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23

唐代古风与近体区分点滴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5-7 11: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古风与近体区分点滴  
唐代既有古风又有近体,近体又刚从古风中分裂出来,处处难免带着旧阵营的痕迹。
《全唐文》卷三八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说:“至(唐代)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沈宋体就是格律诗,沈宋是唐代格律诗确立的代表人物。格律初立,还是可唱的,因此古风的声律仍占上风。三羊先生强调的声律大概可适合这一时期。后来格律渐从唱转向吟,节奏越来越重要。沈佺期(约656 — 约715)、宋之问(约656 — 约712)到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期间经历百年的磨勘,到晚唐李贺时标准的格律诗才出现了,但推广需要时间,因此不合标准的格律诗仍然随处可见。因此整个唐朝不要拿后来定下的清规戒律去衡量,别常出关公斗秦琼的笑话。
既然古风近体夹杂,那如何确定谁是古风谁是近体呢?
有的可靠常规,有的则要靠分析求概率,有的可能只有用古近合璧去解释了。
先说常规。
1.近体诗只押平声韵,至少唐朝到宋初是如此严格规定的。因此凡押仄声韵的统统是古风。
2.古风两联之间的句式很简单,假如四句中碰到本句平仄都能相间,没有问题。那么古风的两联句式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句平起,第二句仄起,本联是格律句式;第三句平起,第四句仄起,本联也是格律句式,但两联合起来看失粘了。格律诗要求邻联相粘,古风则难得有相粘。因此碰到相粘,你就得考虑是否是格律了,当然还得其他要素协助。
3.古风的声律要求很严。比如上下句的同位上不得有同音字,上下联的同位上不得有同音字,如果碰到同位同音甚至同字,就得考虑是格律了。
4.对偶。古风也讲究对偶,它可以从一联到四联都对偶。但碰到第一联第四联不对偶,中间二联对偶的,而且做到邻联相粘,可以多着眼于近体。
再说具体考核。
用最有争执的崔颢《黄鹤楼》为例。
昔人【平】已乘【仄】黄鹤【仄】去【仄】,
此地【仄】空馀【平】黄鹤【仄】楼【平】。
黄鹤【仄】一去【平】不复【仄】返【仄】,
白云【平】千载【仄】空悠【平】悠【平】。
晴川【平】历历【仄】汉阳【平】树【仄】,
芳草【仄】萋萋【平】鹦鹉【仄】洲【平】。
日暮【仄】乡关【平】何处【仄】是【仄】,
烟波【平】江上【仄】使【平】愁【平】。
1.押韵。没问题。无法定体。
2.本句平仄。第一句有一处平仄问题。
3.三平收(有一句)三仄收(有一句)在唐朝可不必考虑,孤平(没有)也不在考虑之列
4.同位同音。这点在此很关键,有两处,不合古风要求。
5.对偶。做到了相粘,对偶有一组严,有一组不严。
6.邻联相粘。没问题。这条是关键。
归纳   456是关键,只有5有一点问题。2只一句不合,七句符合格律要求,3的问题说明还未彻底从古风中走出。23都与古风有联系。因此这是七律。不是什么入律的古风或古近合璧了。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5-7 12: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诗律》

  (七)唐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用对仗,连首联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於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联用对仗的。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苏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是完全不用对仗的律诗,但也有人以为这是以律句写古体诗。),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
由此可见:对仗,不属于【格律】之范畴!
更何况还有《文镜秘府论》记载古人的【总不对对】为证!



点评

对仗,古风也一样,古风的对仗形式比格律丰富。所以对仗得与相粘结合起来。这是古风的软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7 1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5-7 12: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7 12:50 编辑

第廿九,总不对对。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总不对之诗,如此作者,最为佳妙。====================以上摘自《文镜秘府论》

对对难,总不对对更难!

点评

总不对对也不奇怪。规矩是一步步建立的  发表于 2017-5-7 1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3: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5-7 13:27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7 12:4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诗律》

  (七)唐诗的对仗

对仗,古风格律都有,古风的对仗形式比格律丰富。所以对仗得与相粘结合起来。这是古风的软肋。格律对中两联作了规定,其他的可自由。古风则无规定,可有可无也可全对。所以光用对仗区分不出,因此用上了相粘这个超级武器。得感谢你们的讨论,促使我去找,结果找到了别人对古风句式的分析,恍然大悟。当然是否真正如此,还得靠你去钻,因为你喜欢钻研,而我的兴趣不在此,只是被你们所感而钻一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7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1234条都是错误的,不想同先生在此辩论。

点评

同意金兄观点。 补充一条。文不对题。 古风分齐言(以五,七言为主)及杂言。传刚先生仅谈的是四韵伪律与四韵律诗的区分。 1.仄韵近体从古至今都为识人公认。王力也如此云。 2.近体齐言分五七言绝句及律诗(三韵小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08:35
同我辩论要什么紧?我不会骂你,我尊敬你的,知你的脾气,即使过激我不会在乎的。不要因为被人咬,把我也看成咬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7 15: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5: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5-7 15:32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7 15:04
先生的1234条都是错误的,不想同先生在此辩论。

同我辩论要什么紧?我偏喜欢听不同的看法。对唐诗古风近体怎样分清,只是一个探索,我也不说它就正确。我不会骂你,我尊敬你的,知你的脾气,即使过激我不会在乎的。你是个认真有学问的人,不要因为被人咬,把我也看成咬人的。你也看到我也被人咬得遍体鳞伤,但照谈不误。第一条就错了,我还真好奇呢,唐朝可以近体押仄声韵?要不就我们两人讨论,不要别人介入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5-7 15: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节律、韵律、声律,是格律文体永明体或近体诗的三要素。

点评

古风是个庞大纷杂的大家族,也是不断进化的一个群体。能拿来与近体作比较的,仅是其中的古绝古律,它们是近体诗诞生前夜的准律体。崔颢的诗就是一个绝佳的标本,半律半古,过渡的痕迹清晰可辨。 近体诗的形成,标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09:34
各有重点  发表于 2017-5-7 16: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5-7 16: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各有重点  发表于 7 分钟前
===================

节律、韵律、声律,
重点是【声律】,因为任何文体,只有声律进驻,才可以称得起格律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8 0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7 15:04
先生的1234条都是错误的,不想同先生在此辩论。

同意金兄观点。
补充一条。文不对题。
古风分齐言(以五,七言为主)及杂言。传刚先生仅谈的是四韵伪律与四韵律诗的区分。
1.仄韵近体从古至今都为识人公认。王力也如此云。
2.近体齐言分五七言绝句及律诗(三韵小律,四韵律,四韵以上的排律,只有四韵才讲颔联,颈联)古风有齐言分五七言古风及杂言诗,句数有两句,三句,及以上。
3古风与近体最大区分为近体之正体的格律讲平仄(替,对,粘)及韵(平或仄韵一韵到底)。古风不讲平仄(但需避上尾,平头)韵可平仄转韵,少至两韵。
4.对仗是修辞非格律,但以对为好且多见。

点评

因为出外调研一周,所以迟复,请諒。 你的帖子中的格律(第三条)似乎是指格律定型之后的事(第一条另究)第4条对仗是律诗的要素, 因此它属于格律,并不否定它是修辞。我的题目指出是唐朝,所有的讨论都不要脱离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20:16
同意金兄观点。 补充一条。文不对题。 古风分齐言(以五,七言为主)及杂言。传刚先生仅谈的是四韵伪律与四韵律诗的区分。 1.仄韵近体从古至今都为识人公认。王力也如此云。 2.近体齐言分五七言绝句及律诗(三韵小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08: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5-8 08: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8 08:54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8 08:35
同意金兄观点。
补充一条。文不对题。
古风分齐言(以五,七言为主)及杂言。传刚先生仅谈的是四韵伪律与四韵律诗的区分。
1.仄韵近体从古至今都为识人公认。王力也如此云。
2.近体齐言分五七言绝句及律诗(三韵小律,四韵律,四韵以上的排律,只有四韵才讲颔联,颈联)古风有齐言分五七言古风及杂言诗,句数有两句,三句,及以上。
3古风与近体最大区分为近体之正体的格律讲平仄(替,对,粘)及韵(平或仄韵一韵到底)。古风不讲平仄(但需避上尾,平头)韵可平仄转韵,少至两韵。
4.对仗是修辞非格律,但以对为好且多见。

1、
既然不讲平仄,何来【但需避上尾,平头】之所说呢?
2、
古风【少至两韵】,近体至少几韵?3、
再者,沈约以前的古风,如何【避上尾,平头】呢?

点评

沈约是匡后人的。 以前的古风,如何【避上尾,平头】呢”此言未过脑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10:23
律诗(三韵小律,四韵律,四韵以上的排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10:16
四声八病专述此,当时有近体吗?且诗例专选齐梁体。 你论平头,剔出一六,受一三不论之蛊也。岂不知有双换为佳之论?即平平换仄仄,仄平换平仄...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10: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5-8 09:34: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7 15:58
节律、韵律、声律,是格律文体永明体或近体诗的三要素。

古风是个庞大纷杂的大家族,也是不断进化的一个群体。能拿来与近体作比较的,仅是其中的古绝古律,它们是近体诗诞生前夜的准律体。崔颢的诗就是一个绝佳的标本,半律半古,过渡的痕迹清晰可辨。
近体诗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诗歌成熟了。它一路走来,不停地总结、提高,经历过乐府,经历过歌行,最终羽化成蝶。
近体诗相对于古风,作了很多明确的规定。句式定下来了;句子的连接,定下来了;篇幅定下来了;如何用韵,定下来了。还有对仗。
这些框框落地,近体诗迎来了属于它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8 1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8 08:49
1、
既然不讲平仄,何来【但需避上尾,平头】之所说呢?
2、

四声八病专述此,当时有近体吗?且诗例专选齐梁体。
你论平头,剔出一六,受一三不论之蛊也。岂不知有双换为佳之论?即平平换仄仄,仄平换平仄...等。

点评

没有近体,难道还没有古风吗? 实话实说,看来你真不懂什么是【平头】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1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8 10: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8 08:49
1、
既然不讲平仄,何来【但需避上尾,平头】之所说呢?
2、

律诗(三韵小律,四韵律,四韵以上的排律)

点评

律诗,难道没有【两韵】的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8 1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5-8 10: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8 10:14
四声八病专述此,当时有近体吗?且诗例专选齐梁体。
你论平头,剔出一六,受一三不论之蛊也。岂不知有双 ...

没有近体,难道还没有古风吗?
实话实说,看来你真不懂什么是【平头】啊!

点评

哟哟,你读明白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13: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5-8 10: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8 10:16
律诗(三韵小律,四韵律,四韵以上的排律)

律诗,难道没有【两韵】的吗?

点评

那是近体的绝句。死人都明白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13: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8 10: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8 08:49
1、
既然不讲平仄,何来【但需避上尾,平头】之所说呢?
2、

沈约是匡后人的。
以前的古风,如何【避上尾,平头】呢”此言未过脑子!

点评

古风,既然沈约以前不忌平头上尾,为何沈约以后就要忌平头上尾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8 1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5-8 10: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8 10:23
沈约是匡后人的。
以前的古风,如何【避上尾,平头】呢”此言未过脑子! ...

古风,既然沈约以前不忌平头上尾,为何沈约以后就要忌平头上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8 13: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8 10:22
律诗,难道没有【两韵】的吗?

那是近体的绝句。死人都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8 13: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8 10:21
没有近体,难道还没有古风吗?
实话实说,看来你真不懂什么是【平头】啊! ...

哟哟,你读明白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20: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5-13 20:18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8 08:35
同意金兄观点。
补充一条。文不对题。
古风分齐言(以五,七言为主)及杂言。传刚先生仅谈的是四韵伪律与 ...

因为出外调研一周,所以迟复,请諒。
你的帖子中的格律(第三条)似乎是指格律定型之后的事(第一条另究)第4条对仗是律诗的要素, 因此它属于格律,并不否定它是修辞。我的题目指出是唐朝,各位:所有的讨论都不要脱离这个范畴。
唐朝的格律与古风很难区别,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这是抛砖,希望真玉呈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