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写具体形象才有感染力(二)
以毛泽东诗为例: 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 首联:上庐山的始程。次联、三联,在庐山上所见。尾联,所问。整首诗都与庐山的形象相关联。 毛的另一首诗: 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首联“又来南国踏芳枝”:作者于1966年5月到湖南的滴水洞,是“芳枝”时节。次联:“青松怒向苍天发”,是不分季节的,用在“芳枝”时是可以的;然而“败叶纷随碧水驰”则只能是在秋天,用在“芳枝”时节就有违常识。三联“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更是与“芳枝”无关,毛此系指当时北京红卫兵的满街大字报和战斗队旗帜,与整诗的形象无关。 因此,这后一首的感染力就远远不及品前一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