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2-13
威望67
金钱266
贡献172
高级会员

威望- 67 点
贡献- 172 次
金钱- 266 枚
|
纯粹的文学,纯粹的美
原创 2017-04-14 兰逸尘 旦凭兰说
《北京渔人:张洋小说散文集》
作者:张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
作者应该是爷爷级的老前辈了,遗憾的是,看不到任何作者简介,用百度也搜索不到,真是够低调。
其实我内心是充满荒凉的。我对老一辈的文人有莫名的亲切感,因为他们是具备文人风骨的。在张洋这本书里有一段描述,很可能会被读者忽略,却让我读之落泪。就是在文革时,张洋辍笔了,还有不少作家也不写了。一则乱世,二则内心不屑。
自古就有“士人风骨”的说法,是今天“知识分子”的魂。但如今愈发稀少了,大部分成了“知道分子”。
读张老的这本书,很有穿越感,那语言水灵的,又热腾腾的,汉语的美,都似蘸在笔尖上的墨,悬在那里,让你的内心观之就变得饱满起来。我知道,在网络语言和火星文攻城陷地的今天,这样的文采已经一去不返了。所以,还能看到,才显得珍贵。
所有的艺术,爱好和专业真的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拥甭爱好,但“作品”真的只能用“专业”来说话。这既是一种严肃的态度,也是一种规矩。否则也不需要有什么书,画展,音乐会之类,人人都在街边泼墨就好啦。
想知道什么叫“专业”,看看张老这本书就晓得了。《百灵世家》这篇真是让我既开眼界又长见识。如果不是张老这本书,我这辈子估计都不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灵气的鸟儿,还有这般神眷的享受。我相信只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才有这样丰沛的“知识”,我既遗憾只能在文字里领略这样的美,也庆幸能够在文字里领略到这样的美。
当你知道的越多,从心灵上说,才能保持内敛的安静。“知不足”,人才能保持自持和克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老祖宗让我们读万卷书,其实是让我们广为涉猎,吃遍五谷杂粮,才懂得节制。
作为老一辈文人,有风骨的张洋先生,自然是懂得节制的。这一点,在他的文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基本是和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也逃离不了所处背景,无论散文还是小说,都有着那个年代强烈的烙印,但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张老写着那个特殊的岁月,文字里却没有丝毫的情绪。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常说,文字是心灵在外的体现。作者要有怎样的心灵,才能过滤干净,客观理智冷静的去创作。作者又需要多么强大的“专业素养”,才能让作品呈现着真实,又不带个人情绪。
也许,这正是如今的“写作者”们需要学习的,包括我自己。
我是极爱这本书的。爱那个年代的情怀,张老写感情也那样饱满,就像看了一部老片子。我喜欢80年以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因为它们如此饱满如此纯净,是一种剔透的酣畅。张老这个岁数的老作家们,有不少人的文字也是这样的味道。迷人,纯粹。
比如《舞后》这一篇,写得真是美好。我特想用一个比喻,就是——心口上都铺满了粉。是那种老式的粉哦,香香的软软的,纯天然。张老的描摹无疑是生动的,细碎的,这样的文字就很有画面感,仿佛可以跟着主人公们一起移动,一起分享。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本书的读者群,必须是特定的。其实,任何一本书都是如此,所以不必在意。
如果你对过去的事情感兴趣,如果你对汉语的美感兴趣,如果你对专业范儿感兴趣,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纯文学。读这本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