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3|回复: 9

《人民的名义》剧中诗人的原型是丁可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2 16: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的名义》以摧枯拉朽的收视成了至少10年来最受瞩目的电视剧,目前它的收视率已经破5,收视覆盖人群高达53%以上,即100人中至少有53人在看这部剧。本剧除了针砭时弊、直切社会肌理、直面残酷现实外,还以光明涤荡着黑暗,以正气制压着歪风邪气,让民众看得热血沸腾。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出身的周梅森在剧中也埋下了他的文学情怀,这些“闲笔”也被观众们成功捕捉到,并成为热议焦点。

扬子晚报记者 张漪

“诗人”郑西坡有原型!

《母亲的专列》诗作者是丁可

《人民的名义》剧中有个贯穿全剧的人物叫郑西坡,他是大风厂工会主席,还是位业余“诗人”。这个角色由现年71岁的北京人艺国家一级演员李光复饰演,李光复老先生曾受勋“新中国功勋艺术家”,是国宝级演员。

在《人民的名义》里,郑西坡有三次展现了他的作诗才华,一次是他听说儿子结婚(后来证明是假结婚),一时高兴而诗兴大发作了一首《一般化的女孩》,还有一次是前几晚播出的,他在沙瑞金视察大风厂时,为大家朗诵了一首《母亲的专列》,让全场动容,观众泪目。第三次吟诵的是《流动的国土》这首诗。其实,这些诗是有真实的作者的,他的名字叫“丁可”,而郑西坡这个角色正是周梅森以他为原型来塑造的,甚至郑西坡的妻子“二云”也是丁可实际生活中的妻子的原名。

丁可,徐州沛县人。1955年生。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曾做过大队宣传队演员、文化馆创作员。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诗文七百余篇(首),多篇作品入选《新中国五十年诗选》《二十世纪汉语诗选》《江苏文学五十年》《诗歌报十年精华》等选集。

周梅森表示,他开始关注丁可,是因为看了2015年第5期《扬子江》诗刊“开卷”栏目中刊登的丁可的12首诗,周梅森读后拍案叫绝,誉之为当代杜甫。之后,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丁可的诗让他极为震撼,“他在挖一口深井,他把诗写到这种程度,让人吃惊。他对中国农民的艰辛写得非常深,非常细腻,非常的能打动人心。”

丁可退休前是县文化馆的工会主席,他的妻子叫黄二云,在街头上摆小吃摊,常被城管追得到处躲。周梅森创作的《人民的名义》里,郑西坡的妻子叫“孙二云”,推三轮车卖了十年的早点,最后在卖早点躲避城管的途中遭遇车祸去世。

剧中,周梅森用了丁可的三首诗,其中那首《流动的国土》,当时发表时叫《插上一面新绿》,周梅森将之改为《流动的国土》。

“胜天半子”是何气魄?

小说《天局》作者是矫健

《人民的名义》里,为了深入研究在省公安厅长这个位置上变腐变质的祁同伟的内心,侯亮平、赵东来都做了大量功课,其中,透过赵东来的嘴,提及一本神秘的书——《天局》,之后的剧情也显示,祁同伟和高小琴也在一次谈话中再次说到了这篇小说《天局》,小说讲的是天才棋人与天下棋,胜天半子的故事。那么,真的有《天局》这样一本小说吗?还真有。

《天局》是山东烟台作家矫健的短篇小说。矫健1951年出生在上海,后上山下乡至山东,成年后他以报告文学成名,现为乌鲁木齐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新疆报告文学研究会会长。代表作《一个西行者的自述》、《无愧人生》、《心之光》、《克孜尔之路》、《走进帕米尔》等。由于《人民的名义》的播出,矫健的这篇短篇小说已经在网上广为传播。

学者张颐武在观看了《人民的名义》后,也在微博中发文感慨万千,“这个短篇很具冲击力,现在有不少人找来读了。说明祁同伟等都和八十年代有关联。”除了学者的感慨外,网上更多的是普通网友们对照《天局》里的人物命运,来捉摸祁同伟这个人的人性的。有网友分析说,《天局》的主角“混沌”想与天斗,是为了不活得像条狗,即使搭上性命也要赢天半子,“而祁同伟敬佩混沌与天斗的精神和魄力,而从农村出身的他一直渴望权贵,于是他把这种扭曲的 偶像崇拜 植入到自己人生观。”还有人表示,“这篇小说写得很壮阔,说明祁同伟还是有点抱负的。但是他最大的悲剧是,被权力操纵了之后,却鬼迷心窍地迷上权力!”

丁可的诗

《人民的名义》中

郑西坡朗诵《母亲的专列》

这是您惟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  您躺在车肚子里

像一根火柴那样安详

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

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

第一次乘车旅行

第一次享受软卧

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

只不过火柴头黑

您的头白

这是您的第一次远行啊

就像没出过远门的粮食

往常去磨房变成面粉时

才能乘上您拉动的

那辆老平车专列

我和姐姐弟弟妹妹

陪伴着您

窗外的风景一一闪过

母亲  您怎么不抬头看看

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

终点站到了

车外是高高的烟囱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5-12 16:4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这是什么诗词理论?

点评

诗人与来源于生活,是文学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16: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6: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标题:没有这样的诗人大地就会失声)
《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剧中有个重要人物郑西坡,是大风厂的工会主席,还是位“业余”诗人。沙瑞金视察大风厂时,他为大家朗诵了一首《母亲的专列》,让全场动容,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泪目。
剧中这些至真至切诗句,并非周梅森的原创,而是来自周梅森的徐州老乡、乡土诗人丁可。也正是因为周梅森向县领导建言,才有了当地政府对《丁可诗选》出版的扶助。
诗人丁可夫妇,就是剧中郑西坡夫妻的生活原型。丁可退休前是沛县文化馆原工会主席、副馆长,他的妻子叫黄二云,在街头卖小吃,常被城管追得到处躲。剧中郑西坡的妻子叫孙二云,推三轮车卖了十年早点,最后在躲避城管的途中遭遇车祸去世。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李伟豪/文 吉星/摄
诗人丁可
“郑西坡”的生活原型
“我与梅森老师认识好几十年了。”丁可回忆说,1980年省作协在无锡召开江苏省第一届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72人,我和他都参加了那次会议,“那时我是一个农村的业余作者,刚刚学习写诗,梅森老师已经初露锋芒。”
那时候,周梅森刚从徐州矿上调到南京《青春》编辑部工作。而丁可一直呆在县城。
2015年,丁可在扬子江诗刊开卷发表了一组诗,周梅森看到后很激动。后来在省作协的一次会议上,周梅森又表扬了丁可的这组作品。那时电视剧正要开拍,会议间隙,周梅森跟丁可说,准备在剧中用他两首诗。
“电视剧播放之前,梅森老师就把他的那个剧本传给我看了。当时就感觉郑西坡夫妻跟我们夫妇挺像的。”丁可说。
“郑西坡是一个工会主席,我在单位也当过工会主席;郑西坡的妻子孙二云风风雨雨卖小吃十年,攒下了20万元,我的妻子叫黄二云,十来年也是风风雨雨起早贪黑推个车子在街头卖小吃,贴补一些家用。”
在《人民的名义》里,郑西坡不止一次展现了他的作诗才华——当他听说儿子结婚,诗兴大发当场作了一首《一般化的女孩》;在沙瑞金视察大风厂时,为大家朗诵了一首《母亲的专列》。
《一般化的女孩》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我的大儿子29岁了还没成家,说了好多对象,咱看着就不错,他偏偏不愿意,我为这个事又急还又生气。我写这首诗,就是告诉儿子,我们要现实一点,要认清自己,咱们找个一般化的女孩就可以了, 走在人群中不会让人回头,但知冷知热地疼你 。”
而《母亲的专列》是丁可在母亲去世后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他第二本诗集的名字。“我母亲是在2004年去世的,在一次给母亲上坟时,走在路上,我想起了送母亲去火葬场的情景,心情沉重,万分怀念。”
因为写诗
泥腿子吃上了“皇粮”
丁可,1955年出生于沛县杜楼村,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其间开始学习写诗,1983年1月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2015年9月从沛县文化馆副馆长任上退休。
因为写诗写得好,这个穷乡僻壤走出来的农民吃上了“皇粮”,但丁可觉得,自己始终是个乡土诗人。
丁可高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因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在创作中时常感觉底蕴不足。“从十四五岁开始,我在乡村拾过粪,下微山湖捞过鱼割过草,一应农活,什么都干过。十五年间县境内所有的河道挖掘清淤,无一缺席。在贫困、饥饿、身心俱疲的生活中,父亲的存书是我唯一的精神食粮。”
最初,丁可尝试过小说、剧本、曲艺、歌词等多种体裁的创作,甚至还作过曲谱,“天真地以为把1234567这些数字有秩序地排开,就是美妙的音乐。后来在诗人阎志民老师的影响下,确立了写诗的创作方向。”
然而,诗歌创作也非易事。“我曾把铅印的退稿信,欣喜地贴在靠床的土墙上,以为看见了成功的曙光。在家里的水泥板书桌上,在挖河工地草棚一角,在我自备柴油灯下鼻孔常被熏得黢黑,承受着失败和冷嘲热讽。”
矢志不移,笔耕不辍。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丁可从未动摇过他写作的信念,他就这么一直写着自己的人生。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写作就更加变成了一个满足他自己的行为和需求。当然,乡土诗歌是他不能忘怀的主题,也是他内心最忠实的坚守。
依然清贫
老来总算安了个“窝”
丁可家境清贫,常年蜗居在县文化馆的一个不足20平方的单间里生活与写作。他的夫人黄二云,原先在家里务农,年纪大了追随丁可到了县城,在城里推着车子卖小吃谋生。日子过得较艰辛,这在他的诗歌里是有体现的。
“我打算撤回故乡去/不想在城市再租房了/三十年啊/一只无能的老鼠/也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洞。”在2011年写成的《向故乡撤退》一诗中,丁可曾发出这样地感慨。那时妻子黄二云在城里摆饭摊,也寄居在他的办公室里。办公室不足二十平方米,既是丁可的办公室、书房,又是厨房、卧室。一天黄昏,黄二云拖着三轮车去了街上,丁可看着满屋凌乱,想到自己吃国家饭三十多年,至今竟无片瓦。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就写下了这首诗。
但丁可后来没有撤退,他倾尽积蓄又借些“银两”,花费二十多万购买了县城东关蒋庄一处二手房,总算有了自己的窝。在一首七言诗里他写道:两鬓斑时始得庐,老兔城外扒一窟……
没有这样的诗人
大地就会失声
丁可一直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沛县,他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和自己在小城和乡村的生活,以及社会中最弱小的人群。丁可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的人民性和现实性,他讴歌的是现实生活中最基层的人民、最底层生活中的美,他的诗歌是对底层、弱小、善良、草根的咏叹。
有人说,丁可是为乡土歌唱的“嗓子”,没有这样的诗人,大地就会失声;也有人说,丁可是一个最不像诗人的重要诗人,因为对诗歌爱得深沉,他把自己的生活写成了传奇。
2016年5月20日,在沛县举行的“丁可诗歌研讨会上”,作家学者们称丁可为集“地气、才气、正气”于一身的诗人, 认为他的作品“意象饱满和迷人”,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作为乡土诗人文化寻根的热忱执着与探索精神。
范小青把丁可誉为江苏诗坛上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周梅森则把丁可的诗歌创作比喻成挖一口深井。

“和丁可是老朋友了,80年代就相识,那时候丁可还是一个青年才俊,不像现在这么苍老,现在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后来,无意中在诗刊杂志上再次看到了丁可的诗,极为震撼。”在研讨会上,周梅森如是说,“他在挖一口深井,他把诗写到这种程度,让人吃惊。丁可既是沛县的,又是江苏的,也是全国的。丁可的诗为什么让我震撼?因为他对中国农民的艰辛写得非常深,非常细腻,非常能打动人心。”
正如江苏作家协会会员、沛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林静所说:“丁可,中国乡土诗歌的领诵者,如此诗意地栖居于小城一隅,他和黄二云推着三轮车,悠悠行来,偶尔吟诵一句:煎饼卷两元一个,茶叶蛋一元一枚。”
(原标题:没有这样的诗人大地就会失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6: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5-12 16:47
老北,这是什么诗词理论?

诗人与来源于生活,是文学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6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9789
贡献
30604
金钱
47566
发表于 2017-5-17 10: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人的情节、情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5-17 12:1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分行散文罢了,诗个毛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23
贡献
13136
金钱
1556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16: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设置政治专版,让政客们到那里去布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7 16: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题材我是不看的!这同和绅其人,重用他也是皇帝,定罪他也是皇帝。老佰姓从来是没有发言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