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8-13
威望116
金钱575
贡献453
高级会员

威望- 116 点
贡献- 453 次
金钱- 575 枚
|
发表于 2017-6-2 11: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十期书组03-我是沙 毕业论文
因了古风,才有那份更好的遇见
回顾在古风学习的旅程,体会就是两字:幸福。古风十期老师团队实在太好太令人感动了,他们与学员素不相识,彼此遥山隔水,天涯海角,但诲人之诚却金石亦开。我初进古风时就感觉自己进入了新大陆,这里学谦谦,教谆谆;没有虚浮与功利,只有诚心互鉴与向学求真;没有封闭与成见,只有倾情与慷慨。所以,古风于我,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一、 因为遇见恩师,所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完三级班之后,我们才更深刻地明白,古风的教程体系是用心良苦的,是量身定制的,是因材施教的,是团队自创的。可以说,这完全是团队责任心、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古风严明的纪律观念,临屏老师的精准点评与耐心持久的跟踪开导,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共享,教学团队的有序管理和教程的科学合理等等的背后,凝聚了他们的大量心血与付出,才有了我们的学有所得。
比如,只要我们在学的时候有疑问,问题一旦抛出去,老师们就像是有神力般的疾速,马上调动储备,开始帮助我们突围。有天晚上群聊时(已经10点多了)我无意间提到:看到一个很美的景象,想表达出这种美的感触,但却苦于胸有意而言难成。恰巧东风老师在屏,马上问清楚,很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有关造景造意的思维到方法的指导。他说,“大家在造景造意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每个物象最能触动你的那个点。”然后用他自己的配图(一只鸟停在盛开的花枝上)举例。他说,“看哪个物象在什么地方最接近拟人的一面,拟人,不仅仅是有人的类似面,还要写出类似人的情感寄托出来。像这个物象,我抓住的是花开时节不逢君的那个意,而花开时节不逢君,又是反借的花开时节又逢君之句。这里,我不出现,充分的利用现在画面里的鸟来做抓手,做载体。鸟能有逢君的思维吗?答案是肯定没有的;它不过是很正常的立在花枝上而已,但是,它 那个神态,又很像在等待、期待什么。我用古诗句之意来配合这个图(附上东风老师的题图:啼破春风未敢迟,飞身跃上连理枝。去年许着花前约,今日花前不见谁),做到恰好。也就是说,不勉强,而是顺理成章。”接着,他又系统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大家可能经常听到造景造意这个说法,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去造。
造景不是没有依托物的去造,是要通过某个触点去造你所造的景,在现实中,是和某个景有所吻合的。只是我们所造的,是最能满足我们表达需要的那个景。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体现我们诗联之景的景。那么造意呢?造意,就是通过你所营造的景来完成你的诉求。从景中溢出的意,来满足你的需要,这个溢出,是有目的性的。你不能景中溢出了哀伤,意却在表现快乐,也就是说,你的景和你的意,都必须是相辅相成的。”东风老师的开导使我们对于如何缘景生意、如何融意入景豁亮了起来。
还有一次风清扬老师谈了一个无情对,我们就聊什么是无情对,凌泽老师发现其中学员有理解不透彻的,马上对什么是无情对作了很精细详尽的解释。凌泽老师简直是百变怪侠,哪里有疑问哪里有需要,他舞着旋风雷两下三刀的豁闪,问题便明朗了。更令我感激的是已学到高级班的我对关联点和切入点还是有些迷糊。当时我弱弱的嘀咕了一下,风清扬老师马上发现了是碗迷糊汤,即刻在群里举例解释了切入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利用切入点来关联上下句和拓展对句的思路,对句时如何根据不同的主题来选择相应的切入点(遗憾没把记录留下),解析非常精细严谨,使我突破了在构思立意上思维方面的瓶颈(对关联点与切入点这方面有疑问的,可以研读子墨老师的《对句的关联与切入》一文,很有启发性)。
关联点是指句子的关联之处,很多句子的关联点都不是一个的,有的是两个或三个关联点。用相忘老师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关联点就是把出句牵出的那个线,引到对句里。杨柳老师则把它幽默地比作出句对句之间的电话线 ,没有电话线就不能联通,不能相交相知,就是断,就是隔。“绿窗日月在,青史古人空”,以日月和人作为关联物,把两者本质上的不同属性进行对比,抒发历史感慨。“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副联的上下句是以花、鸟都是春天的物象作为关联的,下句丰富了上句画面的层次,拓展了春天的意境。“绕堤柳借三分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以物像和意向作为关联,构成秀丽明艳的柳堤花溪图。“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以做人做学问做文章作为上下句的关联点,上下句表达相近性质的事物,以此来揭示事理。因此,对句与出句有了关联点,上下句便形成互相映衬、拓展深化主题、承接流转、正比反比、互为因果或阐释的关系,这样,才能既对又联。而切入点则是联句从哪个角度或方向去表达主题,如何切入也就是找到一个最有感触的落点来表现主题,从而关合上联的立意。因为一个对句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因此也就有了一联多对的丰富有趣。
正如有位古风老师所说的:“你们有疑有不懂就要问,不能等犯了错让我们跟在后面纠正。”正是他们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启发了我,在古风我才真正意义上更多地学会了积与做,疑与问,思与悟。太多的感动与感激,太多的老师恩育教诲,这份遇见,是古风馈赠给我的亲切怀恋。
二、 因为遇见诗联,所以遇见美。
1. 遇见空间美。
对联是从骈文腓赋而来,最后从律诗的对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文体。那么它的内容与形式自然有律诗的影子。对联的文学艺术特质有它的独特性,从文字的空间感来说,对联的结构更具对称美与节奏美。中国文字是图像化文字,中国文字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古人运用它的图像化思维创作出来的过程。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了中国此后种种艺术形式。对联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之一也具有视觉化艺术的特点。所以,可以说,对联就是用文字构建起来的具有对称美的人文建筑。因此对联的艺术生命非常活跃,它可以入王谢堂前,也可以入寻常百姓家。民风、时政、逸事、节庆、喜丧、览胜、情怀等等皆可入联,可抒怀可讽喻可言志,所以,凡有人有文化生活的地方,都可以有联。小但纳天地,微但生锦绣,名迹、厅室、书斋、庙堂、匾扇、赠物等等都可以入形见影,其他艺术形式恐怕很难像联这样铺天盖地,八面玲珑。一座宏伟的建筑,有了联的衬托,就如曹雪芹所写的”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不过,这里昭日月焕烟霞的,不是华饰丽服,而是诗联。
2. 遇见音乐美。
贝多芬曾经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纯音乐或歌曲旋律不需要明白外文歌词就能大致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对联的音律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的美感。因为平音和缓,仄音短促,所以连续平或仄太多都会造成语调单调缺乏抑扬顿挫。节奏就是断句,一个句子可能有很多可能的断句,但是上下句要一致,不然对称和节奏的美感会破坏。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除了平仄的符合之外,声律的色调与意境的和谐统一也很重要。比如明媚清朗的意境就要清扬愉悦的律调去搭配,不能是浊重顿挫的律调来配。
这些规则使对联的声律具有歌的属性,复沓错落,明暗交错,音律的色彩与意境相谐,极具美感。
3. 遇见画境美
中国艺术的表达也常常是从图像化思维而来的,思维方式上也常用具象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说的是物象吗?不是,它说的是一种苍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看明月吗?不是。而是看明月的那个人。是创作者把内心的心境意境融入到物象中去,通过对“象”的模拟与构造来营造出一种境,来表达“意”。
学了诗联,我们即带上了艺术的眼睛去享受身外的世界。普通人用眼睛摄下物像,艺术家则用美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景此情也许很多人曾有,但此境此美却是王维的诗里才有。因为王维的眼里有画,心中有诗,境内生情。而写入诗家的画面,不是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色彩的。对联中承载主观情思的意象是具有诗家情感印记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不是一朵花,一片叶,是多种意象融构而成的百花园,这个百花园就是境,是景物和主观情感化出的艺术氛围,在这里有色、香、光、味、态、意。当我们置身于这样的花园中,意象所产生的意境美就弥漫在我们的审美体验当中,所以,我们有时由诗联进入诗家的现实生活和他所处的内心世界,有时从我们的审美体验和独特感悟进入诗联的品赏和自我创作。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我们想象中的美远远多于我们所看到的美,它是一种更真实、更永恒、更高级的美。同时,它也是一种更为自由的美,因为艺术使自由的心灵和丰富的思想找到了安顿美的净土。当我们经常在这两者自由切换的时候,创造美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伴随而来了。一场新雨,把天空打扫个干干净净,洗去了灰尘,清新的空气里却使花的香更清芬了,拟一诗联?孟夏之初,万物劲发,春枝新叶已由嫩黄的二重唱变调为绿腾腾一片的大合唱了,怎么留下这种美?……一旦诗心入眼,生活无论向左,还是向右,美始终在左右之间。
4. 遇见意趣美
联的高下,可以说是意的高下。王夫之在《薑jiāng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它体现主人的不同风格、审美意识、素养、情怀、志趣和人格。诗联之无意,则如人之无骨无神,只不过是一堆烂肉腐尸,终归是留不住的。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立意高则境界高。好的联,融入景物的那个意,是鲜活的,是独特而充满了个性的,识见亦是高迥拔尘的。因此,遇见了好的联,就遇见了好的人;识一好联,就是交一高友。“春江水暖鱼啄日”,写此句的东风老师如此柔软的力量简直可以穿透金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见陋室主人情致是高雅不俗的,情怀是淡泊超逸的;读了郑板桥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可知郑板桥傲骨一身但无傲气,虚心待人但不屈服于权贵;龙舟年年赛端午,祭屈郎,“不是离骚千古句,谁人知道汨罗殇?”。通过诗联文字的桥梁,其中的意把我们引渡到任何今人前古人前,无论他是谁,是甚朝代,只要他言外有意,文中有精气神,只要我们掌握了解读他的密码,他就无处可遁,立在天地间,立在我们心魂里。
诗联尺幅宽,天地乾坤大。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诚挚感谢全体古风团队老师的谆谆教诲,深切感激全体古风学员的扶持与厚爱,因为你们,美丽了古风!美丽了古风人!美丽了我们一段青葱的学习生涯!我们将一直走在遇见美的路上!
出句:扶筇庐外听泉响(陌上花开)
对句:问道山中偕月归(我是沙)
成联一:未登联校襟怀小
一入古风视界宽
成联二:
识得百家联对妙
修成一笔点睛奇
成联三:
近水鱼不动
听山鸟更喧
成联四:
暖树花开春有色
澄江月转水无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