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诗考 选诗一般有三种标准,一是政治标准,像《红旗歌谣》;一是艺术标准,像《花间词》《香艳丛书》;一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相结合的。 第一部诗选是《诗三百》(《诗经》),孔子把一千五百年的诗选出310首(实存305首),“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很多,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那么他选诗的标准是哪一条呢?一般的评论是他采用了政治标准。这是根据孔子自己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蔽,概括。译文:《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孔子自己说标准是“思无邪”,那自然不错。但什么是“思无邪”?分歧就大了。 有人指出《诗经》中多有不合于孔子道德思想的诗篇(崔述)。 《日知录》“孔子删诗”:孔子删诗,所以存列国之风也,有善有不善,兼而存之。犹古之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而季札听之,以知其国之兴衰。正以二者之并陈,故可以观,可以听。世非二帝,时非上古,固不能使四方之风有贞而无淫,有治而无乱也。文王之化被于南国,而北鄙杀伐之声,文王不能化也。使其诗尚存,而入夫子之删,必将存南音以系文王之风,存北音以系纣之风,而不容于没一也。是以《桑中》之篇,《溱洧》之作,夫子不删,志淫风也。《叔于田》为誉段之辞,《扬之水》、《椒聊》为从沃之语,夫子不删,著乱本了民。淫奔之诗录之,不一而止者,所以志其风之甚也。一国皆淫,而中有不变者焉,则亟录之,《将仲子》畏人言也,《女曰鸡鸣》相警以勤生也,《出其东门》不慕乎色也,《衡门》不愿外也,选其辞,比其音,去其烦且滥者,此夫子之所谓删也。后之拘儒不达旨,乃谓淫奔之作,不当录于圣人之经。是何异唐太子弘谓商臣弑君,不当载于《春秋》之策乎?真希元《文章正宗》,其所选诗一扫千古之陋,归之正旨。然病其以理为宗,不得诗人之趣。且如《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而汉代之风略具乎此。今以希元之所删者读之,“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以异乎《唐诗·山有枢》之篇;“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盖亦邶诗“雄雉于飞”之义;“牵牛织女”意仿《大东》,“兔丝女萝”情同《车牵》。十九作中无甚优劣,必以坊淫正俗之旨严为绳削,虽矫昭明之枉,恐失国风之义。六代浮华,固当芟落,使徐、庾不得为人,陈、隋不得为代,无乃太甚?岂非执理之过乎! 《日知录》论得甚当。其实是人们翻译“思无邪”出了问题。“邪”非邪恶之邪,乃语助词,与“耶”同类,古时常用。因此真实的意思是“思无”二字,“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解释是深通,能深通的想,就叫思,联系《日知录》所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全面的考虑不要遗漏,因此不管是好的坏的,文雅的淫荡的都得有典型留下来,以资后人参考。于是孔子的选诗标准既不是政治标准,也不是艺术标准,纯粹是档案收集标准,与我研究杂体诗收集资料时的思想如出一辙。我这考证打破了政治第一的标准,推翻了几千年的定论,可能有损圣人的形象,有人大概又要跳起来骂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