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49|回复: 46

近体不忌三仄尾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4-13 18: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5-3 09:25 编辑

三仄尾在近体诗中忌不忌呢?唐人五律我们从“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杜甫的诗来检查:杜甫的五律诗计628首,三仄尾128句,约占26.778%。见附1。
唐人是不忌三仄尾了。那么宋人呢?我曾检查宋诗1850首五律含“愁”字的诗,其中大拗句有83句。而这83首诗中三仄尾竟高达27句,占32.5%。见附2。
宋人也不忌三仄了,我们跳过元、明,捡查一下清人诗题或诗句有花字的诗,计1328首,除去仄韵诗,约为1310首,查得三仄尾诗125句,约占10%。见附3。
结论:历朝近体诗均不忌三仄尾。
在这些三仄尾句式中,还有一种句式值得注意,即“货真价实的孤平句”:仄平仄仄仄。计杜甫有14句,宋人2句,淸人22句,合计38句。见附4。
...
附1:杜甫五律三仄尾诗句汇128句/478首
1.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2.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九
3.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重过何氏五首》
4.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5.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晚行口号》
6.须为下殿走,不可好楼居《收京三首》其一(无入三仄尾)
7.依然七庙略,更与万方初《收京三首》其一
8.叨逢罪己日,沾洒望青霄《收京三首》其二
9.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仄三去)
10.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奉赠严八阁老》(无入三仄尾)
11.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送贾阁老出汝州》(无入三仄尾)
12.飘颻搏击便,容易往来游《独立》
13.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
14.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二
15.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观兵》(仄三去)
16.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17.才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初月》(无入三仄尾)
18.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归燕》(无入三仄尾)
19.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捣衣》
20.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促织》
21.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萤火》
22.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萤火》
23.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蒹葭》
24.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秋笛》
25.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秋笛》(无入三仄尾)
26.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送远》
27.将军别换马,夜出拥雕戈《日暮》
28.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空囊》(无入三仄尾)
29.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病马》
30.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病马》
31.铜瓶未失水,百丈有余音《铜瓶》
32.蛟龙半缺落,犹得折黄金《铜瓶》
33.风尘苦未息,持汝奉明王《蕃剑》
34.神交作赋客,力尽望乡台《云山》
35.村舂雨外急,邻火夜深明《村夜》
36.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
37.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高柟》
38.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游修觉寺》
39.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寄杨五桂州谭》(无入三仄尾)
40.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和裴迪登新津寺》
41.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郊《北邻》
42.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遣意二首》其二(三上句)
43.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江涨》(无入三仄尾)
44.论文或不愧,重肯款柴扉《范二员外枉驾》
45.时危未受钺,势屈难为功《寄赠王十将军承俊》
46.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47.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江头五咏•栀子》
48.看云莫怅望,失水任呼号《江头五咏•鸂鶒》
49.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50.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春日梓州登楼》
51.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陪李梓州泛江》(无入三仄尾)
52.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柳边》(无入三仄尾)
53.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上牛头寺》
54.栏干上处远,结构坐来重《惠义寺送王七少尹赴成都》(三上句)
55.关心小剡县,傍眼见扬州《巴西驿亭观江涨三首》其二
56.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巴西驿亭观江涨三首》其三(无入三仄尾)
57.终思一酩酊,净扫雁池头《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其二
58.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送元二适江左》
59.频惊适小国,一拟问高天《题郭明府茅屋壁》
60.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薄暮》(无入三仄尾)
61.东邻竹影薄,腊月更须栽《舍弟占归草堂》
62.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放船》(无入三仄尾)
63.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巴山》
64.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警急》(无入三仄尾)
65.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西山三首》其三
66.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收京》
67.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岁暮》
68.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无入三仄尾)
69.相随万里日,总作白头翁《寄贺兰铣》
70.方舟不用楫,极目总无波《泛江》
71.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双燕》
72.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渡江》
73.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三
74.开门野鼠走,散帙壁鱼干《归来》(三上句)
75.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75.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严郑公阶下新松》
76.渔舟上急水,猎火着高林《初冬》
77.花飞竞渡日,草见踏青心《长吟》
78.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江村五首》其一(无入三仄尾)
79.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江村五首》其三
80.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渝州候严六侍御》
81.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悲秋》(无入三仄尾)
82.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放船》
83.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一
84.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又雪》
85.风涛暮不稳,舍棹宿谁门《冬深》
86.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中夜》
87.瞿塘夜水黑,城内改更筹《不寐》
88.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江上》
89.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晚》(无入三仄尾)
90.荒林庾信宅,为仗主人留《送王十六判官》
91.十年不解甲,为尔一沾襟《热三首》其三
92.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送李功曹之荆州》
93.孤城一柱观,落日九江流《送李功曹之荆州》
94.秋分客尚在,竹露细微微《晚晴》
95.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历历》
96.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洛阳》
97.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提封》
98.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孤雁》
99.篙工幸不溺,俄顷逐轻鸥《覆舟二首》其一
100.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雨》
101.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
102.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江梅》
103.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
104.欢娱两寂寞,西北有孤云《九日二首》其二
105.衰年不敢恨,胜概欲相兼《入宅三首》其一
106.桃红客若至,定拟昔人迷《卜居》
107.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暮春题草屋五首》其五
108.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竖子至》
109.江涛万古峡,肺气久衰翁《秋峡》
110.繁忧不自整,终日洒如丝《雨四首》其四
111.楼光去日远,峡影入江深《白帝楼》
112.青山各在眼,却望峡中天《峡隘》
113.只应尽客泪,复作掩荆扉《赠韦赞善别》
114.往还二十载,岁晚寸心违《赠韦赞善别》
115.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人日二首》其一
116.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和江陵宋大少府》
117.更深不假烛,月朗自明船《舟月对驿近寺》
118.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重题》(无入三仄尾)
119.长安若个伴,犹想映貂金《哭李常侍》
120.因声置驿外,为觅酒家垆《缆船苦风》
121.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泊岳阳城下》(无入三仄尾)
122.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帏尘《湘夫人祠》(无入三仄尾)
123.苍梧恨不尽,泪染在丛筠《湘夫人祠》
124.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入乔口》
125.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双枫浦》(无入三仄尾)
126.来簪侍史笔,故泊洞庭船《奉酬寇十侍御》
127.南瞻按百越,黄帽待君偏《奉酬寇十侍御》
128.深惭长者辙,重得故人书《酬韦韶州见寄》
...
附2:宋人三仄尾
1忧愁不可缓,风雪故相撩。《腊雪五首 其二》宋•苏辙
2林深树叠影,溪涨水重流。《暮春山行》宋•陈纪
3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凉。《广化寺》宋•陈桷
4扬雄识字苦,玄晏著书愁。《和邓善之秋兴二首 其一》宋末元初•戴表元
5论心得少暇,同上最高楼。《和邓善之秋兴二首 其一》宋末元初•戴表元
6孤舟渡野水,疋马转遥山。《酬仲几秦州道上见寄》宋•文同(无入三仄尾)
7新诗慰牢落,为一破愁颜。《酬仲几秦州道上见寄》宋•文同
8三农有重赋,为汝喜如膏。《行遇小雨》宋•冯时行(无入三仄尾)
9乾坤万万古,流转一虚舟。《尽日》宋•艾性夫(无入三仄尾)
10徐郎小隐处,爱我许迂临。《步西湖次韵徐南卿》宋•陈造(无入三仄尾)
11平生几蜡屐,旧隐一渔舟。《晓晴》宋•孙应时
12聊兹一日力,慰此半年愁。《六日早途中见耕者》宋•赵蕃
13未须论旨蓄,端尔待来牟。《六日早途中见耕者》宋•赵蕃
14飘零那复久,知己有平原。《寄俞君度》宋•强至
15云烟易得晚,城市那知秋。《黄渚舟中》宋末元初•仇远
16身闲不易得,相与且徘徊。《和苏仲南邵湖会饮三首 其二》宋•张耒
17须知此北下,地底见豳州。《过永寿县》宋•文同
18临窗忽自笑,诗思又相关。《病中作》宋•陆游(无入三仄尾)
19犹嗟未免俗,薄酒诳空樽。《闲记老境 其二》宋•陆游
20重云韫日月,大雨挟风雷。《风雨》宋•陆游
21吾诗郁不发,孤寂奈愁何。《数日不作诗》宋•陆游
22黄流舞浩荡,白雨助滂沱。《数日不作诗》宋•陆游(无入三仄尾)
23滩声聒酒醒,月色照人愁。《五鼓送客出城马上作》宋•陆游
24此生那可料,六岁剑南州。《五鼓送客出城马上作》宋•陆游(无入三仄尾)
25如何一雨过,添却满城秋。《节日新晴归自天庆》宋•杨万里
26青春积雨霁,白日万花繁。《寒食日同妇子辈东园小宴》宋•张耒
...
附3:清人诗三仄尾
1.家园落日里,莫上最高楼。送别(清·上鉴)
2.不堪一片月,仍傍晚花明。以瞻园月下作(清·托庸)
3.由来上古调,能静世间心。听琴(清·自如)(无入三仄尾)
4.浮云不可极,片片落秋阴。送人(清·万寿祺)
5.间云百态出,旧雨一时来。同人饮澄响堂(清·马祜)
6.纡回石径好,衣袂绝风尘。豪寨(清·双庆)
7.长川望不极,渡口问吴艭。泊江口树下寄周澹园(清·王又旦)
8.市廛亦不远,幽意自山家。早起(清·王先谦)
9.轻寒散曝背,时作白云吟。晓晴(清·王先谦)
10.岳青九面外,此地足诛茅。永州道中示易无画(清·王岱)(无入三仄尾)
11.愁当独坐处,时有故人来。云麓过小斋见秋花盛开(清·王玮庆)
12.寺门一水曲,殿角万松阴。三峰精舍(清·王鸣盛)
13.笼鹅忆往事,放鹤此重来。重过崇寿观赠徐羽士(清·王鸣盛)
14.丹还驻妙景,云冷卧香台。重过崇寿观赠徐羽士(清·王鸣盛)(无入三仄尾)
15.穷阴不觉暝,远岸系轻舟。江湾舟宿(清·王鸣盛)
16.高林数点雨,深巷一声蝉。早夏村居(清·王敬之)
17.因知静者妙,尘虑待先捐。早夏村居(清·王敬之)
18.春郊浑似画,无限暮山幽。喜晴与杜表姊景姜同作(清·邓瑜)
19.烟花六代渺,诗卷万年愁。怀唐于野(清·冯云骧)
20.于君倍郑重,几忘在天涯。看花(清·卢德仪)
21岚光扫不去,云影拂还来。次官雪眉刺史韵(清·玉)
22云林照水白,麦陇夹山青。黄山道中(清·龙震)
23黄花小径外,鸡犬款门阑。山中访邱醉石见小径菊花有作(清·向文焕)
24禅林偶一立,清磬何悠哉。峡山飞来寺(清·孙士鹏)
25秋花隐怪石,夕鸟翻寒烟。题凤山邑署柬澄庵(清·孙元衡)
26装轻惜道路,老至爱朋俦。送友归白下(清·孙奇逢)
27虫声破夜寂,小坐媆凉天。夜坐(清·孙原湘)
28城狐与社鼠,砺爪更磨牙。阅明史感东林,复社诸贤事(清·孙桐生)
29烟轻不著树,浪小未成花。晚泊(清·孙葆恬)
30落红不忍扫,春色上罗衣。新晴(清·孙麟)
31空台寂寞久,日日满残阳。游雨花台过武南冈处士别业留赠(清·朱福田)
32客从石壁出,滩到柳山平。柳山(清·朱筠)
33鼎占折足象,花断并头缘。送王梦楼同年出守临安 其二(清·毕沅)
34花前及酒后,事事总思君。送王梦楼同年出守临安 其四(清·毕沅)
35机心息已久,麋鹿不须惊。过荒村有所忆(清·米调元)
36天梯不到处,特纵谪仙寻。题江韬叔诗集 其二(清·许楣)
37亭台四面画,泉石一生心。小园落成自题 其一 处泰堂(清·那逊兰保)
38仙踪久已寂,帝梦适然逢。宋祥符封焦隐士墨敕(清·齐彦槐)
39翻缘得气早,不斗入春妍。梅(清·严复)
40西溪十八里,到处有蒹葭。初至章次白西溪梅竹山庄(清·吴乙照)
41帆樯暮不息,江汉逝如斯。江上(清·吴定)
42寒花泣暮雨,危叶战秋风。晚秋游祖将军园亭(清·张元臣)
43东风不解事,吹破绿烟浮。自玉换山房步从渺沧湫春望婴山之作(清·张凤)
44谁能掳彩笔,写出好烟波。春日湖上偶题(清·张因)
45芦花一片月,寂寂寒江深。琴意诗 平沙落雁(清·张梁)
46山翁亦有意,招引过邻家。山居(清·张盖)
47檀林失白日,药草荐新茶。苍岩山限韵(清·魏一鳌)
48寥寥谷口迹,寂寂汾亭心。落花寄铁父先生(清·张履)
49春旗拂岸柳,轻吹落山花。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 其七(清·张鹤龄)
50风前莫喻意,杯酒自清深。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 其八(清·张鹤龄)
51莺歌逐鼓吹,花雨乱衣香。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 其一十六(清·张鹤龄)
52吹笙启别馆,惜无洛客偕。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 其二十一(清·张鹤龄)
53间吟梦草句,老作看花人。春日杂诗(清·张霔)
54池鱼一二寸,庭竹两三竿。静逸园秋日閒居 其二(清·张藻)
55相看不忍别,相送转凄其。送夫姊姚少夫人之汴 其一(清·李长霞)
56春秋倏易序,岁月太骎骎。对雨 其一(清·李长霞)
57寻幽入古寺,曲磴蹑层云。游飞来寺(清·李汉)
58松阴三四里,绿泼一溪幽。松阴(清·李廷仪)
59游人不醉少,好鸟未归多。暂归南村题山房左壁 其三(清·李良年)
60无言此会易,千载听悲歌。丁巳长夏得邓孝威寄诗即韵奉答 (清·李邺嗣
61司勋去已久,零落野人家。樊川(清·李宗渭)
62东辞太白雪,西谒玉璜宫。磻溪(清·李柏)
63谋身尔我拙,行路古今难。初度同陆中黄登城话怀(清·李确)
64客去亦已久,独游谁与同。崇效寺看牡丹(清·李葆恂)
65朝来一片雨,开到几枝花。杏花初放期再赏之(清·李㦂)
66风尘十载梦,蝴蝶几飞回。忆奉符开山寺(清·汪灏)
67木叶落未歇,秋村欲暝时。秋暝(清·沈岸登)
68泉飞一涧雨,涛落万株松。灵隐寺(清·邵锡荣)
69春盘雪里蕻,雷鼓雨前茶。偶意 其三(清·邵懿辰)
70春潮不满岸,夜雨忽平桥。寄牟畅圃(清·邹儒)
71武陵意一往,未必非人寰。看桃花(清·阿林保)
72留吾好友宿,呼妇索清尊。赠沈子其(清·陈洪绶)
73书从老友借,诗与小儿吟。病中(清·陈洪绶)
74夜深络纬急,我老薜萝间。追和顾中庵斋中晚望诗(清·陈瑚)
75天边一雁过,仿佛入沅湘。寄答田端云 其一(清·潘淳)
76幽情与物远,小饮傍山村。过友人山居即景(清·周彦曾)
77山阳四五月,嫩绿渐生生。西招四时吟 其二(清·和琳)
78帆樯指故里,信宿藕花村。问水庵次锡山华凝修韵(清·宗智)
79依人一片影,孤客万重心。春夜赋新月(清·林古度)
80商量此种菜,休厌在城中。同铨侄游崇福寺后小圃(清·林朝崧)
81凭栏试一望,山色入楼苍。登楼寄夫子(清·林瑛佩)
82花光乱日色,帆影走风声。春晴(清·林豫吉)
83豪华不到处,鱼鸟总忘情。江上田家(清·潘咨)
84橹摇背指处,应念菊花黄。九月菊下计友人去程(清·范承烈)
85殷忧到野老,莫作杞人看。秋暮(清·谭国恩)
86我愁一水阔,君又万山深。怀徐元叹(清·俞南史)
87遥山信步到,一半不知名。山行(清·胡文翰)
88犬声一巷月,人语满船霜。村夜(清·费锡璜)
89红桥二十四,空忆杜司勋。扬州(清·赵福云)
90忘言坐永日,冲襟入寥廓。登六浮阁(清·徐坚)
91芦花月上易,水色雁来深。再宿包山蔡居士湖上居(清·徐波)
92春风变万物,不变郁陶心。春风(清·徐维城)
93行藏那可问,穿穴是生涯。松鼠(清·翁氏)
94三年屈指是,粉署待含香。刘木水由代州州贰擢守辽阳州(清·郭棻)
95兴高即暇日,地辟况禅关。春暮看杏花 其一(清·郭棻)
96百年几令节,名士半离家。登冶城山(清·钱塘)
97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梅花 其一(清·钱澄之)
98草堂倚绝巇,山色映朝晖。集徐文在山园(清·陶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4-13 18: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真正做学问的人。
1.格律诗宜用宋朝的例子,是真正有说服力的。用杜甫的不当,虽说他大名鼎鼎,但我们探讨的不是名气,是格律定型后的规定,杜甫排不上号。
2.三仄收虽一百多例,如果是杂体诗,那足够了,但这是格律,这点数据那是九牛一毛都算不上的
3.我对三仄收的看法是研讨阶段,很纠结。只是为了与某人玩玩,用它做武器,他也抵挡不了,你对我就不必认真,我倒是非常认真地对待你的研究结果。希望你有新的成果,铁板钉钉。

点评

先生应未仔细看。我是随机抽选宋诗中含有愁字的五律诗,全数为1850首(搜韵网),得三仄尾句百多例,以此可推断此句式在宋诗中含的比例为10%左右。并非九牛一毛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1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37

帖子

10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245
金钱
368
发表于 2017-4-13 18: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终究是避之为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4-13 19:06 编辑

并非九牛一毛,因不可能全查,宋五律中是查含有愁的诗,清诗是查含有花字的,以此推出其在诗中的比例。问好!

点评

而且有胜利的曙光,但因这是格律,恐怕你不能用我那种收例的笨方法来解决。可惜我不研究格律诗和正体诗,要不我可助你一臂之力,隔行如隔山,只好遥祝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19:08
对,例多,我没细看。但概率论,不合格。我不是否认你的研究,我真的希望你成功  发表于 2017-4-13 19: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4-13 19: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4-13 19:11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4-13 19:00
先生应未仔细看。我是随机抽选宋诗中含有愁字的五律诗,全数为1850首(搜韵网),得三仄尾句百多例,以此可 ...

而且有胜利的曙光,但因这是格律,恐怕你不能用我那种收例的笨方法来解决。可惜我不研究格律诗和正体诗,要不我可助你一臂之力,隔行如隔山,只好遥祝了。


别看一个小小的结论,对研究者是用时间和生命拼搏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4-13 19: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不畅,该发的 发不出去,发出去了又跑别的帖子里去了。这里的回答在先生的另一个帖子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4-13 22: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观点,三仄尾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尽量避免。严重性不会超过四声八病。

点评

既然“三仄尾不是什么大问题,”为什么又“但尽量避免”,这不是自打耳光吗  发表于 2017-5-2 14:20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4-13 23:4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同是三连尾,仄可平不可?不符合逻辑。光举例不行,必须从例中找出规律来,这才叫学问。

点评

其实问题很简单。平声,古不分阴阳,三平尾一个声调,读来无顿挫之感。而三仄尾,仄由上去入构成,诗句读来自有抑扬之感。三仄尾并非一概不忌。古人论诗犹忌二连上,二连去,二连入,至于三连上或去,或入更是不应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4 00:38
这个原因,金鱼先生曾在中坛有专文详述。大致意思是连平气虚,读起来没有感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3: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4-13 23: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7-4-13 23:41
为什么同是三连尾,仄可平不可?不符合逻辑。光举例不行,必须从例中找出规律来,这才叫学问。 ...

这个原因,金鱼先生曾在中坛有专文详述。大致意思是连平气虚,读起来没有感觉。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7-4-13 23:41
为什么同是三连尾,仄可平不可?不符合逻辑。光举例不行,必须从例中找出规律来,这才叫学问。 ...

其实问题很简单。平声,古不分阴阳,三平尾一个声调,读来无顿挫之感。而三仄尾,仄由上去入构成,诗句读来自有抑扬之感。三仄尾并非一概不忌。古人论诗犹忌二连上,二连去,二连入,至于三连上或去,或入更是不应入诗。先生可以查一下三仄尾句,可有此三连现象?

点评

举例若少,反之者,谓之个例,多点方好壮势。 举例之诗属随机挑选,并非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得个公正的结论。如我结论,三仄尾约占可造成三仄尾的诗句(即平平平仄仄),全唐近体此句式有五万多句,那么依三仄尾约占10%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4 0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0: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三平尾该不忌也值得探讨。根据护腰论,上句三仄尾,下句应用三平尾救。古人诗多有此例,只因某大人一句,至三平尾均被打入拗律冷宫了。

点评

“根据护腰论,上句三仄尾,下句应用三平尾救。”那么根据“护臀论”,三字两节奏,便该一平一仄,同平同仄的话,臀部要打肿了打开花啦。  发表于 2017-5-2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0: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4-14 00:38
其实问题很简单。平声,古不分阴阳,三平尾一个声调,读来无顿挫之感。而三仄尾,仄由上去入构成,诗句读 ...

举例若少,反之者,谓之个例,多点方好壮势。
举例之诗属随机挑选,并非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得个公正的结论。如我结论,三仄尾约占可造成三仄尾的诗句(即平平平仄仄),全唐近体此句式有五万多句,那么依三仄尾约占10%而言,则全唐格律诗约有五千句三仄尾句。远比孤平实数比例千分之一至二及三平尾千分之四要大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1: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提倡避为好呢?只因为古人认为三仄二平句和三平二仄句组成一联,平仄各占百分之五十最合中庸之道。故律句缺平补平,缺仄补仄,以保持平衡。这是孤平孤仄互救的理论依据。
今人多囿于王力孤平论,什么是孤平弄得稀里糊塗。
最早提出类式孤平当忌的理论为王士稹,他宣称平不令单,后李氏改单为孤实一回事。
令单既为病,那么应有双平的音节,而双平音节一个令单则为孤平音节,这就需上一个或下一个双仄音节采用一平一仄的拗音节来救孤平。救后孤平音节依然存在,因为救了,则不能称之孤平句。
律句都有一个规定使用的单平或单仄音节,故此单并非王氏指的单平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740

帖子

28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8
贡献
810
金钱
1039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14 12: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仄尾并不忌讳,但三连去或者三连上是不适合吟咏的,这个要避免。

点评

“三仄尾并不忌讳”,难道“三连去或者三连上”就不是“三仄尾”?如果是的话,是不是“三仄尾”又要分开规定??  发表于 2017-5-2 14: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4-14 13: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忌三平尾不忌三仄尾和仄有三声有关。但三仄尾终究是非律的,音韵不理想,避之为宜,更别说比赛。

点评

按你这样说,假如仄不是有三声的话就要忌了,有三声反而调和了?但假如三个去声在一起呢,不调和了,是不是便该忌了?  发表于 2017-5-2 14: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4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0
贡献
21826
金钱
285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4-29 22: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三仄收
客问  格律有三平收三仄收者。三平收,大忌也,皆不疑之,或曰三仄收不为病,首肯者众,疑之者亦众,君能为吾释疑否?
刚刚曰  三仄收亦病也。
问  何谓之?
曰  唐人兴格律,写作者众,然初无定规,各出己意,后人归纳得之二十几式。其时三平收三仄收不为病也。唐末,规矩渐出,至五代宋时,规矩具备,格律诗定型矣。其时也,三平收三仄收皆为病也。
问  空口无凭,君哄我耶?
曰  迩时编辑《五言通体回文集》获数据甚多,卿诚可以之为信耳。宋代三平收仅一例、三仄收两例耳。足证其时之严谨,三平收三仄收皆为病者,故人不敢犯也。迁延四百余年,至明规矩渐弛,违规者纷出,三平收三仄收亦现端倪尔,有三平收者九例三仄收者二十五例,三仄收已有甚嚣尘上之势,至清朝,三平收者十一例三仄收者已八十二例矣。足见其时三平收犯者尚少,仍忌之也。而三仄收似已不以为然焉。
问  今人更甚,皆曰非病也。君常曰,黑格尔曰存在即合理,则三仄收非病,岂不亦言之成理?
曰  否,否!卿忘我尚有歇后一句:存在即合理——合理未必合法也。
问  君试言之。
曰  有师教生曰:“古之对联甚严,推敲平仄。今者从宽,不计平仄亦可也。”吾闻而哂之。无规矩不成方圆,夫文体者,各有要素也,创新也罢,改革也罢,千变万化,要素不变,变一则文体亦变矣。此谓之万变不离其宗也。夫对联者,平仄对偶关联为之三要素,无平仄者乃对偶句欤,焉得称之对联?此师糊涂耳,其能出高徒哉?
问  谨遵文体之要素,要素不变文体不变。恍然大悟矣。君能为吾细说三仄收乎?
曰  格律诗亦如此,紧握要素不放也。其含四要素:节奏、韵式、结构、声律也。声律者,讲求平仄也。其最基本一条为“句内平仄相间”矣。“平仄相间”者,乃一句中之相邻音节为异声调,若前一节奏平声则后一节奏为仄声,若前一节奏仄声则后一节奏为平声也。若节奏之间平仄不相间,则难构成律句,平仄格律不能形成矣。五言句式者,有“二、二、一”或“二、一、二”二式也。后三字为“二、一”者,三四字为一节奏,第五字为一节奏,两节奏不能同平或同仄,只能一平一仄,相间也。后三字“一、二”者,第三字为一节奏,四五字为一节奏,两节奏不能同平或同仄,只能一平一仄,相间也。三平收或三仄收,皆后两个节奏不相间也,不相间则违反“平仄相间”之要素,违反“平仄相间”之要素则不成为格律诗,何此厚彼薄也?
问  吾豁然矣。或曰:“吾从众,其奈我何?”
曰  从众可,盲从则谬矣。有渔童过一树,见树穴藏水,戏抛一鲤于其中,异日,一农人过而异之,闻于众,众神之,具香火拜之,一村人拜、一乡人拜、一县人拜,千里外人闻之,趋之若鹜。始则建庙,继则塑像,香火鼎盛矣。他日,渔童至,笑曰:“此吾之鱼也。”捞而去。
街上一美女低头觅物,一老妪问之,不答,老妪怪之,亦低头,欲看美女觅何物也。一老翁过,奇之,亦低头觅。于是行人皆止步低头觅,道路人满,交通阻塞,逾时,美女大喊,找到了,乃一绣花针耳。
此二例者,盲从也。明人清人或不识三仄收何为犯规,一犯之,众犯之,存在即合理也,于是三仄收非毛病论出矣,于是众信矣,于是三仄收无人顾忌矣,此亦盲从之罪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7-4-30 00: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加个三平头,三平腰,不是更有意思。头,腰,尾,三者谁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 1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4-29 22:56
论三仄收
客问  格律有三平收三仄收者。三平收,大忌也,皆不疑之,或曰三仄收不为病,首肯者众,疑之者亦 ...

呵呵。先生风趣。三仄尾属小拗范围,与孤平、三平尾的禁忌有所不同。但,如果不是诗意决定必用的,还是避之为好。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5-1 10:3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诗歌双声一节,三个字放一起,就分属两个音节。音节之间是不是应该明确一下界限?诗句的屁股如同女明星的月定,岂能忽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4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0
贡献
21826
金钱
285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 14: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5-1 19:10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5-1 10:02
呵呵。先生风趣。三仄尾属小拗范围,与孤平、三平尾的禁忌有所不同。但,如果不是诗意决定必用的,还是避 ...

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从理论上三仄收不是什么小问题,是违反原则(“本句中平仄相间”)的大问题。从实践上说,唐后的人们渐渐不尿这一壶。从调查的角度说,我从五言回文诗进行,历代一首不差的进行计算,潭州雨梦是从一般的格律诗抽查进行。应该说两种调查都有效,不存在此否定彼,彼否定此的问题,如果互相否定,又会进入虚无之中。这只能说明回文诗要求更严一些。
还有一个问题,楼主用杜甫为例做法不当,原因我已说了n次,再说就没有意思了。请改从宋代用例,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一错,做得都是无用功,应该说楼主很辛苦,可是刚刚一首也不承认。一票否决。我用的五言回文诗就避免用唐朝的。
因此我对三仄收的看法是宋后可能大家不遵守三仄收为病的规定,但例证目前还只有刚刚的,其他人的尚待跟进。现在楼主的宋代例子可算,只是希望时期更全面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4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0
贡献
21826
金钱
285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 14: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先生,你和我一样,是真正做学问的,敬佩。但由于我已从事了20来年,驾轻路熟,每研究一个问题,首先研究问题的关键在那,该从哪着手,所以常常弯路走的少。你这里花的功夫大,为你心痛,因为没抓住时代这个关键,做了无用功,我感到非常痛惜。紧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4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0
贡献
21826
金钱
285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 14: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5-1 14:39 编辑

这一段对你仍然有参考价值:《永乐大典》:
陈氏曰:唐著作郎襄阳杜审言必简撰,工部之祖也。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以平仄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甫之家传有自来矣。然遂欲衙官屈送宋,则不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7: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5-1 14:34
潭州雨梦先生,你和我一样,是真正做学问的,敬佩。但由于我已从事了20来年,驾轻路熟,每研究一个问题,首 ...

二十年实在不值得吹,我怕有二十公年了。你的结论是宋律较严,三仄尾几近于零,可事实却大相径庭。我以陸游律诗之十一就检查出三仄尾二百例,这只能证明你的思路不对。

点评

我没有这样说,我只说五言回文  发表于 2017-5-1 18: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7: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杜甫诗是历来公认的。多年前有人提出宋诗严,我亦用陸游诗检查。其大拗句有一百多句,居然有十多首大拗未救,比杜公差远了,杜公大拗无一未救。这只能证明有些理论家是想当然。

点评

这也就是你们整天吵吵闹闹不休的原因,你们永远也理不清理还乱。没有基点,我不和你们讨论了,你们去坚持吧  发表于 2017-5-1 1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7: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文诗是一种特殊的诗体,作为近体回文它要求每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能变,一变则不合近体。故拿回文的现象来证明宋律之严实风马牛不相及。

点评

回文诗与一般是一样完全可以灵活变化,只要瞻前顾后,变了照样符合格律要求  发表于 2017-5-2 14:35
未必吧  发表于 2017-5-1 1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8

帖子

21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9
贡献
515
金钱
806
发表于 2017-5-1 20:10: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25没三仄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 22: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5-1 23:02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17-5-1 21:44
不管是谁,出现三仄尾就是出律;即便老杜也不例外。

三仄尾,属于小拗。既然拗了,也就不是工整的律句了。只是在律诗中,不象对孤平、三平尾那般禁忌,人们还能容忍三仄尾的现象罢了。那时的人们写诗,还是以诗意来决定平仄的,不象现在,诗写得不怎么样,拿平仄说事倒是在行的。遥握。

点评

你是怎么知道古人“以诗意来决定平仄的”,  发表于 2017-5-2 07: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 22: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5-1 14:23
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从理论上三仄收不是什么小问题,是违反原则(“本句中平仄相间”)的大问题。从实践 ...

三仄尾现象,唐时就有。
如杜甫诗:世情只益睡,盗贼敢忘忧。
郑南伏毒寺,潇洒到江心。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
象此类情况的,多着呢。 遥握。

点评

呵呵。这可不是你不信有用的。你要否论,就得下苦功夫。遥握。  发表于 2017-5-2 17:57
我不信  发表于 2017-5-2 14:36
呵呵。三仄尾现象,宋时更常见。——在这点上,最有发言权是潭版。他比对过全唐诗,对宋诗宋词也在比对。这番功夫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遥握。  发表于 2017-5-2 12:12
正好我这里反对用唐朝的例子来讨论格律的平仄  发表于 2017-5-2 07: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4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0
贡献
21826
金钱
285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3 09: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花了功夫,此资料我收进自己的资料库。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可能有些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1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