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0|回复: 42

不要太浅薄了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4-7 2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奉劝一些攻击平水韵,否定王力王渔阳赵执信等学者的人,不要太浅薄了。为什么平水韵千年不朽?为什么平水韵那么多毛病仍然被广泛使用?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其深层次的原因?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7 22: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意思这里有很多学问是没有研究明白的。比如三江七阳相隔较远还是邻韵?为什么十三元明显同部不同音?为什么一东二冬同声却分部?古人的道理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4-7 23: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4-7 23:02 编辑

为什么平水韵那么多毛病仍然被广泛使用?
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僵化的封建科举制度强推,二是汉民族士子排斥鞑虏的民族情结——民国以后另当别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7 23: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4-7 23:01
为什么平水韵那么多毛病仍然被广泛使用?
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僵化的封建科举制度强推,二是汉民族士子排 ...

那为什么洪武正韵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4-7 23: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4-7 23:08
那为什么洪武正韵不行?

因为洪武正韵有点儿不伦不类,两边都想讨好,却都没落下好。尽管编撰者宣示依托中州雅音,实际上中州雅音已无法复原,另一方面也想尽量照顾现实语音,却与中原音韵存在较大距离,结果既不是唐宋正音味道,也与广义中原地区实际语音存在距离。进而言之,洪武正韵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打上了金兵和元兵先后入主中原的烙印,南方士子存在抵触情绪便在情理之中了。
行了,剩下的你就自己去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8 05: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4-7 23:21
因为洪武正韵有点儿不伦不类,两边都想讨好,却都没落下好。尽管编撰者宣示依托中州雅音,实际上中州雅音 ...

    《洪武正韵》把韵分成平、上、去三声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从平声不分阴阳,列有入声和保存 全浊声母三点看,它参杂了南方方音,不尽合于当时的“中原雅音”。
   《洪武正韵》既重视中原的实际语音,以《中原音韵》为标准音,又考虑到南方人读书说话中还有入声,所以恢复了入声,不采取周德清入派三声的作法。“中原雅音”是吴语的读书音,《洪武正韵》在读书音和白话音中间进行了折中
   洪武正韵的失败和主编是南方人有关。乐韶凤,全椒人。从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参与军事,洪武初年兵部尚书 。宋濂,浙江金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307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895
贡献
3675
金钱
576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4-8 07: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查韵
余尝查韵目。“广韵”一东、二冬、三钟、四江;“通韵”一东、二冬、三江;“平水韵”一东、二冬、三江;且一东韵目下,都注有古通冬、江。
我想,一东、二冬、三钟、韵母都是“翁”,自然相通。为何各韵书都将毫不相干的“江”韵放在东、冬之后呢?细看“江”韵中的字,恍然大悟。原来江韵中的字,都是以东,冬同韵字,作偏旁部首的。如:“工、龙、从、囱、丰、空、童、宗、舂、凶、巩”等。由此可知,东、冬二字,古代与“江”相通,口音相近,是有根椐的。古人治学严谨,不欺余也。

周泽安-半山楼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1206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307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895
贡献
3675
金钱
576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4-8 07: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4-7 22:44
我的意思这里有很多学问是没有研究明白的。比如三江七阳相隔较远还是邻韵?为什么十三元明显同部不同音?为 ...

十三、选韵
可以肯定的说,传统诗人写诗,还是主张用“平水韵”。而对主张取消入声字的新韵,或普通话韵,都不能接受。诗韵的改革,十分复杂,旷日持久。诗韵经过几千年漫长的语音演变。这种演变是口口相传的过程,从切韵,广韵,到平水韵,传流有序,变化不多。丢弃平水韵,还称什么近体诗?好比丢开京腔、京调、京胡、脸谱,还算什么京戏一样。平水韵与格律诗是共生共存的,道理很明显。南方各地至今广泛保留着入声,口音这种东西,就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潜藏在血液当中,代代相传,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不依靠录音资料,与生俱来。广大的方言音域支撑着入声,即使在京都,胡同语音也不与普通话完全一样。消灭入声,谈何容易。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只要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人,都能接触到音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持久而深远。它植根于国人的基因中,不是某几个人想推就推得翻的。

周泽安-半山楼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1206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8 10: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4-7 22:44
我的意思这里有很多学问是没有研究明白的。比如三江七阳相隔较远还是邻韵?为什么十三元明显同部不同音?为 ...

邻韵,是韵母相近程度而言,与韵书中排列次序是否比邻无关。
平水韵、广韵等韵书,反映的基本上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音情况,与宋金时期的实际发音已经严重脱节。宋词是当时传唱小曲的歌词,从宋词的押韵情况来看,十三元的实际发音,其时已经分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4-8 15: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4-7 22:44
我的意思这里有很多学问是没有研究明白的。比如三江七阳相隔较远还是邻韵?为什么十三元明显同部不同音?为 ...

研究平水韵与今人用新韵并不矛盾呀,怎么这个网站反对新韵的人这么多,出乎意外,我们大陆网站意见已经从2000初的分歧中走出来了,各网站新旧韵的使用已不冲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4-8 15:51: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书府吏 于 2017-4-8 15:54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4-8 15:38
研究平水韵与今人用新韵并不矛盾呀,怎么这个网站反对新韵的人这么多,出乎意外,我们大陆网站意见已经从 ...


你可能不知道,由于港坛的宽容,这位征服先生得以在港坛陈述他的主张,他几乎与针叶林,学堂,金筑子,梅花山人等每位拥护平水韵的吵过架,甚至引起豌豆角等初学者的愤懑不满,可见征服这个人强奸民意到何种地步,正是征服的个性造成这里人对新韵的逆反心理。
      1938年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当然比2000年要强烈。因为当时人刚刚受到蹂躏。可以说是征服的强制行为败坏了人们对新韵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8 16: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楼主人 发表于 2017-4-8 07:18
十四、查韵余尝查韵目。“广韵”一东、二冬、三钟、四江;“通韵”一东、二冬、三江;“平水韵”一东、二冬 ...

我讲吴语方言的,江韵字的韵母是ɔŋ,与东冬两韵音近,与阳韵反而相距较远 。要想理解中古音,首先当知方言音。最起码要知道本地讲的是什么方言。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我国各地语音变化传承的关系。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8 16: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10 00:14 编辑
行者 发表于 2017-4-8 10:46
邻韵,是韵母相近程度而言,与韵书中排列次序是否比邻无关。
平水韵、广韵等韵书,反映的基本上是南北朝 ...

从词韵的江阳通押,可以看出在宋时北方地区,江韵字已经音变较大,趋近于阳韵了。而在我地的吴语方言,江韵字的韵母音,至今还是与东冬两韵更近些,客家话与语也是如此。遥握。又,就从广韵自身的发音看,十三元的三韵合并也是不尽合理的。其中的魂痕与文欣韵近。到词韵时分离是应该的。只要对广韵音仔细看下,就可发现平水归韵的某些不尽合理之处。遥握。
附广韵拟音资料:
二十文mĭuən;
二十一欣xĭən;
二十三魂ɣuən;
二十四痕ɣə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8 18: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8 16:31
从词韵的江阳通押,可以看出在宋时北方地区,江韵字已经音变较大,趋近于阳韵了。而在我地的吴语方言,江 ...

江字,好像在某些方言中,听起来像水缸的缸,大约是古音遗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4-8 18: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4-8 18:10 编辑
行者 发表于 2017-4-8 10:46
邻韵,是韵母相近程度而言,与韵书中排列次序是否比邻无关。
平水韵、广韵等韵书,反映的基本上是南北朝 ...


一般是这样。但三江韵为什么邻二冬韵,似乎不这么简单。
康熙字典:

江,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又名江魚爲公魚。

虹,又《廣韻》古巷切,音絳。《元稹·送客遊嶺南詩》山頭虹似巾。又《集韻》古送切,音貢。義同。又胡貢切,音鬨。虹洞,相連也。《枚乗·七發》虹洞兮蒼天。《馬融·廣成頌》天地虹洞。又《韻補》戸孔切,音汞。《郭璞·鯨魚贊》壯士挺劒,氣激白虹。鯨魚潛淵,出而色悚。



-----可见古时发音jiang 和 hong 似乎有某种关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9 11: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7-4-8 18:05
江字,好像在某些方言中,听起来像水缸的缸,大约是古音遗留。

是的。应该说在切韵时,将江韵与冬韵相邻,说明那时的读音还是这样的。到宋人写词时,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已经发生音变,从而与杨韵相近。故将江阳归为同部相押。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7-4-9 11: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楼主人 发表于 2017-4-8 07:18
十四、查韵余尝查韵目。“广韵”一东、二冬、三钟、四江;“通韵”一东、二冬、三江;“平水韵”一东、二冬 ...

确实如此,古人造的形声字,声旁取其声,如破,注明皮声,而疲今人尚读皮,破已不读皮,读音变化之故也。读音变化,有一部分属于误读,如某个先生或名家,读走了音,以讹传讹所致,故古人无错,错在后人,而这种现象比重不算大,比重大的,是官话,一错就是一大批,尤其是当代官话普通话,甚至把入声这一传承数千年的声调也取消了,那就比历代官话之错进一步扩大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7-4-9 11: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4-8 18:05
一般是这样。但三江韵为什么邻二冬韵,似乎不这么简单。
康熙字典:
江,又《韻補》叶古紅 ...

很多方言还保留了古读音,因此,比如很多人认为的十三元读来不和谐,其实并非宋朝或更早出现了音变,即使到当代,就算是十三元有些方言也尚能感觉其读音和谐。
像江,我地方言就读gong,眉读mi,儿读xi,邪读xie,斜读qia,并非音韵学家拟音的斜读xie.斜读xie或邪读qia是错误的,儿拟音为ni同样是错误的,可见拟音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客观存在的古音传承,这种传承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吟者之流所说的古音是哑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9 12: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9 12:25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4-9 11:49
很多方言还保留了古读音,因此,比如很多人认为的十三元读来不和谐,其实并非宋朝或更早出现了音变,即使 ...

古音古韵存在于各地方言中。将满人所讲的汉话作为国语音,是从政治角度出发所致——毕竟满清推动官话将近200年,想纠正过来不是一件易事。这确是我们汉民族的极大悲哀。遥握。

又儿字,在我处吴语方言,读成ni音。按广韵部位来定音,儿音的日声母音是个硬腭鼻擦音。若失其擦,则转为硬腭鼻音,应该为ɲi,ɲ介于n和ŋ之间,故音变分流读为ni或ŋi,甚至有鼻音母丢失的,变读为ji。学堂处的方言音当是失其鼻音,故发音为ʑi,ʑ音变分流为r或l,你处的xi音应该是ʑ清化为ɕ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7-4-9 12: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9 12:13
古音古韵存在于各地方言中。将满人所讲的汉话作为国语音,是从政治角度出发所致——毕竟满清推动官话将近2 ...

果如先生所说,贵地儿尚读为ni,则打起黄莺儿的儿有些音韵学家注拟音为ni则失察,本有其音则不属拟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9 13: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9 13:08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4-9 12:39
果如先生所说,贵地儿尚读为ni,则打起黄莺儿的儿有些音韵学家注拟音为ni则失察,本有其音则不属拟音。 ...

谢谢。儿音的声母是日母。理论上应该读如ŋ喉振音,然这个音确实是比较难读,故容易音变分流为ɲ(失其擦音)或ʑ(失其鼻音)。中国现在各地读儿的方言音,都是由ɲi或ʑi音变分流而来的。其根源就在于日母音的音变分流所致。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9 13: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者 于 2017-4-9 13:51 编辑
半山楼主人 发表于 2017-4-8 07:21
十三、选韵可以肯定的说,传统诗人写诗,还是主张用“平水韵”。而对主张取消入声字的新韵,或普通话韵, ...

从现代汉语方言学的研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入声发音,南方区之外,也包括北方地区的河北河南山西陕面山东以及京周地区,不过保留的多寡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完全没有入声发音的,只分布于东三省地区。
如:俺所在地区日常生活的语言中,笛字已作平声,不发入声,其它大部分古韵入声字还能听出来。
就普通话而言,虽然汉语拼音的注音方式上没有入声,但是人们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方言母语的影响,成为带有方言特征的非标准普通话(地方官话)。这些非标准的普通话,因此也就带上了入声发音,但是它并不会造成不同地区普通话人们之间的交流障碍。
如:失时、失实,shī shí。普通话中的注音是完全一样的,但当我们日常念读时,就会有明显的差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9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4-9 11:29
确实如此,古人造的形声字,声旁取其声,如破,注明皮声,而疲今人尚读皮,破已不读皮,读音变化之故也。 ...

皮,又叶蒲何切,音婆。
从这看来,破的发音似乎没多大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