?不是,文王反对占领。在《蒙·六三》有专述。在《蒙·初六》则为“用脱桎梏,以往吝”,翻译为现代语就是:“仅此而已,过则为灾”。 说,脱的同音假借字。“用说桎梏”,解脱桎梏。 【原文】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文】九二,以王道启迪蒙昧,当如怀孕育子般尽心尽意;如娶妇纳婚般恋爱感化。如此而为,在子孙代可获得亲如一家的效果。 包,《说文》曰:“象人褢妊,巳(按:胎儿之象)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包”之金文是“ 、 ”,与“孕”之甲骨文“ ”构字原理相同。所以,包也可以理解成孕。“包蒙吉”,也可叫“孕蒙吉”。就是“对待蒙昧像对待肚子中胎儿一样尽心呵护,其结果是吉利的”。 纳妇,以男女之间的恋爱感化、最后达到两心合一,不分彼此为喻,谈启迪蒙昧的政策策略。《周易·咸》篇也是如此。无论如何,都是要蒙昧一方从感情上达到对“王道”的衷心接受。这里显然是以娶妇纳婚比喻政治上的两心合一,两心合一的联姻当然是吉利的。 纳妇,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周制,凡同姓不通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不能看着殷人不知道,周初人才突然发觉。周人同姓不通婚制,主要还是在联异姓为甥舅,政治意义大于生育意义”。可见,《蒙·九二》之“纳妇”,可以理解为以婚姻为纽带结成政治同盟的政治措施。甥舅关系的建立,是推行“王道”政治的组织基础。 两种意义的“纳妇”,均可为“纳妇吉”的实际含义。 但是,有人会搬出朱熹的《周易正义》来反对。朱熹是这样解释的,不妨引录,以便奇文共赏。他说: 九二以阳刚为内卦之主,统治群阴,当发蒙之任者。然所治既广,物性不齐,不可一概取必……以阳受阴,为纳妇之象。 这里,朱熹是将九二当成男主人看待了,群阴(初六、六三、六四、六五)则是众多的女人,就是一个老公配了几个老婆(所制既广)。所谓物性不齐就是人性不齐,就是几个老婆的高矮胖瘦、聪颖夯愚、贤惠悍妒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要求一律(一概取必)。但老公有教导的义务(当发蒙之任者)。 按朱熹理学家、教育家的能力,绝对能把众多老婆启迪好,胖的变瘦,贤的成愚。其实,朱熹用他的第三只手,把他和他的一群老婆塞进《周易·蒙》中来了,果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 这完全是用南宋有钱人的婚姻状态附会和妄解《蒙·九二》。朱熹既然对一夫多妻制度甚为推崇,根据他的《正义》,会得到“筮到此卦,讨个二奶、三奶都是吉利的”,只要你会“发蒙”、有能力教训大奶、二奶、三奶……。若此,可能你就上了朱熹对《周易》的无知之当了。 克,此字的释义甚广,其中一项是“能”,正符合本爻辞文义逻辑。家,本是名词,也可做动词、状语用。例如,“把野猪喂家了(失去野性)”。“子克家”就是“子能家”,这与“把野猪喂家了”的造句原理是一样的。本句的含义是:“坚持恋爱感化,在子孙代可以达到不分彼此的、亲如一家”的效果。 【原文】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勿攸利。 【译文】六三,对蒙昧侯邑,不要占而领之。否则,就像娶了个见钱眼开的婆娘一样,只问要钱,不问“王道”为何?无发展之利。 女,汝也。女之为汝为典籍所通用,不一一举例。 见金夫,见到黄铜就是丈夫的意思。这里比喻那些没有从原则上接受“王道”政治的侯邑,只愿意享受文王的财富,却不愿意真正接受“王道”政治一样。这与见金而夫的女人有什么区别呢? 金,黄铜。在殷商时代是最主要的财富形态和货币形态。不过那时的交换形式是主要是物物交换,金(黄铜)还没有成为一种货币符号在交换领域成商品中介。但是,黄铜在当时的价值含量是很高的,亦较为稳定,完全具有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能力。有一饼黄铜,当然是富有的了。是不是有妇女见到黄铜就是丈夫?无从知道。不过《蒙·六三》略微透露了一些信息。 躬,身体。不有躬,既然人家见黄铜就是丈夫,这个肉丈夫就不是丈夫了,那里还能躬亲呢? 无攸利,无发展前途之利。 【原文】六四,困蒙,吝。 【译文】六四,对蒙昧侯邑,采取围困、制裁的政策,会招来麻烦。 【原文】六五,童蒙,吉。 【译文】六五,启迪蒙昧,其如教诲蒙童一样,诲之以诚,学之以勤。教学相长,吉祥之道。 【原文】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文】上九,武力伐蒙,越伐越顽。其当戒之。 “不利为寇,利御寇”,《左传·襄公十年》:“姜氏问《繇》曰:‘兆如山林,有夫出征,而丧其雄’。姜氏曰:‘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大夫图之’”。由文可知,“为寇”就是侵伐,“御寇”就是防卫。“利御寇”,对防卫一方有利之谓。 掌握了真理(王道),也不适宜如美国在伊拉克的作为一样武力占领。我是不相信美国的这种灭国行为,在伊拉克人民心中产生的仇恨情绪会在三五十年内消弭,从而达到与美国亲如一家的效果的。我是相信,侵略者、灭国者是受害人永世不共戴天的仇人。文王早已知道灭国的弊端,所以说,“灭人国邑,对被灭者有利,对灭国者不利”。 2.0 《蒙·彖》翻译 【原文】《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文】《彖传》说:蒙卦的卦象是上卦为山,象君;下卦为坎,象民。君刚硬而民险恶,只能停止下来,这就是蒙。 在此政治形势下却又亨通,是代表田邑主的九二行事得中之故;“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九二田邑主,主动应乎六五天子之故;所谓“初筮即应”,是因为九二阳刚居中,初六从刚之故;所谓“再三渎,渎则不告”,是不能老是依靠田邑主的中正化解政治僵局之故。 启迪蒙昧,培养高尚纯正的品德,这是圣人崇高的义务和伟大的事业。 与《屯·彖》相比,《蒙·彖》的“象数”游戏就丰富得多。 《蒙·彖》先是以卦象附会政治哲理。上卦是山(☶),山象君。下卦是水(☵),水象民(或众多的小诸侯)。《尧典》就是将山作为君王象征、将水作为民众象征的。《蒙·彖》在这里将二重卦分别作为两个阶级或阶层的代表。同时遵循了上尊下卑的政治原则。 《彖传》思维,山有止义,就是决断,表示君王(诸侯)的刚硬不变通;坎有险义,表田邑主咄咄逼人的政治态势。在君刚硬、民(田邑主)险恶的政治形势下,政治陷入僵局(险而止)。《蒙·彖》说:“这就是蒙卦的含义”。 《蒙·彖》又充分地利用爻象的合应关系,附会春秋诸侯政治。例如,在解释“蒙而亨”时,是说作为田邑主象征的九二(阳爻)与天子诸侯象征的六五(阴爻),有阴阳合应关系。这当然应该是九二主动合应六五。在政治上就是田邑主主动合应天子诸侯。作为春秋诸侯政治的两大阶级(或阶层)阴阳合应了,是多么合谐美好的政治局势呢?所以亨通。 在解释“初筮告(应)”时,将低级爻位(以一爻处最低位,农奴;依次是二,田邑主;三,无产的士;四,当官的士;五,天子;六,储君公卿。以五爻为最尊位)对高级爻位的合应与相冲,作为政治哲理的依附载体。因初六爻是阴爻,九二爻是阳爻。以阴从阳、以柔从刚、阴阳合应,所以“初筮有应(初筮告)”。 这种合应与相冲,还表现在一与四、二与五、三与六、三与五的阴阳合应与相冲上,用以尽情附会春秋政治和“解释”爻辞、卦辞。 对于爻象的合应、相冲,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有更为详尽的叙述,大家不妨再研究研究。但这种“象数”学。但这仅仅是《大传》思维而已,与白文《周易》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3.0 《蒙·象》翻译 【原文】《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大象传》说:上卦为山,象君;下卦为水,象民。泉水自山出,民风显君德,这就是蒙卦的象意。感此象意,君王(君子)必须果断地涵养自己的德行,用以感化人民。 《蒙.大象传》以卦象为由头,生出政治哲理。 《蒙·大象》要天子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感化人民。这里特别强调老百姓的形象就是君王的形象(泉自山出)。民风纯厚,君必高雅;民风鄙夷,君必狡诈;野有饿殍,君必昏疯。《蒙·大象》作者也太厉害了些,敢为天子定行为规范啊! 2010-10-9 于贵阳甲秀楼 2017/5/1 修改于遵义石佛山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