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1|回复: 11

沈宋定型近体诗的说法,是无根无据的捕风捉影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5-14 07: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宋定型近体诗的说法,是无根无据的捕风捉影


    唐诗的声律标准,是【考生答卷】与【考官评卷】的依据。试律纳入科考,必有定型的声律标准。由此看来,【沈宋定律】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高宗开耀二年(682)壬午科考,主考官为刘思立。沈佺期(656—715),上元三年(676)20岁第进士,垂拱元年(685)29岁,释褐为接任元兢的协律郎。其高宗开耀二年(682)时,沈佺期26岁,还未踏入仕途,处于进士及第之后的待岗期间。沈佺期长安二年(702)任主考,宋之问景龙三年(709)主考。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5-14 07:55: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的声律标准,是【考生答卷】与【考官评卷】的依据。试律纳入科考,必有定型的声律标准。由此看来,
……
这是著名的羊谬论,刚发了一个贴子《“沈宋体”与律诗演变定型及其研究述略》,建议羊多学习,少争鸣,不要吃的是奶,挤出来是草,羊圪搅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08: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4 07:55
唐诗的声律标准,是【考生答卷】与【考官评卷】的依据。试律纳入科考,必有定型的声律标准。由此看来,
… ...

唐诗的声律标准,是【考生答卷】与【考官评卷】的依据。试律纳入科考,必有定型的声律标准。

难道不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08: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4 07:55
唐诗的声律标准,是【考生答卷】与【考官评卷】的依据。试律纳入科考,必有定型的声律标准。由此看来,
… ...

蔡润田的《“沈宋体”与律诗演变定型及其研究述略》,远远不及,吴夏平的《“官学大振”与初唐诗歌演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4 10: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宋定型近体诗的说法,是无根无据的捕风捉影

----王力你还没批倒,又要加入反沈宋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1: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14 11:3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4 10:40
沈宋定型近体诗的说法,是无根无据的捕风捉影

----王力你还没批倒,又要加入反沈宋帮? ...

理论不懂,你只是咬牙切齿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1: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14 11:4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4 10:40
沈宋定型近体诗的说法,是无根无据的捕风捉影

----王力你还没批倒,又要加入反沈宋帮? ...

不要在三羊的帖子里胡搅蛮缠也胡说八道!

三羊哀求针叶林离开三羊的帖子,你就行点好、积点德、离开三羊的帖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4 11: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14 12:02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14 11:40
不要在三羊的帖子里胡搅蛮缠也胡说八道!

三羊哀求针叶林离开三羊的帖子,你就行点好、积点德、离开三羊 ...

你停止胡扯和谩骂,就不会理你。否则,没有昏话的保护伞和自留地!就如本楼,你胡说“沈宋定型近体诗的说法,是无根无据的捕风捉影 ”,这不是胡说昏话是什么?你在这里胡说,还不准别人驳吗?你要明白,真理是骂不倒的。你骂王力骂沈宋骂贴再多也没用,只能显示你没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4 11: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14 11:56 编辑

沈宋的贡献
沈宋对律诗的贡献包含诗体形式及题材内容诸多方面,但公认的主要贡献是形式因素方面的建树。律诗的形式美大抵有三:一为声律,二为对偶,三为篇制。    对偶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至六朝骈赋已达极致。沈宋的贡献,应该说主要在声律,其次是篇制,即所谓“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方面。本文就主要辑录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再现诗律滋演、发展直至沈宋体亦即律诗的大致轨迹。
沈宋体的内涵:在唐代元稹就把沈宋的诗称为律诗,而标举为“沈宋体”则是南宋严羽给定的。沈宋体的主要标志是把四声二元化,同时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了永明体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即律诗。具体说:每句五言,每篇八句(沈宋体律诗八句是其基本篇制,但不止于八句)。句中四声二元化,即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平仄相对,四字交替,句间粘对(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下联与上联平仄相粘),押平声韵。把这种形式称为“律诗”;在同样平仄粘对的约束下只有四句者称为“绝句”。沈、宋又把这两种形式扩展为七言,于是沈宋体亦即律诗就形成了。(蔡润田“沈宋体”与律诗演变定型及其研究述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2: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4 11:55
沈宋的贡献
沈宋对律诗的贡献包含诗体形式及题材内容诸多方面,但公认的主要贡献是形式因素方面的建树。律 ...

【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平仄相对,四字交替】
蔡润田和你一样,无根无据的空口无凭乱弹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4 07:55
唐诗的声律标准,是【考生答卷】与【考官评卷】的依据。试律纳入科考,必有定型的声律标准。由此看来,
… ...

你的转载很好,你转载的文章不好!
你转载的《“沈宋体”与律诗演变定型及其研究述略》,纯属瞎编乱造!红字部分有何根据?


《“沈宋体”与律诗演变定型及其研究述略》:

沈宋的贡献
沈宋对律诗的贡献包含诗体形式及题材内容诸多方面,但公认的主要贡献是形式因素方面的建树。律诗的形式美大抵有三:一为声律,二为对偶,三为篇制。对偶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至六朝骈赋已达极致。沈宋的贡献,应该说主要在声律,其次是篇制,即所谓“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方面。本文就主要辑录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再现诗律滋演、发展直至沈宋体亦即律诗的大致轨迹。
沈宋体的内涵:
在唐代元稹就把沈宋的诗称为律诗,而标举为“沈宋体”则是南宋严羽给定的。沈宋体的主要标志是把四声二元化,同时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了永明体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即律诗。具体说:每句五言,每篇八句(沈宋体律诗八句是其基本篇制,但不止于八句)。句中四声二元化,即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平仄相对,四字交替,句间粘对(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下联与上联平仄相粘),押平声韵。把这种形式称为“律诗”;在同样平仄粘对的约束下只有四句者称为“绝句”。沈、宋又把这两种形式扩展为七言,于是沈宋体亦即律诗就形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4: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独孤及(725—777)的《皇甫公集序》云:历千余年,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

    唐朝元稹(779—831)《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变之体极焉。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的《新唐书·宋之问传》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传赞》:“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沉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

以上四个资料,在下三羊:既不见【定型说】,更不见【标志说】。
沈宋定型、标志的两顶桂冠从何而来呢?这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