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5-6
威望13
金钱52
贡献34
注册会员

威望- 13 点
贡献- 34 次
金钱- 52 枚
|
发表于 2017-5-6 17: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筱媚! 于 2017-5-6 18:12 编辑
古风楹联十期画组补充作业帖
画组02-筱媚
1、理解对联六要素的要求,如何营造对联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质(跟诗词散文的差别);也就是说明六要素的要求怎么体现出对联的特质。 心得 300~600字 加一副成联总结。
中国楹联协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试行稿)和(修订稿),其中第一章 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 形成意联。这六个要素是对联最权威的学术定论,所以说,只要是对联,就离不开这六要素,缺一不可。个人认为:对联对联,既对又联。
我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就像是中国的建筑一样,讲究对称美。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风情-合作-湖山-主
歌吹-宁虚-花月-辰
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
总之一句话,上下两行平仄字,冥思苦想左右难。
我们现在所说的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其实每个文体都是慢慢演变来的。中华文化最早的诗集来自于《诗经》,形式是自由的,即使到了隋唐的“古体诗”,相对格律也比较松散,重点是凝炼委婉,加上押韵的声律美感。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词曲其实也是另一种诗的形式。 词也叫长短句, 就是相对于绝句律诗来的。对仗对偶的修辞手法是不拘文体的,在律诗跟词曲中也都有运用,但是格式上的要求都跟对联不同。尤其今日楹联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文体,更有完整的准则(如:六要素)更显出对联的独特性。
具体的差别如下:
1.对联不是韵文,不押韵;诗词曲等韵文需要押韵。
2.对联的字数长短没有限制,诗词曲有一定的格式跟字句限制。
3.对联在平仄的要求上更为严格,因为对联就是二句上下相对的句子,要透过平仄相对的声调来产生抑扬顿挫的声律美感。
对联最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最简单的对偶:天 对 地, 云 对 雨, 乾坤 对 宇宙,。。。最后发展到有完整 起承转合的成联。
以现在眼光去看 清联三百副, 有许多都是出律或是不符合标准的, 但是并不减损它们的艺术成就;因为那时的发展还不成熟。五代隋唐的古体诗,也不会因为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而被抹杀。但是在我们学习的时候, 不该走回头路,去模仿不合律的古联。因为前人的摸索,才提炼出宝贵的规律准则,帮助我们更容易写出有艺术价值的对联。除非有更大胆创新的突破支持,比如像李白对音律的拿捏,让他写出许多“出律”的好诗。我们学习古联,重在吸收他们的立意跟修辞。个人认为对联的语言要比诗词更加的精炼而浓缩。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涉及学科甚广,是其它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抒情怀,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予景,有的借古喻今。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
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
七彩人生,画笔轻描青壮老;
百般回味,楹联巧对苦酸甜。
2、理解 对句;出句;成联 三个阶段不同的要求, 以及为何古风以这三个阶段划分初级班 中级班 跟 高级班。
心得 300~600字 加一副成联总结。
我个人认为古风采取对句、出句、成联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并以此来划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这种方式方法是循序渐进,是由易到难的教学程序。
对句,就是将一个单独的句子补充成为一副完整对联的过程。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者来说,要熟练地掌握平仄、对仗等格律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把握对联的意境,娴熟地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大量地进行对句练习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记得刚学对联的时候,自己连平仄什么的都不知道,即使学了《联律通则》也是懵懵懂懂的,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看着人家对句很流利,一会一个,一会一个的,真是羡慕啊!可是自己就是不知道该咋办,后来经过老师简单明了的讲解后,才知道对联原来是讲究六要素的,说起来简单,可是要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着同学们天天在群里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就常常想:自己啥时候也能这样呢?特别是遇到今平古仄字就更分辨不清了,后来自己就用了一个拙办法,因为我们现在都是普通话比较流利,我就把句子先按照现代汉语的形式读,读通的不失替的就是今音,当不通的就换成古仄试试,比如:“那年一别终成忆”,初看这个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读不通啊,二四六的位置怎么都是平?那么“别”字就可能是古仄字,一查今平古仄字表,果然如此。后来好容易整明白了,对联的精髓所在,可是自己不是很敢尝试着去对,慢慢的通过学习,发现自己也能对上那么几句之后,心中还是蛮窃喜滴。我觉得要对好句要进行这么三步:第一步:解读出句,找准主题;第二步:构思对句,确定主题;第三步:运用文字,表达主题。
相对于对句而言,出句要自由一些,好像也要容易些,可是,受灵感的限制,好的对联也不是能一下子就想出来的,而对句可以凑,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出句更难些。出句是对句的更高形式了。这个可是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做到的,出句有三点讲究,一是要善于观察。举个例子,同样是描写春天,有人注重春天的颜色,红花绿叶;有人注重春天的气象,柔风细雨;还有人注意春天的变化,春暖花开……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心,可以写的东西是很多的。第二点是要善于联想。咱们出去旅行,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很容易就自然地产生了灵感;可是作为酬唱吟和之作,并不一定能现场看到所要描述的景物,就得善于运用联想了。还是拿刚才举过的春天来说。写到春色,可不可以联想起春声?又可不可以联想到春意?春山、春水、春树、春草、春花、春日、春风、春雨……一层层地展开去,能写的东西就多了。第三点讲究是要注意轮廓的勾勒和细节的刻画。看来真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啊!
如何成联?老师们给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创作成联的过程中,一般是从先到后涉及到以下几个要素:一、审题。二、切题。三、立意。四、架构。五、对仗。六、气脉。七、总览。基本上这七个步骤完成了,一副联也就算写好了。我觉得对于成联更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不仅立意和结构都需要沉厚的文学基础,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说的简单点就是:立意要明确,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行文要丰富,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其实要能融会贯通还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运用。
就对句、出句、成联而言,出句要自由一些,好像也要容易些,可是,受灵感的限制,好的对联也不是能一下子就想出来的,而对句可以凑,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出句更难些。出句是对句的更高形式了。相对而言,出句要自由一些,好像也要容易些,可是,受灵感的限制,好的"出句"也不是能一下子就想出来的,而对句有上联来做引导,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出句更难些,出句比对句需要更多的磨练。
古风的教学正是按照这样有的放矢的,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风格传授楹联的知识的同时,做到教师随时辅导,让学生能够把教案上提纲挈领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点带面,稳扎稳打,充实有效的让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领悟。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的闲言碎语。
悠悠书香情,两行平仄字。
漫漫学海路,四季苦寒心
辅导教师:风清扬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