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4|回复: 21

看《中原音韵》对入声字的处理

[复制链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29 0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29 00:29 编辑

《中原音韻》是元代戲曲家周德清所著的記錄北曲音系的韻書,也是自《切韻》後第一個脫離《切韻》框架,記錄現實語音的韻書。
《中原音韻》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韻書的形式,分爲十九韻,每個韻內又分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入聲作平聲、入聲作上
聲、入聲作去聲,按小韻編排,不註反切。後一部分是關於韻譜編制體例、審音原則的說明,介紹了北曲的體制、音律、語言以及創
作方法。
由於《中原音韻》與傳統韻書體系大異,四庫全書沒有將它像其他韻書一樣收入經部小學類,而收入了集部詞曲類。《中原音韻》在
後世的詞曲創作中被奉爲圭臬,明代戲曲家沈寵綏在《度曲須知》卷首「詞學先賢姓氏」一節將周德清名列第一,駕於關漢卿、王實
甫之上。

聲母系統
《中原音韻》的聲母系統與現代官話相比,有若干特點:一、微母獨立存在,尚未與影母合口呼合流。二、見溪曉母細音尚未齶化,
與精組保持對立。三、疑母殘存若干小韻,大部分與影母合流。四、知二莊(外加章母止攝)、知三章形成互補的音位變體,沒有對
立的存在。據此共擬爲二十一聲母,分幫非、端來、見影、精心、照知五類:
聲類
聲母
幫非
幫 滂 非 明 微
端來
端 透 來 泥
見影
見 溪 曉 疑 影
精心
精 清 心
照知
照 穿 審 日
韻母系統
《中原音韻》除了蕭豪韻以外,均祗有一個主元音,根據介音的不同可分爲開合齊撮四呼。
韻部
開口呼
合口呼
齊齒呼
撮口呼
東鍾

  
東鍾合

  
東鍾撮
江陽
江陽開
江陽合
江陽齊

  
支思
支思開


  
齊微

  
齊微合
齊微齊

  
魚模

  
魚模合

  
魚模撮
皆來
皆來開
皆來合
皆來齊

  
真文
真文開
真文合
真文齊
真文撮
寒山
寒山開
寒山合
寒山齊

  
桓歡

  
桓歡合

先天

先天齊
先天撮
蕭豪
蕭豪開一蕭豪開二

  
蕭豪齊一蕭豪齊二

  
歌戈
歌戈開
歌戈合

  
歌戈撮
家麻
家麻開
家麻合
家麻齊

  
車遮

車遮齊
車遮撮
庚青
庚青開
庚青合
庚青齊
庚青撮
尤侯
尤侯開

  
尤侯齊

  
侵尋
侵尋開

  
侵尋齊

  
監咸
監咸開

  
監咸齊

  
廉纖

廉纖齊

聲調系統
《中原音韻》平聲分陰陽,入聲派三聲。具體來說,全濁入聲歸陽平,次濁入聲歸去聲,清聲入聲歸上聲。入聲不單獨設立韻部,但
在陰聲韻韻部內單獨設立小韻。周德清語: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01: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音韵是入派三声,不知何时起被说成了取消了入声,按周德清的自己的话来说入派三声为作词而设耳,如此便留下了中原音韵有无入声的笔墨官司

中原音韵不仅入声尚存,闭口韵亦完全保留

其实张炎在词源里也有过以入代平和以上代平的说法,这些都是为唱而调其音的方法,入还是入,上仍是上,对阅读而言其音不变,故李渔谓之曰,词宜耐读,曲宜耐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02: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4-29 03:46 编辑

俞彦《爱园词话》云:词何以名诗余?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词亡然后南北曲作。非词亡,所以歌咏词者亡也。谓诗余兴而乐府亡,南北曲兴而诗余亡者,否也。

诗,原为吟唱而作,一如乐府,一如诗三百皆可弦歌以为乐,事实上唐代连科举试诗都是唱的,唐会要选举载‘’天宝十一载七月。举人帖及口试。并宜对众考定。更唱通否‘’。


又,‘’干元初。中书舍人李揆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殊不知艺不至者。居文史之囿。亦不能摛其词藻。深昧求贤意也。及其试进士文章日。于中庭设五经及各史。及切韵本于床。而引贡士谓之曰。国家进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各务寻检。由是数日之间。美声上闻。‘’,由是可知唐人对切韵亦是不敢掉以轻心的,哪里是他们实际的口音就是切韵音啊


另,唐代还设有采诗官,由年老无依的退休官吏担任,采诗实是采歌,能以文字形式记录的歌才是诗【沈约在隋书音乐志里记录的大量诗歌就是明证,它们既是乐又是歌而且理所当然是诗】,无法以文字记录的歌歌还是歌乐还是乐,最终失传

以上大体可知的是,诗,作为不再歌咏大致于宋,不再歌咏它就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而存世和流传,诗经、楚辞、乐府、唐宋词等同理,所以,今天的我们所继承的格律诗词和其它韵文一样,其本质上首先就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我们既然要继承这种文学形式,理所当然地连它的声律模式一块继承而不必深究其每一个文字的音读,这跟今天的我们学写个楚辞、汉赋一样的道理,谁又会去深究古楚国方言究竟如何。汉朝官话和读书语音及实际语音呢,个人认为,礼部韵略延唐诗旧制及佩文韵府不再标注其反切也是基于对于诗为文体的认知


写作和音韵学研究不同,作为音韵学来说,探究切韵音及其归韵方式和上推上古下连今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也能对认识诗词的用韵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02: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4-29 03:55 编辑

吟者之流,实不足言也,一会胡说雅言就是读书音读书音就是官话,一会又胡说天下要读同音,这些都是有违常识的胡说八道,颜之推曰‘’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已來,固常然矣‘’,  盧文弨曰:「淮南地形訓:『清水音小,濁水音大。』陸法言切韻序:『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郝懿行曰:「案:北方多古語,至今猶然。市井閭閻,轉相道說,按之雅記,與古不殊,學士老死而不喻,里人童幼而習知;奚獨樵夫笑士,不談王道者也?余著證俗文,頗詳其事。」周祖謨曰:「案:經典釋文敘錄云:『方言差別,固自不同,江北、江南,最為鉅異。或失在浮清,或滯於重濁。』與顏說相同。顏謂南人之音辭多鄙俗者,以其去中原雅音較遠,而言辭俗俚,於古無徵故也。」

什么读同音,他们是要消灭一切方言及隔裂古今文化的节奏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4-29 06: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读同音,他们是要消灭一切方言及隔裂古今文化的节奏呀

山人此说过头了。就英语而言,也有方言,美国英语就与英国英语有别。这个翻译最知道。
普通话使全国读同音,这方便了现代人际交流。王力先生参与了普通话制定,但柳州普通话与桂林普通话就有别,再与维族普通话比对,音调也不同。不少人、不少地域说普通话并不标准,但听得懂标准普通话。

所谓平水音标,也就是对四声音调的不同排列,方言之间,字词读音就有不同;现今对平水的解释嬗变为保护方言(其实也只是某些地域方言而已)。没有确凿历史资料证明今流传的平水字表是唐流传下来的。唐广州地区无诗人,平水肯定不是粤白话;浙江贺知章说“乡音无改”,证明他写诗不是浙越语,拿什么证明平水就是粤、越语?

周德清是元代的安徽地区人。他总结的是元曲口语,比佩文早几百年,谁是古音?

点评

佩文本平水,平水本礼部,礼部本广韵,广韵本唐韵,唐韵本切韵,切韵本百家韵书、古今字书及方国之音,寸草应对汉语音史有一定的了解 围炉诗话之谈韵中证明作者是见过平水韵几礼部韵略的,纸质品不易保存,须不断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9 09:52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07: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草晨露 发表于 2017-4-29 06:19
什么读同音,他们是要消灭一切方言及隔裂古今文化的节奏呀

山人此说过头了。就英语而言,也有方言,美国英 ...

谢谢。我非常反感用韵之争。我即有用新韵写的,也有用旧韵写的。作为现代人,用了新韵有何不可!同样的,作为传承,用了旧韵又有何妨!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09: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4-29 12:44 编辑
寸草晨露 发表于 2017-4-29 06:19
什么读同音,他们是要消灭一切方言及隔裂古今文化的节奏呀

山人此说过头了。就英语而言,也有方言,美国英 ...

佩文本平水,平水本礼部,礼部本广韵,广韵本唐韵,唐韵本切韵,切韵本百家韵书、古今字书及方国之音,寸草应对汉语音史有一定的了解,中国之历史,何曾有过读同音之说

围炉诗话之谈韵中证明作者是见过平水韵及礼部韵略的,纸质品不易保存,须不断重印,作为一个有科学态度的人来说,应尊重历史实际

古音古韵,虽学者而不知,匹夫村妇却习以为常,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音韵之学,自古皆为学问,知者自知,不知者自不知,切韵绝非一时一地之音,寸草兄应有个科学的判断
诗词本文体,可歌可吟可书可阅,普通话是当今交流用语不是古代文本语音,新旧韵之争沦为语音之争,殊无益处,何妨求同存异,各自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11: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南北是非,周祖谟曰:“金陵即建康,为南朝之都城。洛下即洛阳。世说新语雅量篇称谢安作洛生咏,刘注引宋明帝文章志云:‘安能作洛下书生咏。’是俗称洛阳为洛下。洛阳为魏、晋、后魏之都城。盖韵书之作,北人多以洛阳音为主,南人则以建康音为主,故曰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又云,“此论南北士庶之语言各有优劣。盖自五胡乱华以后,中原旧族,多侨居江左,故南朝士大夫所言,仍以北音为主。而庶族所言,则多为吴语。故曰:‘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而北方华夏旧区,士庶语音无异,故曰:‘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惟北人多杂胡虏之音,语多不正,反不若南方士大夫音辞之彬雅耳。至于闾巷之人,则南方之音鄙俗,不若北人之音为切正矣。”(参见陈寅恪先生东晋南朝之吴语一文。) 

所谓音韵决疑,周祖谟曰:“案:李季节见北史卷三十三李公绪传。公绪,赵郡平棘人。史云:‘公绪弟概,字季节,少好学,然性倨傲。为齐文襄大将军府行参军,后为太子舍人,为副使聘于江南,后卒于幷州功曹参军。撰战国春秋及音谱并行于世。’概平生与清河崔赡为莫逆之交,概将东还,赡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诋诃指切,在卿尤甚。足下告归,吾于何闻过也。’(见北史崔赡传。)足见相◆之密。其所着音韵决疑及音谱皆亡。音谱之分韵,敦煌本王仁昫切韵犹记其梗概。如佳、皆不分,先、仙不分,萧、宵不分,庚、耕、青不分,尤、侯不分,咸、衔不分,均与切韵不合。音韵决疑,文镜秘府论(天册)所录刘善经四声论中,尝引其序云:‘案:周礼,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族为征,姑洗为羽。商不合律,盖与宫同声也。五行则火土同位,五音则宫商同律,闇与理合,不其然乎?吕静之撰韵集,分取无方,王微之制鸿宝,咏歌少验。平上去入,出行闾里,沈约取以和声,律吕相合。窃谓宫商征羽角,即四声也,羽读如括羽之羽,以之和同,以位群音,无所不尽。岂其藏理万古,而未改于先悟者乎?’此论五音与四声相配之次第,为后人之所宗,故附着之。”器案“音韵决疑”,续家训作“音谱决疑”,文镜秘府论天册四声论正作“音谱决疑”,日本国见在书目有音谱决疑十卷,注:“齐太子舍人李节撰。”又音谱决疑二卷,李概撰。则作“音韵决疑”者疑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1: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29 11:25
有关南北是非,周祖谟曰:“金陵即建康,为南朝之都城。洛下即洛阳。世说新语雅量篇称谢安作洛生咏,刘注引 ...

谢谢。中原音韵的作者已经明言: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
那么又何来“在元时,北方就已经没有入声”之说呢?遥握。

点评

北人何曾无入声,至今之晋语仍有入声,至今之北京方音亦有入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9 1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1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29 11:45
谢谢。中原音韵的作者已经明言: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 ...

北人何曾无入声,至今之晋语仍有入声,至今之北京方音亦有入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1: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29 11:55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29 11:50
北人何曾无入声,至今之晋语仍有入声,至今之北京方音亦有入声

是的。 普通话所谓的北京话是北京内城满人之汉话。非真正老北京人的话。老北京人的话,当是以江淮话音为主,自然也就保留着入声吧。遥握。

点评

清中叶官话北移带去的是建康音,但满人学之不正,故南北官话各自互存,北人说北平官话,南人说建康官话 总体来说,因地理风水气候等因素,北人之音简,南人之音繁,如北人元魂痕不分,江东、灰咍亦不分,寒仙也不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9 1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1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4-29 12:11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29 11:53
是的。 普通话所谓的北京话是北京内城满人之汉话。非真正老北京人的话。老北京人的话,当是以江淮话为主, ...

清中叶官话北移带去的是建康音,但满人学之不正,故南北官话各自互存,北人说北平官话,南人说建康官话

总体来说,因地理风水气候等因素,北人之音简,南人之音繁,如北人元魂痕不分,江东、灰咍亦不分,寒仙也不分,而南人分矣
历史上以整体诗学成就而言亦是以南人为主流,犹以江南之长江流域为主,这与中原士族衣冠南渡是密不可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2: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29 12:47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29 12:04
清中叶官话北移带去的是建康音,但满人学之不正,故南北官话各自互存,北人说北平官话,南人说建康官话

...

谢谢。很好的资料。相较于北方,南方相对稳定,故中古语音的保留也相对较好。北方语音的变化大,与外族压迫不无关系。清之推行官话,便是一种强迫改变汉字读音的行为。到后来的民国推行国语,特别是解放后的推行普通话,更是政治高压下的强迫。遥握。

点评

普通话是推行普及,并无强行取消方言的任何行政举措,故今之港澳,法定官方话即粤语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普通话绝非胡语,它的前身是新国语,由赵元任等几个人拟其音并绕过当时的教育部抢先发布,赵元任还亲自录制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9 12: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12: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29 12:46
谢谢。很好的资料。相较于北方,南方相对稳定,故中古语音的保留也相对较好。北方语音的变化大,与外族压 ...

普通话是推行普及,并无强行取消方言的任何行政举措,故今之港澳,法定官方话即粤语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普通话绝非胡语,它的前身是新国语,由赵元任等几个人拟其音并绕过当时的教育部抢先发布,赵元任还亲自录制留声片以推行,普通话虽非胡语,但其拟定的初衷是汉语拉丁化的西化思潮影响所致,时其更极端的态度是灭汉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3: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29 13:10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29 12:59
普通话是推行普及,并无强行取消方言的任何行政举措,故今之港澳,法定官方话即粤语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 ...

赵之拟音,错误也是多多。与其后的拼音只是音标不同,但并无二致。遥握。

点评

老国语本来是有入声的,但读书统一会的那班懒人们取消了入声,取消的理由相当可笑,‘’不好解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9 13: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13: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29 13:02
赵之拟音,错误也是多多。与其后的拼音只是音标不同,但并无二致。遥握。 ...

老国语本来是有入声的,但读书统一会的那班懒人们取消了入声,取消的理由相当可笑,‘’不好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3: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29 13:17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29 13:09
老国语本来是有入声的,但读书统一会的那班懒人们取消了入声,取消的理由相当可笑,‘’不好解释‘’ ...

赵之拟音的错误,如将亨韵、轰韵雷同,这给后来的无知之辈编撰十四韵提供了资料。哎,中国汉字读音,被他们害惨了。
又:按赵的拟音,衣与安拼,能读出烟这个音吗。哎,真他妈的能扯啊。

点评

周氏中原音韵而(北曲韵)、戈氏词林正韵(南曲韵;其实源于唐长安洛阳北宋开封),皆十九韵部。这两作,非官方之为。词曲是歌曲调牌,是口头能唱的。后均流落为案牍文学,而且又按格律诗规格予以异化。 今普通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9 14:01
这是没办法的事,新十四韵的编撰者赵京战在宽韵说略里更是把真侵等混同,还胡说这样的混同仍然是古音韵 唉,出名就是好啊,大嘴巴一张,管它理不理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9 13: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3: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29 13:34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29 12:59
普通话是推行普及,并无强行取消方言的任何行政举措,故今之港澳,法定官方话即粤语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 ...

谢谢。普通话实是满人之汉话,但并非是汉人之汉话。满人学不会,便改变一些汉字的读音,并强力推行之——这便是清时的官话。所谓的新国语便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讲普通话,满人比汉人讲得更好的原因。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29 13: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29 13:14
赵之拟音的错误,如将亨韵、轰韵雷同,这给后来的无知之辈编撰十四韵提供了资料。哎,中国汉字读音,被他 ...

这是没办法的事,新十四韵的编撰者赵京战在宽韵说略里更是把真侵等混同,还胡说这样的混同仍然是古音韵

唉,出名就是好啊,大嘴巴一张,管它理不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3: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29 13:37
这是没办法的事,新十四韵的编撰者赵京战在宽韵说略里更是把真侵等混同,还胡说这样的混同仍然是古音韵 ...

为了出名,制造些废品也值得的。他们就是这么想的吧。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4-29 14: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29 13:14
赵之拟音的错误,如将亨韵、轰韵雷同,这给后来的无知之辈编撰十四韵提供了资料。哎,中国汉字读音,被他 ...

周氏中原音韵(北曲韵)、戈氏词林正韵(南曲韵;其实源于唐长安洛阳北宋开封),皆十九韵部。这两作,非官方之为。词曲是歌曲调牌,是口头能唱的。后均流落为案牍文学,而且又按格律诗规格予以异化。
今普通话,同中原音韵近,十几个韵部,与词曲韵部切近。我赞成用宽韵。与艾青式无韵诗已有明显区别。当然韵部细分,也无不可。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4: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草晨露 发表于 2017-4-29 14:01
周氏中原音韵(北曲韵)、戈氏词林正韵(南曲韵;其实源于唐长安洛阳北宋开封),皆十九韵部。这两作,非 ...

谢谢。我喜欢用词韵。不但能将写诗与写词的用韵统一起来,而且还可避免平水并韵不尽合理的问题。
又:对新韵,我喜欢原来的十八韵,反对东英相押的十四韵。押韵的本质是音谐。当今的十四韵是有违这点的。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4: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