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3|回复: 4

古风楹联十期琴组毕业论文贴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96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联校十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31
贡献
1459
金钱
10091
发表于 2017-5-7 09: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贝爱 于 2017-5-7 10:05 编辑

毕业论文的几点要求:(审核老师:相忘)
1、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2、可以围绕自身学习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来写作,也可以讲述学习过程中难忘的事等;
3、需在毕业论文中出现自己的作品;
4、不得抄袭,一经发现后果自负;
5、不得代笔写作,需自己原创。


6、论文截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

主题

284

帖子

14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2
贡献
394
金钱
509
发表于 2017-5-8 1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琴18-有女如玉 毕业论文

本帖最后由 有女如玉 于 2017-5-8 11:08 编辑

在意不在形(作者:有女如玉)
      —— 流水对学习之心得
      
一、引子
    在意不在形(成联)
踏雪无痕,着相一如破相;
窥形知意,看花还似非花。

      上联是指化意于无形,若着了相落了痕也就破坏了整体意境的美感,达不到行云流水,踏雪无痕的境界。下联是指要从物象的表面看清它所指代的意象,就象看到的花其实它深层的意象不仅仅是花,而是另有所指代,是含了人的情感在里面的。
(此联是我在补充作业二中的总结成联,今天我把它放到这里作为我毕业论文的引子)

二、初识流水
  许是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爱古诗词,也不知啥时开始,慢慢也喜欢上了对联,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根本就不知联律,只是觉着有趣好玩,仅此而已。后来从各方面也胡乱自学了一些有关对联的基础知识,自己也爱瞎琢磨,慢慢地有些喜欢上了对联。
  去年上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进了个微信诗词群,在一个朋友的朋友圈里见到有古风对联班的招生,于是便进了古风招生群,准备系统学学对联。 当时以我原有的基础,对个下联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分分钟搞定。但是,之前被灌输了太多的工对思路,认为一个对句出来,感觉数词就要对数词,颜色词就要对颜色词,尽量做到小类工对。此时一到古风,被告知是要学流水对,要把以前的东东都要抛开,要有空杯心态。开始还没明白啥叫空杯心态,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才慢慢明白:要抛弃固有的正对、小类工对的思路,要把上下联在意上做有机的结合,使上下联能合围在一个完整的意境或语境之中。说的简单点就是五个字:“在意不在形”!
  好一个在意不在形!简单的五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下面且让我结合学习慢慢道来。

三、夯实基础
  学对联首先要懂游戏规则,要按游戏规则来玩,《联律通则》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只有通读透读才行。一旦开始学联,对联六要素迎面而来,什么字数、词性、结构、节奏、平仄、内容等等的相等相对相关什么的我也记不全,我也不必也不会去记去背,在意不在形的道理其实也很清楚,这些总结的字不是让你去死记硬背的,是要让你去深刻理解它们背后所包含的含义的。如果你只纠结于词性,纠结于结构这些表象上的东西,那么一旦你遇到了词性活用等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同时这样也会固化你的思维,无法做到漂亮的流水运转,造成气脉不畅。这就象围棋的定式一样,你要理解他每步这么走的原因和理由,而不是去死记它的步骤,否则一旦对手变招,你将无所适从。所以这就要从平时的对句训练中认真去揣摩,认真去体会,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而且对完句子后要整联默读几遍,体会语感有没有生涩或不谐,一旦发现不对,马上要有条件反射,马上要查明白原因所在,要会用会查,多用多查工具资料。经常这样训练,对于略有诗词功底的我来说掌握好基础已不是什么难事,就这么两三个月之后,我觉得自己虽未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但在基础上已经很少能犯错了。而我也已将这六要素的要求化于无形,虽然这二十四个字我至今还背不全。

四、出句、对句及成联
  新手上路,多对句是学好对联的最好方法。对句中,一开始上手总是用到很多物象,在初学时,往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柳就是柳,雁只是雁,南山对北海,长亭对高阁,看不见物象背后所包含的含义,对出的句子,和上联不是意隔就是景隔。但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慢慢体会到了物象和意象间的联系,体会到了哪些物象该用于暖色调,哪些物象该用于冷色调。于是慢慢地就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柳也非柳,雁实非雁,将形化用于意之中,让形为我意所用。出句若春天,对句则会从春的物象比如莺燕柳花中去匹配;出句冷色调,对句则会从雨秋雁烛中寻找相关色调。读通了出句的意之后,对句在意境上或情景上的合围或呼应也就能相应地匹配上了,很少再会出现各种“隔”了。(还有一重更高的境界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此境界恕本人愚笨,未得门道,不敢妄言。)
  到了中级班,课程主要以出句为主,这个可是我的弱项,但我也有办法,那就是多看古诗词,从中化用前人先贤的意,为己所用。能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中的物和意的匹配往往都已很精妙了,我们只要认真感悟,就不难从中找到好的出句。在出句中,所有的物象均要为我的意服务,前四的铺垫也要服务于后三的主旨,前四后三揉在一起之后就是一个完美的组合,这之中不要太去追求华丽的外表,而是要去追求意的契合,在意不在形之精髓正在于此。
   同时,在我们出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中,要尽可能地含蓄些,不要太直白,也不要张得太满,那些个代表喜怒哀乐的字眼尽可能不要出现在句子中,而是通过物象和字词的引导让读者或对句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自己去体会出句所表达的感情和色调。让对句者在对完句子之后还能有所回味,有所感悟,这样的出句才是一个完美的出句,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也就是说,好的出句不是只靠喜啊悲啊这些个带有明显的直白的表述的词去说明色调和感情的,而是通过对物象的有机结合来让读者或对句者体会到物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意”。在意不在形之妙也尽显于此。
  我学联的一个很大的目的是想写出好的成联,不求娱人,但求娱己,能给自己的生活能带来些许快乐则足矣。进入高级班,学完了对句出句,写好成联就是主要的任务了,成联不管长短,立意为先,形式和行文为辅,这是不容置疑的。
   唐杜牧《答庄元书》:“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词,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这里说的意思是说,以意取胜,只要立意准确,即使你的文字很普通,也能吸引人,如果你立意不好,即使是堆砌华丽的辞藻,也只能说明你的文字没有可取之处。所以,意是能弥补辞藻的普通的,而华丽的辞藻是不能弥补意的普通的,这是写诗填词对联者所必须抱有的为文宗旨(此段文字借用了校长的课件)。
  小班凌泽曾转述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即便你写牛粪,你也要把它当成有益于社会的肥料来写,要把立意拔高。所以每次写成联,我总是要从表象中去寻找更深层的含义,从立意上先着手,有了满意的想法了之后再去行文润色,再去修饰组织。而且在成联写作中,我也尝试用各种句式和写作方法,犹其爱用那些句内自对的写作手法,它相对来说可以在上下联的对仗形式上更加宽泛些,这也就更能适合我去灵活地表达自己立意了。成联的方法多种多样,上下联之间脉络是否清晰,意是否互相呼应也很关键,有时为了一个立意的合围可能要牺牲格律对仗,牺牲妙句佳词,那也只能忍痛而为之,要么就再重新组织语言来写。在成联中,在意不在形始终是我写作的宗旨。
  总之,不管是出句对句还是成联,一旦哪天你能明白,能读懂,能掌握了在意不在形的要旨,那么你的对联水平将会更上层楼。

五、作品展示
以下就结合我自己的出对句及成联,来解析一下在意不在形:
1、对句:
a)出句:春叩柴门呼小朵【轻尘】
对句:莺藏叶底试新簧【有女如玉】
自评:此为我和轻尘的酬唱句,出句写春至乡间,小朵欲开,对句以莺藏叶底,初试新簧进行景的合围,早春之意盎然。这里我的对句以莺声回扣春景,不纠结于门对底,朵对簧的宽,而追求意的合围。

b)出句:牛铃奏响田园曲【轻尘】
对句:鸡唱啼开小寨门【有女如玉】
自评:此也为我和轻尘的酬唱句,小寨田园,牛耕鸡唱,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对句以乡村之味来回扣出句,不纠结于铃和唱,田和小的宽,而求意的呼应。

2、出句:
a.小橹咿哑摇碧水【有女如玉】
自评:前四后三遥相呼应,从整体突出了一种泛舟春水的闲适和悠然。出句七字的意一脉贯通,整句均未使用闲、悠等词,却让人一下子能读出闲适和悠然的心境。

b.笳吹暮雪榆关冷【有女如玉】
自评:以笳、雪、榆关等物象来表示边关的凄冷,三个物象的取意均为主题所用,互相结合呼应,让人体会到了边关将士的艰苦和悲愁。

3、成联:
a.伞(有女如玉)
舍身挡住四时雨;
为我撑开一片天。
自评:咏物联的题写更见立意之重要,意好则易引起共鸣,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几个字也会让人印象深刻。如果只囿于对物外形的描写,那就是白开水一杯了。此联的立意拔高了伞的境界,把被动的行为夸耀为主动的行为,也是一种在意不在形的渲泄。

b.玉(有女如玉)
惜表无慧质,形非佳器,在未琢时,自隐深山犹抱璞;
叹润泽以温,高贵如斯,于大节处,不为破瓦曲求全。
自评:此联从玉的两个方面着手,上比写未被发现时的隐忍 ,下比写身份高贵时的气节,脉络清晰分明,立意深远,行文皆围绕玉的高洁品质来布局,隐含了笔者自身的一种情怀和寄托。此联也不纠结于一些小处的对仗,行文章法都为立意服务。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部分作品的在意不在形的解析。本人对在意不在形这个观点的理解还处于雏形,有待以后的进一步丰满。

六、结束语
  论文写完后,且容我在篇尾发表一番毕业感言:临此毕业之际,感慨良多。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东风校长创立了古风,能让我得窥流水对的奥妙,也感谢寒江雪副校对我们的关怀,感谢琴组的各位老师的悉心关照,更感谢十期所有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没有你们的辛勤执教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小班凌泽,你的付出我们十期同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此我也感谢十期同学们对我的倾力帮助和风雨扶持,感谢琴组的每一个陪我在路上一起走过的现在的或者是曾经的同学,走到今天这一步,虽说来路艰难,却也已安抵终点。
  然而所谓的毕业这个终点其实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停靠站而已,前路其修远兮,吾辈还将努力……

  谢谢!再次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869

帖子

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古风学院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11
贡献
1106
金钱
7621
发表于 2017-5-21 06: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轻尘 于 2017-6-18 06:27 编辑

两行小字行流水,一点联心蕴古风
                                                             ——轻尘学联有感

    来到古风出于偶然,爱上古风却是必然:古风严谨的管理制度、丰富的临屏辅导、轻松的学习氛围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在这里,我有幸与对联结缘。现在跟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学联心得:

    一、对句——浅深流水弦中寄
    拿到一个句子后,首先要用心去领悟出句,分析出句的平仄、词性、结构、节奏点,还要细细品味出句的含义,透过字面看本质。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我就不细细表述了。一切准备就绪,就要着手对句了,如何对好流水对呢?我是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简称“对句三步曲”:
   (一)、抓住一个主语:
    许多有对联基础的同学,都爱走工对思路,往往初学流水对很难上手。我也不例外,但是接触多了我就发现:想要避免工对思路,最好的法宝就是——将一个主语进行到底。这话说起来容易,往往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有些主语是明的,好抓。例如:
    峰向长空开大笔【联友】
    影朝弱水照雄姿【东风】
    这联,很明显,上联主语是“峰”,下联虽然出现了一个“影”,但是它是“峰”的“影”,所以主语还是没变。有的主语是暗的,就难抓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明察秋毫了。例如:
    安居草舍拥诗酒【朵朵】
    闲种梅花忘姓名【东风】
    上联的主语是(我),只不过省略了主语,我安居在草舍,校长对句中主语也没明示,但是看得出来,还是“我”,我在草舍闲种梅花,淡忘了尘世的名利。
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个句子,把握不准的时候,一定要多读几遍,找准了主语再下手,这是对好流水对的前提。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
    切入点可以有几个,我们只要选取其中的一个容易突破的,或者最有代表意义的地方来切入。例如:
    野水为邻梅作友【有女如玉】
    暗香入砚笔生花【轻尘】
    这一联中,我就是从“梅”来切入的,下联的“暗香”有力地回扣了上联的“梅”。
    欲写桃花难下笔【有女如玉】
    先斟杏酒好催诗【轻尘】
    这一联中,我是从“难下笔”来切入的,下联的先斟、好催诗,都有力地回扣了“难下笔”。切入点找得好,对句时思路更容易打开,也能更好地营造下联的意境。
   (三)、确定一个流转角度:
    找准了切入点以后,就着手考虑流转的思路,这时候我脑海中往往会出示两个课件,一个是东风校长的《一联十对》、一个是相忘老师的《从小月投江说起》,这两个课件每每都会给我新的启迪,让我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流转。流转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流水对的八种关系来流转;也可以根据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体验去流转;还可以根据动静、虚实、远近等不同的造景手法来流转……现略举几例:
    1、动与静的结合:
    动静结合能让静止的图画变得灵动。动静结合的对句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例如:
    花阴小憩憨娇眼【有女如玉】
    衣袂翩飞动佩环【轻尘】
    上联中,花荫小憩的少女,是相对静止的画面,下联如果继续对梦里、心理活动等静止的意境,整个句子难免呆板。我对句时则借助了无形的“风”,让衣袂翩飞起来,佩环响动起来,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一个娇憨而又充满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眼前。
    2、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联中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对句时如果上联描写的是一个面,下联可以用一个点来对,例如:
    风扫岚烟开画嶂【联友】
    燕携春色到诗家【东风】
    在校长的这幅联里,上联就是清风浅浅,风景如画的背景图,是一个面。而下联的“燕”则是大画面上的一个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3、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例如:
    绝顶孤松擎落日【东风】
    平湖小棹拾红云【相忘】
    上联仰视,写出山顶孤松耸立,直抵落日的画面;下联平视俯视为主,描述出山脚下平湖中小棹悠悠的画面。松的高度,湖的宽度,远山、近水,从不同角度来对句,一幅多角度、立体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确定流转的方向后,接下来要考虑造句、谋篇、立意、关联、结构、修辞等等,这就需要用合适的字,来表达合适的意,并且,把文字的张力发挥到极致。

    二、出句——远近青山画里看
    有了初级班对句中积累的经验,中级班我们就开始尝试自己出句。一个好的出句,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写意画”。写意画用意第一,李白有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意境极妙,是一个幅出色的写意画、一个成功的流水对。一个“引去”加上一个“衔来”,用意极其饱满,画面张力足。田园诗人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作品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同理,我们也可以做到联中有画,画中有联。我深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难,但是我喜欢这种有灵性的文字,因为喜欢,我也为之不断努力着,我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练习出句的:
    1、“与君细展江南画”——根据图片、画面来出句。
    看了一张图片以后先立一个意,然后根据这个意去组织文字,营造意境。一般前四铺垫,后三来生发,表达自己要立的意。例如:我酬唱时的一个句子
    吴歌隐隐莲舟远【轻尘】
    这句是我当时想出一个江南的题材,想起了以前电视里看过的江南女子采莲的画面,就着手来营造这个意境,首先想到莲舟,十里荷塘泛舟,画面感很强,愉悦了视觉,我想要是来一段采莲曲一定更能渲染气氛,想到以前对句时用过一个词“吴歌”,对完大家都说好,所以一直记着,这次果断用上去了。什么样的吴歌呢?袅袅?软软?缓缓?后来感觉隐隐更能体现出莲舟不断变换场景、时断时续的感觉,于是就确定“吴歌隐隐/莲舟……”最后一个字,用远?还是近?我考虑了很久,感觉还是远和隐隐呼应更好,而且“远”说明莲舟划向另一个水域,拉长了画面,给人意蕴深长,而又回味无穷的感觉。
    2、“遣词入境浑如画”——根据词语、物象来出句
    有时候对联赏析或者诗词赏析时看见一个很好的词,让我觉得很美、很有意境,我会记下来,然后想着法子给这词量身打造一个句子。有时候也会根据具体的物象来出句。例如“月”这个物象来出句。我会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看看别人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怎样让意境营造得更美。再去搜韵看看“月”字有哪些组词,霜月、弦月、新月、皓月、弯月……等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架构句子,如果能融入一些修辞,会让文字更生动。
    淡淡荷香洇月色【轻尘】
    柳梢新月眉眉浅【轻尘】  
    禅房月照僧衣冷【轻尘】
    一轮秋月凉孤枕【轻尘】
    3、“君妙句巧成画”——化用古诗词来出句
    中级班练习里面有个内容就是根据古诗词出句,我有兴趣时,也经常尝试。要化用前人的作品,首先要理解作品的意思,在读懂原有作品之后,再取其意,用自己的物象、自己的表现手法去造意、造境。
    例:《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化用这首古诗出句:
    烟渚泊舟江月近【轻尘】
    出这个句子时,我抓住了烟渚这个大环境,“舟”、“月”这两个物象,一明一暗,形成了构图之美。既渲染了淡淡的愁思,又营造了宁静的意境。

   三、成联——几多心事笔尖传
     有了出、对句的基础,高级班,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学习写成联了。成联则是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指向。在能够充分表达主题的前提下,作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完整的艺术创作。成联一般包括:整合资料基本立意初步构架细化构思,形成文字精细打磨,精益求精等环节。我也只学了点皮毛,平时也跟班做了一些练习:
    题烟花 / 轻尘
    春暮何妨,脱桎梏时生绚烂;
    夜昏如是,未沉沦者得光明。

    以上是我学习的粗浅感悟,能有今天的一点收获,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东风校长,集多年辛苦钻研流水对的经验于大成,在古风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热爱对联的朋友受惠。
    赠东风校长/轻尘
    毁誉由他,沉浮随意,疏狂半世真君子;
    朝谈流水,夜渡东风,桃李满园大圣人。
    也感谢寒江雪副校长和杨柳总指导对我们的关怀;感谢风趣幽默的主讲相忘老师、不苟言笑的总辅导归元老师、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的班长凌泽和班主任冰水一度老师、贝爱老师、依依老师等各位班委老师,及各位辅导、评阅老师。你们为十期所做的一切,我们都记在心里!此处弯腰90度鞠躬……同时也感谢十期同学们对我的倾力帮助和风雨扶持,感谢琴组的每一个同甘共苦的学友,认识你们真好!
    赠相忘老师/ 轻尘
    国寿精英,成人达己安华夏;   
    联坛翘楚,传道答疑兴古风。

    赠十期师生 / 轻尘
    亦师亦友,齐揽东风求意境;
    如切如磋,共研小字寄初心。

    愿我们做永远的朋友,在学习意境联、流水对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2

帖子

277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9
贡献
731
金钱
1021
发表于 2017-5-22 23: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组30-香水百合  《毕业总结》

            
            时光如流水,一转眼就面临联班毕业,心中有些不舍。在十期的学习中,在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使我能够坚持到底走到最后。
                来到古风学习,我是零基础的学员,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如今毕业了,按规定要交毕业论文,因笔力有限,在此仅凭个人所学作一番总结。

1、对句前,要充分理解出句

              初级班我对句时比较盲目,看到一个出句拿来就对,只要把字词对上了就很有成就感,。其实对好一个句子,是需要多方面的理解的,只有在读懂出句的意思,把握好出句的语境色调等等之后,才能在对句时对出好的意境,把句子对好。

比如以前我对过一个句子:
闻箫思绪乱==(转)
听笛怨情深

                在这个对句中,我只看到了以笛对箫的工整性,而没有充分的去解读出句背后所隐藏的含义,所以看似对的很工,实则联意是没有拓开的,算不得好的对句。

                后来通过班级上的学习,我知道了对句前要先析联,就是解读好出句,然后再立意、选材、构句、炼字,最后把对句确定好,这是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的。

                所以我又翻过来看这个出句,这个出句的意思是说听到远处传来的箫声,人的心绪乱了,这就是析联。至于因何而乱,出句并没有点明,那么就需要在对句里加以明示并抒发情感,这就是立意。所以我在想,听箫的这个人有可能是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当他听到箫声传来,便想念起了故乡,所以心情才会乱。而思乡时人最容易想起故乡的明月,所以我对句就选材明月,然后是构句组织语言,想到这里,对句便脱口而出:

闻箫思绪乱==(转)
望月旅途孤

这样对句用一个旅字明示了闻箫之人为何心绪不宁,上下两句关联也非常紧密,上联闻,下联望,视听结合。

2.出句含蓄

              以前我认为出一个句子,不就是说句话嘛,只要符合格律就行,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比如以前我出过一个句子:
黄花落尽相思老==

              这个句子,我是以菊花的相思意象,影射了我的一种思念,菊花落尽其实就是我的相思老去,前四是以物象为铺垫,后三说情,但是这个句子我感觉说的还不够含蓄,后来经过组里辅导老师的点拨,稍稍改动了几个字

变成:
瘦尽黄花情未老==

看这个句子,同样是表达一种情,但是这个黄花却有了拟人的成分,瘦尽黄花,即是说菊花落了,也可以说是菊花拟人而人变瘦了,所以这个句子前四的语义就丰富多了,上面的后三相思老,是个肯定语气,缺少点余味,而下面后三改成情未老之后,会让人多了些想象,并且瘦尽黄花/情未老,前后转折对比,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体会,这样这个出句就比原来那个好多了。

                中级班关于出句的学习,我觉得出好一个句子,首先要自然合理,就是选取物象与抒情要符合常规情理,联句要自然。


3.切入点
               
出句:绿到无边春靠岸【白衣】
分析出句:春靠岸即春天来了!围绕春展开想像,春暖花开,绿满山川,百鸟啼叫,蝶蜂蝇飞,柳丝垂弦……这些都是与春相关的场景,对句的切入点就是"春"。
出句:绿到无边春靠岸【白衣】
对句:花香十里鸟迎宾【香水百合】
                                                            
4、成联

        我怀着一颗对楹联更加痴迷的心从初级,中级走向高级班。
        到了高级班,学习成联。老师说成联是浓缩的诗,是精简的词,它的创作源泉,来自生活,需要你用心的去品味生活,才有可能将生活真实的一面,艺术化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成联的创作,首先你得独立的完成一幅对联的意,它需要你自己来立意和谋篇。说到谋篇,就是上下两句如何布局的问题,一般最常用的布局有两种:一是上景下情式布局,就是上句实写描景,下句虚写抒情,比如可以触景生情、借景言情等等;二是两点或两面布局,这种布局的特点就是上下两句各取一点或一面,以平行并列的形式,来对主题合围共管,需要注意的是上下联取像的空间层次感和立体感,比如上下联远近、动静、声色等结合,脉络要清晰。

如我的一幅成联:
(1)
石桥明绿水;
翠柳啭黄莺。

在这个成联中,“明”为视觉,“啭”是听觉,上下两句结合视、听两个方面,选取春天里的多种物象“绿水、翠柳、黄莺”,共同融合成一副画面生动、泼、欢快,色彩鲜明悦目的春景图。上下两句时序统一,色调一致,即景关联。这个成联还是比较成功的。

(2)
教师授课,中华古韵联吟句,津津有味。【香水百合】
学子尊儒,典范高风印记心,默默修行。【香水百合】

上联说的是:相忘老师给我们同学授课,讲的  中华古韵联,那真是津津有味,同学们都听的入迷,老师讲完,大家同学都说,讲课,讲的真棒!讲完课了,大家还没听够,不愿离去!

下联是我自己的感受,对学联,一定要尊照老师的教导,把老师的讲课印在心里,好好学习,默默修行。



5.以下是我的成联作品:

学联有感
(1)
意境未成常废寝【香水百合】
佳联偶得即开怀【香水百合】

(2)
遥想当初,不识仄平拼瘦句【香水百合】
犹欣此刻,谨遵教诲写成联【香水百合】

(3)
久慕东风,誉满联坛,有幸入门心窃喜;
常听教诲,笔开意境,无端白发梦犹甜。

(4)
有幸今朝,巧遇东风传古韵;【香水百合】
但期来日,勤耕笔墨共联坛。【香水百合】

《求学之辛旅》
(1)、
学业未成,镜中已是添霜色;【香水百合】
此生不悔,灯下依然作苦吟。【香水百合】

(2)、
为求联律,冷桌常来陪热杌,【香水百合】
撰写诗文,艳茶难以助清心。【香水百合】

  《古风毕业有感》
相逢文趣,羞于墨笔抒屏迹;【香水百合】
临别课堂,欲把情怀献古风。【香水百合】

《敬古风学苑老师》
继前贤之典范,师道尊严,点述迷津呈大雅;【香水百合】
布后学以光明,文章精妙,弘扬国粹砥中流。【香水百合】


在此深深感谢古风学苑这个平台,感谢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对我的帮助,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7

帖子

114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2
贡献
319
金钱
411
发表于 2017-6-5 12: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院联十期毕业论文
《对联的基础要领》晷逸


    时光如流,转眼进古风以数月有余。马上就要毕业了,在此期间真心的感谢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感谢东风校长搭建的学习平台,使得众多爱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得以所愿,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在此来个90度弯腰吧!……
    以前我接触过对联,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把我拉去了联群,(不是网校)虽然不是网校,但有老师讲课,讲完课拉倒,也没有练习,更没有评阅辅导什么的。即使是这样,也学的不亦乐乎!记得我学了十天左右吧,就琢磨着出联,出句的内容大家可想而知了,每天不断的出。后来你猜怎么着吧?有一位老师背地里和群主说让把我踢了。记得我出第一个出句:
趴在床头看电视
因为当时正在看电视,当时出句也不想什么意境不意境的,就是琢磨着难为人,看见别人对不上来的时候,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可惜的是因为讲课的老师的母亲因病去世了,自那以后就再也没讲过课!就学了个半拉胡片,除了平仄以外,其它的都是0,都是凭感觉去对,当然是好的极少了。玩了将近二年吧,因为我母亲病重住院,从那以后玩的就极少了,再后来我母亲去世了,干脆我就不玩了,就这样放下了接近三年。
又一次偶然的机会,有网友说古风在招生,让我来学习。当时我还犹豫着,就想已经好几年不玩了,学不学也没啥意思,犹豫中还是被试试看占了上风。当进了招生群以后,看了几次分享老师的对句赏析,(⊙o⊙)哇!这美感也太出乎我的预料了,尤其是有一联让我记忆深刻,看了一眼就牢记在心了。
潮起筝弦上【联友】
雷奔手指间【再嫁东风】……。有很多很多好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致使我学联的心又活了,于是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习,争取也有自己作品。
啰嗦半天了,下面我就说说我学联的体会和要领吧。
1,基础:学联最基础的是平仄、词性、结构,如果平仄不过关是绝不可以的,因为平仄是代表着语感声律,起到抑扬顿挫的感觉。词性、结构也必须要一致,才能使上下合一,因此有了六要素。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整明白内在的含义。以及“平仄相谐,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内容相关,节奏相应”缺一不可。还有很多的禁忌,比如三平尾、不规则重字、失替、失对……,这些是都不允许的。
2,析联与对句:解析出句是给对句一个延伸方向,一定要把出句吃透,弄懂内在的含意,抓住一个或多个切入点,才能对出好的句子。如果不做到这点,对出再美的句子,与出句无关联也不是什么好作品,甚至还会闹出笑话。
比如出句:
书包挂在黄牛角【再嫁东风】
这个是童趣联,内在的学子的贪玩性,也不失为一个贫家孩子的辛苦,看似简单直白,内在的是一个顽皮的农家孩子喜欢学习,又无奈于生活。于是对句就有了方向:
鸟蛋砸于小脑瓜
我抓住了他的顽皮性来切入,看看是不是体现出了一个孩子的顽皮性?书包在牛角上挂着,放牛娃在干嘛呢?哦,原来在树上掏鸟蛋,不小心把蛋掉下来砸在了小脑袋上。当然还可以有很多的对法,一联百解吗,理解的不同,对句的思路就不同。当然不管怎么理解,对句必须要与出句有关联,既对又联吗。
每一个对句都是例子,就不一一举例了。
3,出句:出句是以一个或多个物象去修辞成意,有了意的物象就成了意象了,然后造境造意,这就须要炼字了,把一处景或一个意,用拟定好的意象做个合理的、不失格律安排,遣词成句,这样一个初步的出句就算完成了,然后就是炼字了,看看用哪个字更能突出句意,并且有诗味儿美感。出句尽量不要意太满,要给对句留下空间。如:
钩檐小月撩心绪=
首先我出这个句的时候,是想到了一个人在夜里,猛然一抬头,看见了夜空的那弯小月,恰好角度在房檐处,看见了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呢?勾起了心绪,会是什么样的心绪呢?在想些什么呢?这就须要对句来完成了,也就是给对句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如:
那点秋思凝笔底=
首先我想到了,一个人在秋天的思念,寄情于笔下。但是思念什么呢?这就须要对句来完成了,或乡愁,或哀怨……,给对句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句子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一个作品,平淡也好,高贵也罢,尽可能的不口语化,要有诗家语,读着通顺还要有美感才好。
4,成联:成联是以一个意或一处景,先立意而后由心中所感,遣词造句自己来完成的一副完整作品,及咏物、题图、题赠……的作品,相对来说比出对句要难很多。因接触成联时间较短,再加上小学文凭还没达到的我,还不能对成联加以更深的阐述,对不起大家了。

上述是我从接触对联到现在的领会做以简单的描述,更深层次的还待后学。对联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问,用最少的字可以包罗万象,适应面广,表达能力强,是人们喜闻乐见文学艺术,国外是绝做不到的,因此堪称国家之瑰宝,古今流传着。
临屏学艺古风进
待我成师国粹扬
再一次说声古风的众师们,众学友们,感谢你们无私的奉献,一路的陪伴,感谢东风老师搭建的平台,致以衷心的感激,谢谢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