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蒙昧的艺术(上)——释《屯》 内容提要: 先进启迪蒙昧,这是社会的必然规律。但这种启迪,并不是像美国向伊拉克输出“民主”一样,以武力压服。启迪蒙昧,当如婚媾一样,以礼相求,长期感化。抢来的婚姻是十年都不能同房生子的。启迪蒙昧,要像启迪蒙童一样,应蒙童的要求而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屯》、《蒙》两篇,正是论述先进大国相处蒙昧弱国的政策。 主题词: 屯 建侯 寇 求婚媾 1.0 《屯》篇翻译 1.1《屯》篇导读 其如草木之抽薹拔节,国势已初见气象。文王要求姬周领导核心,在此初有成就而又较为艰难的国势下,不可急躁冒进(勿用有攸往),当协和诸侯,整顿和建立朝宗秩序(利建侯)。这种协和,当如求婚一样,堂而皇之又彬彬有礼,从感情上结成同盟关系。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样的抢婚,抢来的婚姻是十年也不能和谐生孩子的。 本篇的中心是“发展壮大(屯)”和“建侯”——建立朝宗秩序。建侯的主要原则就是如缔结婚姻一样,须以礼相聘,结成友好同盟。 1.2 “屯”的含义 屯,甲骨文作“ 、 ”,金文为“ 、 ”。《甲金字典》:“甲骨文、金文象种子破土初生之形”。 根据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形象和文字学家的解释,“屯”字有种子初生之艰难象,更表象了草木初生时的强大生命力象。在《屯》篇,作者借“屯”象喻积极上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国家精神状态。 草木初生,是凭藉所集聚的巨大能量而茂发的。因此,屯,也有囤积义。 1.3 《屯》篇翻译 【原文】《屯》: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屯],利建侯。 【译文】《屯》:如草木之抽薹拔节,国势初见气象,聚其生气,大国(发展壮大)之道。当此之时,宜镇静勿躁,不宜强有作为。 发展经济,积财聚势,利于整顿朝宗秩序。 亨,享,祭祀之谓。祭祀,首先是诸侯、王的专利,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祀的。而且,即令是具有诸侯王身份的人,也只有在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情况下——例如国土扩大等,才能祭祀祖先。元亨,大祭祀。以国家的盛大发展作为祭祀祖宗之功烈之意。因此,“元亨”就是国家盛大发展的代名词。 屯,如前所述,是种子发芽初生时的艰难状态和积极上进、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有囤积义。 根据文意,《屯·卦辞》在“利建侯”前面似乎省略了一个“屯”字,我在这里增加屯字并用“[ ]”框起来,是提请读者注意研究,看是否合理之意。这样一来,卦辞中有两个“屯”字。显然,前一个“屯”字以种子发芽初生的艰难和积极上进,表意国势和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后一个“屯”,既有国家的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又有积财聚势的含义。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这里以鼎的厚重不移表示国家在初见气象时,当保持镇静勿躁的国际关系。 攸往,乘势而为,有所进取的意思。“勿用有攸往”,不要妄自作为的意思。其中的“用”、“有”,均为语词,无义。 侯,《说文》曰:“侯,春饗所射‘矦’也。从人,从乁(yì),象张布,矢在其下。天子射熊虎豹,服猛也;诸侯射熊豕虎;大夫射麋。麋,惑也。士射鹿豕,为田除害也。其祝曰:‘毋若不宁矦不朝于王所,故亢而射汝也’”。臧克和引《白虎通》:“所以名为矦何?明诸侯有不朝者射之。故礼射祝曰:嗟尔不宁矦,尔不朝于王所,以故天下失业,亢而射尔。所以不射正身何?君子重同类,不忍射之,故画兽而射之”(《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P318)。 矦,甲骨文作“ 、 、 ”,金文作“ 、 ”。甲金文正象“矢在其(乁)下之形”。说明“矦”就是“射矦”,乃惩治“不宁于王所”的诸侯的巫祝仪式。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在靶布上画上与所诅咒诸侯等级相当的野兽图像,乃至于标注名字,以箭射之,以示诅咒。 建侯就是建矦,建立诅咒“不宁”诸侯的仪式、制度与场所。显然是强势诸侯所为。正如今天美国建立“制裁”世界各国的制度一样。 具有积极上进和顽强生命力、又能囤积财富(发展经济)的国家,具有统治诸侯的能力,具有建矦的法权。所以,“利建侯”,就是利于引领诸侯、为诸侯之伯之意。 【原文】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译文】初九,国势艰难如草木之初生,虽然生机无限,但还很柔弱。当此之时,当守静归定,求全盘桓。如此而为,利于建立和整顿朝宗秩序。 磐,《说文》无磐字。《汉语大字典》:“磐通盘”。显然,这里的“磐桓”就是“盘桓”。象草木初生,冤屈上进的样子。用以象意初见气象的姬周之发展战略和对诸侯(主要是殷商)委曲求全的政治策略。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居贞,居定也,守定安静、殆不妄动之意。 【原文】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译文】六二,艰难如,发展如,亶父如。 建立朝宗秩序须防生硬简单。其如抢来的婚姻一样,虽衣白带彩,并马双双,女子拒绝这样的婚姻,乃至于十年都不生孩子。 邅,康殷认为:“辶”的甲骨文为“ ”,它的一种主要功能是“示动符号”。按照康殷的解释,我们有理由认为“邅如”就是“亶如”。“亶”是什么?“亶”就是姬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古公“亶父”。“亶如”就是古公亶父一样作为之意。 古公亶父是如何发展和相处诸侯的呢?《史记·周本纪》曰:“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务,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做五官有司”。 《史记》的这段记载,是说在强敌面前,一、古公亶父采取了退避的政策,而不是鱼死网破的拼命;二、在新的地点谋发展;三、与时俱进建立各部落共同的国家。而不是像戎狄一样只为自己的小部落、小集团谋利。 《屯·六二》的“邅如”,就应该是“亶如”,像古公一样,艰难地应对国际环境、发展壮大。 寇,甲骨文作“ ”,金文作“ ”。《甲金字典》:“金文象执杖强入室内以击人之形,故为寇暴”。甲骨文则象双手持“干”到茅草房中抢劫坛坛罐罐或玉珏。总之是抢劫,只是对象不同、目的不同罢了。 匪寇,不是寇盗。既然宣称不是寇盗,在男子旁边骑马的女子(乘马班如),显然是被抢来做老婆的女子。虽然也是抢,也可视为友好之为。《辞海》解释说,抢婚制“产生于母权制下夫从妻住向父权制的妻从夫居的过度时期。即男子通过抢夺其他部族的女子的方式来缔结婚姻”。这就是曾经有过的婚姻制度。抢婚,直到现代还存在于世界某些原始部族之中。但多数少数民族仅仅是保留着抢婚制的遗迹、成为一种民俗仪式而已。《周易》成书时代距古不远,可能还存在着本部落有姑娘,专等友好部落来“抢”的故事。或友好部落已无姑娘可“抢”,而到仇家去“寇”女子的事。《屯·六二》大约就是这样的“寇”来的女子。 字,金文作“ 、 ”。《说文》:“乳也。从子在宀(mián)下,子亦声”。《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徐灏《段注笺》:“妇人乳(生)子居室中也”。另外有文字学家认为,那个被称为“房子”的宀(mián),其实是产妇的两条大腿,而“字”就是生孩子的图像文字。这一种解释,似乎更直接、更形象一些。我赞同后者。 综上所述,无论怎样解释,“字”就是生孩子。而“字”的现代义为文字之字,与古义已相去甚远的了,可不要误读。其实,汉字中大量的形声字,就是象形字所生的孩子。以生孩子的“字”来给这些派生字安名,是最形象不过的了。 女子贞,不字。女子坚定不移的反抗这样的婚姻,因此十年也不同房,所以不生孩子(不字)。 十年乃字,经过长期的相处产生感情,才同房生了孩子。 作者在这里显然不是给人谈婚姻哲学。是以这样的婚姻例子,比喻建立朝宗秩序——引领诸侯、为诸侯之伯,如果过于简单生硬,就像抢来的婚姻一样,是很难合谐的。 【原文】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译文】六三,狩猎须有虞官带领,否则难有收获;和好诸侯,其如婚姻一样,须有媒介。不得其法,往而无功,莫若不为。 即,通及,紧跟。即鹿,紧跟鹿子。 虞,金文作“ 、 ”。象身披虎皮,载歌载舞之形,乃文娱之“娱”的本字。这里却是指管理山林的官——虞官。古代野兽甚多,这个可怜的官员大概常常被野兽吃掉,所以要像景阳岗上的猎户一样,披虎皮以迷惑老虎、吓唬豺狼吧。这就不是载歌载舞的文娱戏剧了。虞官,大约先是戏称,例如称钓鱼协会会长为“吊长”一样。而后慢慢转正成正式官名的。 打猎需要虞官带领,他对野兽行径比较熟悉。如果无虞官带领(无虞),收获是不会很多的。这里暗示:和好诸侯需要媒介,就像打猎需要虞官带领一样。如果没有媒介,不会有效果的(往吝)。与其为而不获,莫若不为(舍弃)。 【原文】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译文】六四,礼聘以婚,并马而归,至于吉祥。使人夷服,于理同然。两厢情愿,无往不利。 求婚媾,礼聘之婚。六四所描绘的婚姻与六二所描绘的婚姻相比,六二是寇暴抢婚,六四是礼聘求婚。“抢”与“求”,显出婚姻的本质区别来。但《周易·屯》并不是教你如何娶妇缔亲的,而是以此为鉴,比喻与诸侯的同盟关系,须如结婚娶妇一样,以礼相聘,而不是武力征服。 往,按照目标行进的意思。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如结婚娶妇一样以礼相求,定有美好未来(无不利)。 商周以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多用缔结婚姻的关系来维持友好,结成同盟,不能不说,滥觞就在《屯·六四》。 【原文】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译文】九五,囤积财富,就短期而言是吉祥的。以囤积财富为唯一目的,那就有危险。其如牛之肥腴乃苞厨之肉一样。 屯,此处为囤积义。取象于种子囤积能量的现象,表意囤积财富。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小贞,适度坚持、作为策略坚持;大贞,至死不渝,殆无变通,作为战略来坚持之谓。 膏,《说文》曰:“肥也。从肉,高声”。朱骏声《通训定声》:“凝曰脂,释(消融)曰膏”。这里以牛之肥腴比喻财富的囤积。《无妄·六三》曰:“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就是说“没有远大理想的国家,就像拴在木桩上的牛一样,成为别人的财富,给国人构成灾难”,正是《屯·九五》“大贞凶”绝妙注释。 【原文】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译文】上六,尽管是以礼相聘的好因缘,仍有感情磨合的过程。其于服邑,尚有许多创伤须弥和。 2.0 《屯·彖》翻译 【原文】《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译文】《彖传》说:田邑主凌驾于诸侯之上,刚柔相战而生灾难,屯然、邅然。当此之时,控制形势如水之归槽,呈光明而亨通之势,所赖君王与田邑主的中与正。 雷雨大作,水满沟渠,“荡荡怀山襄陵”,随时都有缺堤的危险。当此危惧之际需要建立秩序,而不可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屯·彖》借卦象暗示、附会春秋时代的诸侯政治形势。 上卦是坎☵,刚卦。坎为水,自古是将水作为民众的象征看待的。水至柔,所以将刚卦的“坎”规定为柔(可见,《彖传》对卦的刚柔,也是随意确定的)。但是,整个春秋,人民并没有作为一种政治势力而单独存在,他们是作为田邑主的附庸而存在的。所以,《彖传》所指的人民就不是底层劳动人民,而是诸侯的对立面——田邑主。 下卦是雷☳,也是刚卦。《彖传》却将它规定为天子(诸侯)的象征。 《彖传》看卦象,一般是将上卦视为天子诸侯、下卦视为民间的。也有将下卦视为天子诸侯,上卦视为民间的。《屯·彖》就是这样。 自古以来,水都是人民(或众多小诸侯)的象征(见《尧典》),《屯·彖》依据古义,将处于上卦的坎水规定为民间、将处于下卦的雷作为天子朝廷。上水下雷,水在雷上,构成“荡荡怀山襄陵”(反侧侵陵君王)的政治形势。 水在雷之上,就是田邑主凌驾于君王之上。是春秋时代,齐、鲁两国实际存在的政治形势。季氏之于鲁昭公,陈氏之于齐侯,都是地主阶级凌驾于侯王之上的。所以,《蒙·彖传》作者的此番议论,实在是对时事政治的时评。这样的政治形势,是刚与柔的交锋,田邑主与诸侯的交锋。这样的交锋是构成政治灾难的根本(刚柔始交而难生)原因。 水在天子之上,“荡荡怀山襄陵”、反侧侵陵君王之象。当此之时,当如大禹之治水,将各种反叛势力引导到允许的政治原则之下。如水之归槽一样,满盈而不泛滥(动乎险中)。而不是束手无策、无所建树(宜建侯而不宁)。 以上就是《彖传》所要表述的实际内容。 3.0 《屯·象》翻译 【原文】《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译文】《大象传》说:上卦为云,象民;下卦为雷象君。君以民生,民助君威,相得益彰。感此象意,君子当顺应形势,经纶国事。 《大象传》将“☵”视为云(又不是水了),将“☳”视为雷。以云雷相生的自然现象,论述士为君用的道理。在此道理之下,君子(士)要为君分忧,发挥才干,经纶国家大事。 《屯.大象传》是以卦象为由头,生出政治哲理。 《屯·大象传》号召士要为国家所用,为国分忧,以才干帮助君王治理天下。 2010-10-9 于贵阳甲秀楼 2017/5/1 修改于遵义石佛山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