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诗词名词解释》二稿已发表了好几年,随着收集与研究的深入,二稿已显得陈旧。这次先把《杂体诗词名词解释》中的回文部分做了一次整理,以后还得不断修正。回文名词解释的二稿只148词条,本稿词条已达408条,增加了近三倍。 一、回文诗词条1.回文,也写作“迴文”、“回纹”(朝鲜称“回头文”)。它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 2.回环,辞格之一。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紧紧连在一起,给人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情趣。回环与回文很相似,但是仍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回环是利用词的词序颠倒和反复,回文是利用字的字序回绕。古代回文诗是利用字的字序回绕的回文方式,现代新形式回文诗则多是利用词的词序颠倒和反复的回环方式。 3.回文体,回文用于文体上则称做“回文体”。 4.回文诗,回文体用在诗中叫回文诗。肇始《毛诗》,最早的有贺道庆的四言诗和苏蕙《璇玑图诗》。 5.回文词,回文体用在词中叫回文词。始自宋朝刘攽(字贡父)。 6.回文曲, 回文体用在曲中叫回文曲。始自元朝周德清(字日湛)。 7.回文联,回文体用在联中叫回文联。始自宋朝王珪。 8.回文赋,回文体用在赋中叫回文赋。始自南唐的胡元龟。 9.回文铭,回文体用在铭中叫回文铭。始于西汉的铜镜,最早的见曹植的镜铭。 10.回文颂,回文体用在颂中叫回文颂。如达摩《真性颂》。颂,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诗行的长短不一和诗节形式的复杂为标志。 11.回文箴,回文体用在箴中叫回文箴。如吕岩《酒箴》。箴,古代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箴诵于官,铭题于器。”(“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因其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为箴铭)。 12.回文尺牍,回文体用在尺牍中叫回文尺牍。如陈枚《与张履安》。尺牍,指信札,书信。 13.回文谜,又叫回文隐语,回文体用在谜中叫回文谜。始自清朝张超南(原名海楼、字蟹芦)。 14.回文四体:通体回文、本句回文(就句回文)、上下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 15.回文六体,刚刚(许传刚)把回文四体扩充为回文六体:通体回文、本句回文(就句回文)、上下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折叠回文、错杂回文。 16.通体回文体,又叫倒章回文,又名双回文。是回文最基本的形式,即通常所谓“一顺一倒”。先连续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一首诗变成两首诗,所以又叫双回文。 17.本篇回文体,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最初又叫颠倒使韵。 18、双句回文体,又叫上下句回文、两两回文、倒语回文、颠倒韵、逐句回环体、逐句回文体,即前人所称的隔句回文。明代有人称为“一句重读回文”、“随句回文”。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倒读,第四句是第三句的倒读,全篇每二句为一组,是颠倒互为回文的一种回文方法。多用于《菩萨蛮》词。 19.就句回文体,又叫双回文诗、本句回文、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顺回文诗、对称回文、本句回复式回文诗。所谓当句回文,即指当句之中其文便可回读者。每一句完成一个循环,从左右两边读都可,也就是后半句即为前半句的倒读回文。 20.折叠回文,又叫倒句回文、对称回文、回环韵。顺逆读时奇句和偶句的次序都不变。特点是偶句的首字也为一组韵的回文叫折叠回文。 21.错杂回文,形式很多,如部分回文、半折叠回文、隔句回文、连绵叠体、十字顶真回文诗、隔句添字回文、创半回文、词中的上下句回文与本句回文结合、词中的交错回文等。万树、万斯同的《六棱品字玦》,便用了错杂回文。 22.双回文,见通体回文体、就句回文。双回文前面如果还有修饰词,则表示一首诗可用两种回文方法读。如折叠双回文,就是既可折叠回文读,又可通体回文读,读出来的加原诗共三首。本句回文中又可以通体回文读的也叫双回文。 23.本句双回文,本句回文诗只能读出一首诗,如果本句回文诗也能兼首尾回环读者,即除了本句回文一首外,还能用通体回文的方法再读出一首的。 24.颠倒回文词,用本章回文方法的回文词。 25.通体折叠回文,用折叠读法读出一首诗,加原诗共两首的,叫通体折叠回文。 26.折叠双回文,用折叠读法,读出一首,加原诗共两首,便是通体折叠回文。如果又能用通体回文读法读出第三首的,叫折叠双回文。通体折叠回文和折叠双回文的区别是:通体折叠回文的偶句首尾为韵,共两组韵。折叠双回文则奇句的首字也为韵,共三组韵。 27.顺逆同韵折叠双回文。共三组韵,有两组韵是顺逆同韵,指奇句首字为一组韵,偶句尾字为一组韵,两组韵韵母相同、平仄一样。第三组韵是偶句的首字。顺逆同韵折叠双回文,用多种读法共可读出44首诗。 28.本章折叠回文,其前一部分是原诗,后一部分是它的折叠回文,这样组成的诗叫本章(本篇)折叠回文。 29.半折叠回文,属于错杂回文中的部分回文。原诗只有一组韵,因此不能通体回文,但奇句却是能回文的,因为句序没打乱,所以叫半折叠回文。在折叠回文中,也有奇句不回文读(一种是不能回文,一种是故意不回文),只偶句回文读的半折叠回文。 30.倒序折叠回文,它与通体回文一样,也是从后面开始回文。但通体回文是从最后一句开始逆序而上。倒序折叠回文则是以联(或阕)为单位,一副副的联,从奇句开始读,再读偶句,这样一组组逆序而上。折叠双回文也常可倒序折叠回文读。 31.双句倒读回文,这种回文诗与折叠回文一样,从头到尾。但不同的是折叠回文句序一点都不变,第一句仍是第一句,第二句仍是第二句。双句倒读回文则以联为基础进行回文,也就是回文读时奇句为偶句,偶句为奇句,如第二句做第一句,第一句做第二句。这是一种新颖的回文方法。因为句序已变,不合折叠原则,所以叫双句倒读回文。最早可能见于华彬《菩萨蛮四调》,其实通体回文也多可这样读,有三组韵的回文诗可常用这种回文方法,为回文的写法和多读法又开辟了一条路。第二句的首字若与奇句首字同平仄的,则不能通体回文,只能用双句倒读回文。 32.连绵叠体回文,是就句回文体的变式,实际是就句回文体的源头,属于错杂回文。七言中每句的第三字没回文,即第五字不与第三字同,却与第四字叠字(节奏上属于顶针,句中顶真叫连绵叠体),因此每句都有两个相同的字黏在一起。 33.间隔韵回文,所谓“上下句双用韵”。回文诗只要有三组韵的,都属于间隔韵回文。有交锁韵回文、间韵回文、折叠回文等。 34.交锁韵回文,回文诗有三组韵,奇句的首字为一组韵,奇句的尾字为一组韵,偶句的尾字为一组韵。偶句的尾字与奇句的尾字韵组的韵母不相同。 35.间韵回文,回文诗有三组韵,奇句的首字为一组韵,,奇句的尾字为一组韵偶句的尾字为一组韵。偶句的尾字与奇句的尾字韵组的韵母相同,但平仄不同。 36.顺逆同韵交锁韵回文诗,交锁韵回文中,奇句首字与偶句尾字的韵同韵部或为邻韵。 37.顺逆同韵回文,顺读的韵与逆读的韵同一韵部或为邻韵的回文诗叫顺逆同韵回文诗,又叫一韵回文,余藻华则称之为八变换句式。属于顺逆同韵回文诗的类型很多,如顺逆同韵折叠双回文、顺逆同韵交锁韵/間韵回文、顺逆同韵柏梁体、顺逆同韵四变回文、连珠体顺逆同韵柏梁体回文诗等。 38.转韵回文,不一韵到底,中途进行换韵。转韵形式很多,有两句一韵的(掷韵)、有抱韵的、一节一韵的等。格律回文诗一般不换韵。 39.尾转韵回文,一种特殊的回文。顺读最后一字不押韵,但此字与回文读的韵同。顺逆的韵往往是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关系。读时把顺逆两首合为一首读,便是一首转韵诗。 40.神智体回文,又叫会意回文。神智体原是拆字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形意诗”“谜象诗”,这种谜像诗体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所謂“以意寫圖”,就是在“字”的變化上產生“圖”的效果,使觀者生發視覺聯想,並不是將每一個字串連成實物圖象。它主要的特征是字形的变化。靠字形大小、粗细、长短、排列疏密、笔划增损、缺笔、位置高低、正反、颠倒、欹侧、反书、拆借,偏旁的粗细文字变形等方法形成异常外观,以及颜色的变化来显示诗的奇巧设计。用神智体的方法写出来的回文叫神智体回文。 41.神智体合璧回文,有神智体诗联合璧、神智体联绝合璧、神智体诗词合璧、神智体双词合璧等。 42.次韵回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的回文。 43.限韵回文,写作回文中限用某韵或某几个字。 44.和韵回文,回文两头叶韵,以一首和两首,赵吉士所创。 45.限字回文,在限定的字数内限定写多少首回文绝句或回文律诗。 46.禁体回文诗,禁体亦称诗禁体物语,又名白战。出题后,不许用与题目事物中易使用的形容、修饰语和易联想易作比喻的东西,来增加写作的难度。回文诗中使用禁体方法叫禁体回文诗。 47.双篇回文,通体回文中之一种。又叫变义回文诗。通体回文读所得的两首诗词,或者描写角度不同,或者描写的主要人物发生变换,或者事件、时间发生变化,甚至成为两个主题。两篇合起来表现的主题或内容更全面,意境更高远,形象更丰满。 48.合璧回文,两种诗体合在一起的回文。文字不增减,不调位,不改动,顺读与回文是两种诗体的,叫合璧回文。如诗体合璧、联诗合璧、诗词合璧、词曲合璧、律绝合璧、联绝合璧等。萧玉苍说:“所谓合璧回文,即指揉合二种诗词体裁,有如珠联璧合者,一般需耍改动标点符号,可以视为倒章回读之特例,此殆回文中之最难制作者。计有诗词合璧、词曲合璧,以及律、绝合璧,四、五言诗合璧等。” 49.诗词合璧回文,合璧回文中,顺读与回文时,一是词,一是诗的,叫诗词合璧回文。通过标点,把诗变成词,或把词变成诗,比如虞美人合璧回文。利用加字减字使诗词互变的不属于合璧。 50.双词合璧回文, 顺读与回文是两种词牌的,叫双词合璧回文。 51.诗合璧回文,主要靠标点、节奏的变化,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之间互变的,或者把几种诗体的写法综合在一起,刚刚称它为诗合璧回文。诗合璧回文和多变回文常常结合起来运用。那种主要靠减字、添字而产生诗体变化的,属于多变读法,叫多变回文,不是合璧。 52.诗体合一回文,在诗合璧回文中,如果一首诗中有杂体诗体的综合,就叫诗体合一回文。有几种体结合就叫几体合一,如倒序,回文,联诗,同音韵诗,柏梁体,福唐体,同头诗,半字回环顶针诗,重字体诗综合的便叫九体合一。常见的有二合一、三合一。五合一以上的较少,因难写。 53.联诗回文,联与诗合璧的一种。格律诗中有一种是全部由对联组成,叫宗楚客体(宗楚客,字叔敖,武则天之侄)。这种全部由对联组成的回文诗叫联诗回文。与回文联诗不同的是回文联诗只由一副对联构成的绝句,联诗回文是由两副对联组成的绝句,或由四副对联组成的律诗。 54.回文联诗,有一种联诗合璧是藏诗体对联,简称“藏诗联”。藏诗体就是指一副对联中藏有一首绝句“连环诗”。其中回文联诗即对联可以回文,叫回文联,回文联读出来正好又是诗。这种又是对联又能回文的通常叫回文联诗,又叫回文诗联包含体、联绝连环体。“藏诗联”的联题即诗题。回文联诗有好几种情况,有一副对联组成的本篇回文绝句,有两副对联组成的本篇回文律诗,有四副对联组成的通体回文律诗。 55.五言联绝回文体,简称五言回文联诗,是联与诗合璧的一种。五言两句组成的对联,又能读成本篇回文的回文诗。这样的本篇回文绝句,一般叫联绝回文体,简称回文联诗。 56.七言回文联诗,联与诗合璧的一种。结构为上联第一字与下联最后一字同韵。诗为本篇回文。 57. 脱卸回文联诗,这是本篇回文与脱卸回文结合的回文联诗。结构为:一三十与十四同韵。可读出5首诗。读法:1.本篇回文。上下联直接读后再回文。2.上面的诗调序读,即把三四句当一二句,又得一首。 3.从下联开始,用14字的脱卸连环法读(8――14,11――14 1 2 3。1――7,4――10。)得一首。4. 原上下联用双句回文读,得一首。5.上面的诗上下调序读,得一首。如果第五字第十二字也押韵,就能多读出一首脱卸回文诗(共6首)。这首从第七字开始逆向读。 58.玻璃回文诗,全篇用玻璃字写成的回文诗叫玻璃回文诗(包括玻璃回文词)。 59.玻璃回文联诗,由玻璃字构成的回文联诗。玻璃字即正反一样的字。 60.坤歌联绝体,把日本的坤歌与对联、绝句结合的三合璧回文。是刚刚创造的一种新体。十个字构成,三、四、五、十字押平声韵,一、二、六字押仄声韵。顺读为坤歌一首。后五字倒读,与前五字顺读构成对联一副。读得回文诗14首(由第四字开始读读得回文诗2首,由第五字开始读,得回文诗2首,由第一字逆读得回文诗2首,由对联构成四变回文诗,加上双句回文读,又得八首)。 61.回文晔歌和回文坤歌,日本用汉语写的回文俳句,它的形式是3+4+3。回文晔歌和回文坤歌读出来的就是我们说的十字辘轳诗。也可以像我们的十字辘轳诗一样画成圆形图。但不同的是读时要从第四字开始,4――10,7――3,再回文。 62.双十字辘轳回文联诗,由两组十字辘轳回文联诗组成。20个字,仄声起,1、4、17、20压平声韵,7、10、11、14压仄声韵,13要平声。可读出数十首诗来。 63.词联回文诗。是词,又是对联,又是回文诗,可包含多种诗体,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字数,可读出数百首到十几万首诗来。 64.辘轳回文诗,利用顶针的本篇回文诗之一。网络上常见的是十字辘轳回文诗,其实辘轳回文诗的类型很多。有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等八种。 65.联绝辘轳回文诗,可以组成对联的辘轳回文诗。 66.十字辘轳体回文诗,简称十字辘轳回文,又叫十言连环回文体、十字回环诗(源于网络,叫法不科学)、十字环复回文诗、“前七后三”七绝诗、连理回文诗、转尾减字回环、鸳鸯交颈十字回文体(明代天河钓叟的“鸳鸯交颈十字回文体”。按,明世宗朱厚熜自号天河钓叟(1507年~1566年),不知是不是他)、叠字回文诗(其实只是叠字回文诗中的一种,叠字回文诗种类很多,十字回文辘轳体只是其中之一)、回文联珠(其实只是联珠回文中的一种)、十字联珠回文,也叫借句回文(其实只是借句回文中的一种),又叫减字转尾回文(又叫转尾减字连环)。叫法实在太多,使人稀里糊涂也。从结构上看属于本篇回文。这种诗体是回文体与顶真体相结合的一种特殊诗体格式。从写作方法上说属于卷帘体本篇回文。实为四字顶真。其读法为“前七后三”:以一至七字为首句,四至十字为次句,然后倒句回读之,则为三句及尾句。“后三”者就是第二句为顶针四个字加剩下的三个字。 67.十字辘轳回文联诗,一副联十个字,用本章回文法可读出一首五言诗,又可用辘轳的方法读,读出一首七言诗。 68.九字辘轳回文诗,清朝有人把10字改为9字,实为五字顶真。结构:1、7、9押韵。读法:1至7,3至9,然后回文成七绝。此外还可一字顶针读成五言本章回文诗。 69.七字辘轳回文诗,为七字连珠回文,属于本篇回文,实为三字顶真。可能是萧玉苍创制的。读法1至5,3至7,然后回文,为五绝一首。制法:1与7同韵,平声韵的为△○●●●○△形式,仄声韵的为▲●○○○●▲(或▲●○○▲●▲)形式。缺点是平声韵的有三仄收,仄声韵的有三平收(为避免三平收则用括号中的形式,但会出现三仄收)而且失粘,因此只能当古风回文。 70.四变七字辘轳诗,刚刚把七字辘轳回文诗改造为△○▲●▲○△或▲●△○△●▲形式,有四组韵(实合并为两组韵),用辘轳方法读,所以叫四变七字辘轳诗,可读出四首诗来。 71.双七字辘轳回文诗,由两个七字辘轳回文句构成,可读出一百多首诗来。与四变回文联绝体的区别在于双七字回文辘轳体的两句不是对联。 72.八字辘轳诗,读法:1到7,3到8和1。然后本章回文。还可通过调序等读法读得七言诗、四言柏梁体诗、五言柏梁体诗若干。 73.借句(字)回文,实际就是顶针。所谓借句回文是指下一句借上一句末尾的三字或四字构成一首连环往复的诗,注意这里的借句是指借用上一句末尾的意思,而不是借用古人已有的句子。借句回文的特点正在一个“借”字和一个“回”字上,实际是不同顶针形式和回环形式的运用。像辘轳体、脱卸连环、转尾连环、鳞叠连环、叠句连环等都是借句回环。大多数借句回环不能反读,不属于回文诗,只是因为这种格式的诗有的是可以回文的,因此多把不能回文的也称为回文,成为约定俗成的叫法了,这种混淆实际是回环和回文两个概念的混淆,今天我们应该明确地说能够回文的借字借句(即顶针)才是借句(字)回文。 74.环复回文,环复回文是回文体和连环体的综合运用。先连环诵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连环读至开头,从而形成重复倒旋的回文格。十字回文辘轳体、脱卸连环等利用顶针与回环结合的都属于环复。 75.联珠回文,包括脱卸连环和转尾连环在内,属于不规则的回文。有脱卸连环的十字与转尾连环的十六字两种。萧玉苍说:“所谓联珠回文,即指前后两句相套扣,有如珠子之相联缀者。计有两种格式。常见者为十字格,若联缀而回读之,可成七绝一首。其读法为:以一至七字为首句,四至十字为次句,然后倒句回读之,则为三句及尾句矣。另一种为十六字格,可联缀回读而成七绝二首。其谈法略同于前一种,惟三句乃七至十三字,尾句乃十至十六字耳(转尾连环)。此为第一首七绝。若再倒章回话之,则得第二首七绝矣。” 76.脱卸连环,即回转回文诗,叫脱卸连(回)环(属于连环格),又叫连环诗,又叫借字回文体,转轮诗。这种诗大多数不能算真正的回文,只是一种回环而已,只是现在大家习惯也叫它回文了,其中有部分可以回读的才是真正的脱卸回环回文诗。一般由十四字组成,十四字的脱卸回文有434式,即第二句顶针四字,第三句顶针三字,所以叫脱卸,第四句又回到四字顶针。还有十五字的回转回文诗,也是434式(两组押韵的,为2、7、10字押韵,1、8、11押韵,读法是434式,最后一句末二字为十五字开头的一二字)。 77.转尾连环,属于头尾不粘式,所谓不粘,就是最后一句没有与第一句顶针,没有形成回环。也叫转尾回环、连理文、十六字联珠回文。一般由十六字组成,脱卸读,顺回七绝二首。这类诗有同于回文连珠诗(十字辘轳体)的地方,也有不同于它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采用后一句为前一句后四字顶针(有人叫前四后三)。不同的是:回文连珠诗第三、四句是第一、二句的回文字,从诗的尾部读与顺读只成一首诗,属于本篇回文式。而转尾连环回文诗从尾部读时却成第二首诗,属于通体回文式。转尾连环回文诗与脱卸回环回文诗也很相似,第二句都是用第一句的后四字,但第三句不同,转尾连环回文诗仍然用前一句的四字,而脱卸回环回文诗只用前一句的三字。第四句都有前一句的四字,但脱卸回环回文诗的后三字要回到第一句的前三字上,形成回环,转尾连环则不回环。 78.添甲回文,与脱卸连环同理,脱卸连环的卸是第二次减一字顶针,添甲的添则是第二次添一字顶针。常见的有232、343、454式。 79.添甲转尾回文,添甲回文最后一句不与第一句连环的。 80.顶真回文诗,每句的开头一到若干个字是上一句的末尾一到若干个字,回文也是一首诗。顶真回文诗可以是通体回文诗也可以是本篇回文诗。十字辘轳体、脱卸连环、转尾连环等也属于特殊的顶针回文诗。 81.一字顶真回文诗,每句的首字是上一句的尾字,回文也是一首诗,属于通体回文诗。 82.双字顶针回文诗,每句的首二字是上一句的尾二字,回文也是一首诗,属于通体回文诗。 83.顶真回环回文诗,顶真回文诗中,最后一句的末尾的一到若干个字是第一句的开头的一到若干个字,这样循环往复的诗就是顶真回环回文诗(属于连环格)。脱卸连(回)环、叠字回文诗、矩式连环回文诗和倒顺连环锦缠枝等都属于顶针回环回文诗。 84.一字顶真回环回文诗,一字顶真回文诗如果最后一句的尾字是第一句的首字,就叫一字顶真回环回文诗。即连环格。绝句便是矩式回文。矩式连环回文诗和倒顺连环锦缠枝都属于一字顶针回环回文(属于连环格)。 85.双字顶真回环体回文,二字顶真回文诗如果最后一句的尾二字是第一句的首二字,就叫双字顶真回环回文诗(属于连环格)。 86.连环回文,回文中指十五字的回转回文诗和十四字的的回转回文诗。萧玉苍说:“所谓连环回文,即指首尾相复合,有如环节之互相套住者。计有两种格式(如按复合字之多寡分,则有三种格式)。一种为十四字格,其读法有二:以一至七字为首句,四至十字为次句。八至十四字为三句,再以三句后四字与首句前三字复合而为尾句;或以七至十二字为三句,再以十至十四字加首句前二宇而为尾句。如是则成一首七绝矣,一般不可以回读之。另一种为十五字格,其设法亦有二:前三句设法与第一种同,惟尾句系取十一至十五字与首句二字,或取十至十五字与首句之第一字,如是乃成第一首绝句,若倒章回读之,则得第二首七绝矣。”不能回文的为回环,非回文,能回文的叫回环回文或连环回文。都是顶针,属于不规则的顶针。 87.翠蕉体回文,又叫鳞叠连环回文,简称回文鳞叠回文。特殊的顶针,每句都重复上一句除第一字的所有字,即递减一字的顶针诗。只加最后一字,就好像鱼鳞相叠,所以叫鳞叠连环。所谓翠蕉,是它可做成图诗,画成四片蕉叶。有七言和五言的,但五言实际就是四言顶针。七言则为六字顶真,每句七字,鳞叠递减一字读,成七绝一首,回文又一首。鳞叠连环常见于杂体诗,用于回文则始见于清朝华彬的《杂咏》。 88.卷帘鳞叠连环回文诗,与鳞叠回文一样,每句鳞叠递减一字读,最后一句的最后的字或词与第一句句首相同,所以为卷帘。 89.节蝉联回文,节蝉联回文则到清末才出现,又叫首尾联环回文诗。形式上两节之间有利用词的,也有利用句的顶针。 90.联蝉联回文,联蝉联即联顶针。一联的尾字是下一联的开头(上下句之间则不顶针),字数灵活,属于跳跃式的顶针。 91.段叠字顶针,节蝉联回文中的一种,段与段之间的顶针规定为叠字。 92.首尾联环回文诗,相当于接龙组诗。每首都得是回文诗,上一首的尾句是下一句的首句,最后一首的尾句是第一首的首句。 93.首尾吟体回文,诗的最后一句与第一句相同。 94.顶真首尾吟回文,既是首尾吟,又每句顶针。有一字顶针、二字顶针、四字顶针等。 95.脱卸首尾吟回文,既是首尾吟,又用脱卸顶针法。所谓脱卸顶针就是第二次顶针比第一次少一字,第三次顶针恢复字数。脱卸法常见有545、434、212式。没有323式。 96.分联对顶回文诗,一联当中,上句的首字与下句的尾字相同,上句的尾字与下句的首字相同。分联对顶回文诗属于连环格和顺逆同韵诗。可以是通体回文,也可以是本章回文。 97.四读回文,简称四回文。诗词合璧中,顺读回读成诗,顺断、回断又可分别成词,共为4首。 98.四变回文,奇句的首尾为两组押韵,偶句的首尾为另两组押韵,顺读和回文可通过调序读,得16首诗。四变回文一般为四组韵,但也有合并为三组韵两组韵的,读出的首数各不同。比如顺逆同韵,就有倒顺回环读法。矩式回文属于特殊的四变回文,合并为两组押韵。萧玉苍说:“所谓四变回文,即指一首绝句,如变换其平仄韵脚而逐句正读之,则可得四首绝句;若可倒章回读者,则可共得绝句八首。至若倒章、倒句两读均可者,则加倍而成十六首绝句矣。” 99.四变回文联绝体,回文联诗中的一种。结构是上句的第一字与下句的末字同韵,且上句的末字与下句的首字同韵。可以读出四首诗,一是本篇回文法读法,即顺读后再倒读。二是先倒读对联,再顺读对联(叫调序读)。三是上下联对调,用本篇回文法读法得一首,四是再用调序读又得一首。 100. 四变脱卸联绝体,结构是1、3、10、14字同平声韵,7、8字同仄声韵,可读出 16首(其中四变回文,共8首。从第二句开始脱卸回环读,加上跳读,共有4首。从第一句的第四字读起,读到第一句的第三字止,再加上这副对联。加上跳读,也共有4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