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5 22: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5 22:58 编辑
请看金筑子攻击毛的敏感政论文章:
从毛泽东诗词的抄件看毛泽东在艺术上的修改和成长
(四)
为什么说:“1958年的《送瘟神》两首之后,毛的诗词就随同他所表现的他的政治报负的负面影响而走下坡路。因为毛在这以后所表现的无非是同国内他自己设置的对立面斗,同国际上的修正主义斗。而这些斗在客观上又是严重脱离现实的,所以就大大地减低了他的诗作的感染力”呢?
毛泽东的一生都是在自己的不断的政治斗争中走过来的。毛泽东不讳言地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当然或明或暗地反映着他的政治斗争过程。
当毛泽东的政治斗争实际与国家、与人民的需求一致时,他用诗的形式所言的志,当然也是与国家、与人民的脉络一致的,因而是国家、人民所乐于接受的!毛泽东自己也深知其妙。
然而,自1958年以后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的一意孤行所带来的一系列失败,导致了他为其言志的诗词的感染力的大幅度降低!1956年的成都会议,周恩来、陈云等是反对冒进的。毛批评周离右派只有十步之遙。周恩来于是提出辞去总理职务。后来的结果是:不准周辞职,由毛泽东独断划几十万知识份子为右派,推行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接下来是三年大饥荒、十年文化大革命。
我们来看这其间毛泽东最有代表性的诗。
《到韶山》1959年6月
(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59年是三年灾害的第一年,农村大面积饿饭的开始,哪来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田?
毛泽东在同年的9月1日致《诗刊》的信中说,“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正改。自以为可,可以上《诗刊》。”“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我这两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其实,毛泽东这两首诗写于当年的庐山会议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之前,显然不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这就是毛泽东把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移朝后,违反客观实际去图解自己的政治斗争,以达到个人意志需要而“言志”的作法。毛泽东这时的政治斗争需要显然不是国家、人民的需要,后来共产党取消了三面红旗,为彭德怀平了反就是证明。
毛泽东原本并没有批彭计划,是临时的,是个人意气的意外暴发而又没有集体领导约束的结果。毛泽东是在开会之后才临时打电话叫林彪上山的。林彪八年来一直生病,他1950年反对抗美援朝,是彭德怀代他去了朝鲜,毛岸英在彭的身边却没有被保护好而牺牲,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难免牵怒于彭德怀对其不满而又没有理由开口的潜意识此时暴发出来,大哭“我无后……”,用哭来求得批彭的认可。这当然也可视为一个正常人的感情。林从此代替了彭,一步步地把毛泽东推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绝地。然而林彪可不同于彭德怀的光明磊落,他深知“乱中夺权”、“火中取粟”权术,“打得贏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战术,只是意外地亡于逃跑的路上。
毛泽东为了解释自己的接班人是如此结果的尴尬,又在时间上造假写了为自己脱的一首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而毛泽东的诗通过专家分析,其唯一的手迹却是在林彪叛逃,毛泽东因此中风的1972年之后。
毛泽东之所以把写作时间提前,是为了证明他对林彪早在1963年就有看法。毛的前两首诗本不是批彭德怀的,却硬要把写作时间移后,说是目的是在反对“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是在“答复那些王八蛋的”。不同的是,毛的《吊罗荣桓同志》,却再也没有1959年时的那样的霸气了,也自知这是蒙不了人的,姑且在自己安慰自己罢了!
-----请看,金筑子这是论诗还是在政治上攻击毛泽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