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3-11-28
威望2845
金钱10021
贡献5498
金牌会员
 
威望- 2845 点
贡献- 5498 次
金钱- 10021 枚

|
中文系大学生是最难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群人!
3400 次点击
37 个回复
[size=1.35em] 中文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受汉语思维训练最多的一群人,也是对汉字文化这种古老文化传承的最多的一群人,他们被汉字文化这种古老的观念体系塑造成了一个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群人。
据我个人观察,中文系大学生的情感普遍非常敏感脆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生活琐事敏感多虑。比如,对着几棵花花草草、日出日落,他们就可以“浮想联翩”,甚至“感怀落泪”。如果不当老师,他们普遍难以在高强度的工作竞争中有所作为,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活动过于丰富,做起事来内耗太重。总之,就是显得有点“穷酸气”。
这些农耕社会的所谓“才子”,其实都是前现代人格的活化石,是根本无法承受现实工作的巨大压力的。这样的人如果进入职场,很可能会遭遇心理崩溃,你说那些具有现代人格的人,能在工作做到中高职位的家长会甘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样的人吗?很显然是不会的。
而我们孩子的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就是被这样的一群人所实施,这也就是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不满的原因,特别是那些心理健康、擅长理性思维的家长,肯定是从内心鄙视这种人的,但还要把自己的孩子教给这样的原始人格的人去“教育”,内心是个什么滋味呢?具有现代观念的家长,肯定是希望孩子比自己更理性、更专注,希望更多的理性教育和现代人格塑造,这恰恰是那些中文系背景的老师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情感模式上,汉字文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一种病态的心理结构,即不断的强化孩子们虚幻的意境和泛滥的感伤,这种情感模式是非常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格的一个需要基础就是“以理性思维审视自我的情绪”,从而将原始的、本能的情绪波动纳入到一个健康的心理范围内。这既是现代人格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但中国教育不断的强化孩子们“情绪化”的感受力,以唐诗宋词的虚幻意境和“爱迪生救妈妈”的虚构故事来“激荡”孩子们的情感,这种使得中国人的情感模式过于敏感丰富,很容易被各种传销术和成功学所蛊惑,也很容易被工作中的压力“激荡”出巨大的心理波浪,以至于对高强度工作缺乏耐受力。
所以,虽然中国学校出来的学生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基本上都不具有适应现代社会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能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在将来的工作中陷入焦虑状态,中国教育在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造成的心理创伤和人格缺陷永远不会消失,会以潜在的方式伴随他们一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的给他们制造焦虑。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自我虚构一个“回归田园”的心理梦想,给自己彻底逃离职场创造借口,也就是一种心理崩溃后而产生的幻象。
中国的语文教育不培养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逻辑理解能力,而是花大量时间培养孩子的所谓“文采”,强迫孩子“抒发真情”“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大大的强化孩子们敏感的情绪体验能力,这就塑造了中国人普遍性的原始人格。而中文系的大学生,就是这种原始文化的最大受害者。原始人格的人聚在一起,必然创造出一个前现代的社会,也必然会“复制”出和他们一样缺乏现代能力的人来,因此我们要改变中小学语文老师的来源,多吸收一些理工科背景的大学生来充当语文老师。另外,在基层公务员的选拔上,也要减少对中文系背景的偏重。我听说很多基层干部中中文系毕业的比重很大,这很可能是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公务员大部分是诗情画意有余而逻辑思维不足的人,我们怎么可能建立一个理性的、法治化的现代社会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