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许传刚

科考所用的韵书 刚刚编辑整理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22: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10 11:33
你不是很推崇吾爱网的交流氛围么

《平水韵》的困惑   

我的脏水可没倒到“别人”的帖子里,我都挺客气的呢,你不是别人,是我最喜欢的开心果,我特别关心你,爱护你,只把脏水倒到你的饭菜中,让你吃得津津有味,长得肥肥胖胖。

点评

你也就剩胡说八道的水平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0 2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0 22: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4-10 21:48
你说的都是方言,从古方言到今方言。读书音是方言吗?读书音没有标准音吗? ...

再告诉你读书音的标准,读书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雅音到雅音流变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动荡时期,五胡乱华,中原士族南迁,雅音不继,迄江左而重整雅音的就是以沈约为首,还有一个大的动荡是元蒙灭宋,汉语音受到严重破坏,明朝又所谓重整雅音而整编洪武正韵,但这样的重整雅音是被王力批评的,认为其重整的雅音不过江东音韵,读书音按说文切出来的是汉音,按玉篇切出来的是六朝音,按广韵集韵切出来的是唐宋音,按正韵音切出来的是明音,切出来哪个音来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既可读汉音也可读唐宋音,当然还可读正韵等韵书字书音,但这些都是古音古韵,是汉语文化的沿续。

谈诗词格律则不同,诗词格律源于六朝,世称永明诗律,韵用江东韵,至唐兴近体,韵用切韵唐韵,因切韵唐韵已失,故只能查广韵集韵,后世韵书有参考价值但已不足为凭,古诗韵韵分两脉,一脉从切韵--唐韵--广韵--礼部韵略--平水韵--佩文诗韵,此一脉是唐宋正宗,另一脉从中原音韵--十三辙--十八韵--十四韵,这一脉向现代汉语演化,至今则谓之新韵,入声、闭口韵已全部消失,与汉魏唐宋读书语音已无多少关系,普通话与古汉语的距离最为遥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0 23: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4-10 22:50
我的脏水可没倒到“别人”的帖子里,我都挺客气的呢,你不是别人,是我最喜欢的开心果,我特别关心你,爱 ...

你也就剩胡说八道的水平了

点评

拜你所赐  发表于 2017-4-10 23: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0 23: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4-10 22:25
你怎么总是拿方言说事啊?唐宋正音是方言吗?无知透顶!
根在中原就洛阳读书音吗?北京土语就是普通话标 ...

你懂唐宋正音么,懂就去切呀

谈音韵不谈方言,也就你混球的逻辑,去看看哪个音韵学家不涉及方言的--------包括你的救世主郑张

点评

你征服懂什么,有梅花仙子在此,他说怎么切就怎切,他说与脏水一起搞,你就一起搞到梅花仙子的饭菜中给仙子美餐一顿。祝仙子做个美梦。  发表于 2017-4-10 23: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4-10 23: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10 22:57
再告诉你读书音的标准,读书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雅音到雅音流变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动荡时期,五胡乱 ...

胡说八道,某个诗韵依托哪朝哪代正音就该按哪朝哪代的标准音来读才是,唐宋正音怎可按秦汉或满清的官话来读呢?
晚清时所谓读书音民间虽有传承,但与唐宋正音已然相去甚远,请你不要刻意混淆时代界限,进而以时音冒称古音哈。

得,你再重温一下我60楼的跟帖吧:“你怎么总是拿方言说事啊?唐宋正音是方言吗?无知透顶!
根在中原就洛阳读书音吗?北京土语就是普通话标准音吗?
古时官方语言或曰读书音与各地方言一直在变,这也是东南一带不同历史时期南迁的部落形成一个个语言孤岛的根本原因。你怎什么都不懂呢?

点评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0 23: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0 23: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4-10 23:28 编辑
征服 发表于 2017-4-10 23:22
胡说八道,某个诗韵依托哪朝哪代正音就该按哪朝哪代的标准音来读才是,唐宋正音怎可按秦汉或满清的官话来 ...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子弟,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你才胡说八道呢,切韵序都不读么,红字部分不理解么

读诗按唐宋官话读,这就是你胡说八道的根本所在

点评

我还以为仙子也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呢。原来又是得力于百度搜索  发表于 2017-4-11 16: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0 23: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4-10 23:50 编辑

许传刚      你家大爷只学过中国文字,那些鬼画图的外国符号,大爷不认识。它向我瞪眼,我说那就让那个xx怪读给我听吧  发表于 1 小时前

许传刚,不认识拼音符号也敢谈音韵,还敢说‘’专科毕业的而且一生钻研古汉语‘’,书都读到屁股沟里了吧

点评

哈哈,气死你啦,昨晚睡得可好,做梦钻进屁股沟里去了,不对吧,钻回你妈肚子里才对呢  发表于 2017-4-11 15: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4-11 00: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4-10 23:27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 ...

隋、唐、宋正音是一脉相承的,虽略有变化,但与时音(包括现今各地方言)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平水韵只是一张韵表,其语音系统既然依托唐宋正音,那么号称采用了中古平水韵,不用唐宋官话即唐宋读书音来读,难道要按上古雅言或现今方言去读吗?荒唐!

点评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说你屁事不懂还真屁事不懂,什么叫南北是非,什么叫古今通塞,什么叫诸家音韵,什么叫古今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1 0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1 00: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4-11 01:02 编辑
征服 发表于 2017-4-11 00:21
隋、唐、宋正音是一脉相承的,虽略有变化,但与时音(包括现今各地方言)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说你屁事不懂还真屁事不懂,什么叫南北是非,什么叫古今通塞,什么叫诸家音韵,什么叫古今字书,注意哦,这可是隋朝人陆法言说的哦

要说切韵音一点官话也不沾边也不全对,基础取音地总还是要的,颜之推谓之金陵洛下耳,大隋、大唐帝都长安总是沾了点边的,至于大宋么,则真不沾边了,汴梁、临安能与金陵洛下沾神马边呢,广韵咋就不说是汴梁、临安官话音呢,这么看来,你的百万家财是注定送不出去了哈,夜夜酬君枕畔风倒贴也注定了是没人要哈

点评

我还以为是梅花仙子说的呢,原来是老陆说的,我还想赞梅花仙子水平高呢,原来还只是水高  发表于 2017-4-11 15: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1 0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10 07:43
谢谢梅版。南曲唱法中,有入派他声的。当然也有为了体现入声而出口即断的唱法。我的观点就是:我们不能以 ...

是这个意思,至于把你的发言错看成了许传刚的,还请见谅哈

点评

请大家原谅他,因为视角神经出问题,仙子常常把男的看成美女,把蚂蚁看成大象,正在联系医生,估计不久就会复原,请大家放心。哈哈  发表于 2017-4-11 15: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1 01: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4-11 00:21
隋、唐、宋正音是一脉相承的,虽略有变化,但与时音(包括现今各地方言)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

“雅言”是春秋时期的普通话吗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泛滥以来,尤其是经历近半个多世纪文化极端主义为患,汉语文的传统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造成的後果之一,是当今学界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文言的阅读能力大大下降。“雅言”一词的误解即为一个例子。

       今天有不少人用当代之事理解古人之文。把雅言说成是春秋时代的民族共同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

       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如何证明的呢?全凭想当然。他们说,《论语》上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周游列国,学生众多,如果没有一种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势必语言不通。可是文献上孔子没有使用翻译的记载,因此孔子说的“雅言”就是当时的汉语“普通话”。由此“考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实现了“语同音”。

      有点常识和生活经验的话,不难知道这都是站不住脚的。社会的教育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春秋时代的教育普及程度远低于现代。现代中国,在广播电视普及之前,“国语”、“普通话”的推广尚且收效甚微,何况两千多年前诸侯林立的中国了。

      上世纪已经有记录声音的技术发明应用。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留下了相当多的语音录音。例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人都各用各的乡音,他们活动范围内交际的人,各地都有,可他们并没有用翻译,他们是怎么交流的呢?比如共产党内吧,毛泽东、刘少奇是湖南人,说湘语,朱德是四川客家人,说四川官话,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说客家话,陈伯达是福建人,说闽语,张闻天是无锡人,说吴语,周恩来是淮安人,说江淮官话,……等等,没听说谁说国语说普通话的,那他们交谈、开会时,难道都带翻译?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大中小学的教师,能操普通话的还少之又少。大部分老师都用各自的方音教学。

      著名画家、散文家、教育家丰子恺《教师日记》中记载,抗战初他逃难到广西,在乡下一所中学任教,教国文和美术。丰先生是浙江嘉兴人,说一口吴语,当地学生也不会说“国语”。丰先生在第一堂国文课上对学生说:本来应该是老师学你们的语言,可是老师年岁大了,学语音比较困难了,所以请你们来适应老师的语音。于是,丰子恺拿出课本,用吴语语音朗读课文。就这样,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发音,彼此交流无碍。

      既然当代人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从前不同方音的人用汉语交流,并不存在多大的隔阂,那么,以孔门弟子乡音不同断言孔子必说一种普通话,当然只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为什么不同乡音的人可以自由地交流而无需借助翻译人员呢?道理很简单,他们用的是统一的词汇系统,也就是书面词汇。方言之难懂,主要的不在语音,而在词汇。语言系统中,词汇繁多,而音素数量极为有限。方言的语音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大家使用相同的词汇,互相熟悉一段时间,便不难晓知各自的意思。所以孙文与蒋中正尽管语音殊异,可以亲密交谈。广东人叶剑英在常委会中自然也不需专配译员。而湖南人毛泽东在大会上做报告,也无需说什么“国语”。

      事实上,《论语》本身也否定了“雅言是普通话”的臆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明明是说孔子的雅言,只用于讲解“诗”、“书”(後代儒家称为诗经、书经)这些典籍和举行礼节仪式时的用语,至于日常生活与人交谈,当然仍是“俗言”。

      汉代扬雄的《方言》是语言学的宝贵资料。扬雄记录的“方言”,是与“通语”相对的。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一书从始到终只谈词汇,毫不涉及语音。例如:

      “娥、泽,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泽,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好”是通语,“娥”、“泽”、“媌”、“姣”、“姝”、“妦”是不同方言区独特的方言词。这此方言词相当于不同方言的一组同义词,都含有“好”的意思,用通语说,则都用“好”。这里的通语、是不同方言区共同通用的词。

      这就好比你提一个建议:“明天我们去西山看红叶好不好?”说河南话的可能说:“中”,说广东话的也许说“得”。这“中”、“得”就是河南、广东的方言词,而“好”则是通语词。

      那么,“雅言”究竟是什么呢?孔颖达疏:“雅言,正言也。”即典雅正式的语言,李泽厚译为“文言”,这是最准确的译文。李泽厚说:“中国一大特色是言(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的殊途同归。……中国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有支配、统率、范导功能,是文字(汉字)而不是语言(口头语言)成为组合社会和统一群体的重要工具,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这样理解,才能使
读者豁然开朗。


顺便把毕罗对你的批判贴一下,别忘了痛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15: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同乡音的人可以自由地交流而无需借助翻译人员呢?道理很简单,他们用的是统一的词汇系统,也就是书面词汇。方言之难懂,主要的不在语音,而在词汇。语言系统中,词汇繁多,而音素数量极为有限。方言的语音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大家使用相同的词汇,互相熟悉一段时间,便不难晓知各自的意思。-----这段话漏洞很多。既然不是仙子说的就不谈了。
那么,“雅言”究竟是什么呢?孔颖达疏:“雅言,正言也。”即典雅正式的语言,李泽厚译为“文言”,这是最准确的译文。李泽厚说:“中国一大特色是言(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的殊途同归。……中国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有支配、统率、范导功能,是文字(汉字)而不是语言(口头语言)成为组合社会和统一群体的重要工具,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这样理解,才能使读者豁然开朗。----不解我还清楚些,这样一解释我反而糊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11 22: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闻到一些火药味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4-12 04: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4-12 07:35 编辑

征服是个无知骚年,再怎么着都会装傻充楞死缠烂打坚持到2019年,才不管什么说理论证之事呢,胡说八道就是女革命的革命本钱,一路裸奔就是女革命家革命的道路,五四百年穿上皇帝的新衣就是女革命家的革命动力和最终目标。。。

征服的无知无畏网人早就见惯不怪,奇怪的来了个自称专科毕业且毕生研究古汉语老得快入土了的砖家也跟着无知骚年起哄,一会胡说切韵是韵书之源,一会八道读书音就是官话,一会又睁眼说瞎话平水韵是哑巴韵,哎呀,骚年无知也就算了,砖家么,不懂汉语语音史,不懂汉语音韵学,不懂鬼画符的拼音符号也罢了,百度总会吧,查一下康熙字典总不会死吧,‘’《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而諸書皆廢。宋陈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有《集韻》,金韓道昭有《五音集韻》,元黃公紹有《韻會舉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韻》,此韻書大略也‘’,唉,一个老人做学问都懒到这个份上了,还能让人怎么说呢


按照他们的裸鸡思维,中国必将会是统一的,革命是必须的,不革掉哑巴韵平水韵的命统一读书音怎么能叫统一的中国呢,从前的人爱说造反有理,革命么,总比造反是要先进得多的,革命的理由当然必须要更充分了,一老一骚好不容易挤破脑壳想出了个好主意,只干巴巴的说平水韵是哑巴韵是不够的,不如再说个读书音就是官话官话就是读书音的理由来,很简单的裸鸡呀,平水韵是唐宋时期的读书音,唐宋时期的读书音就是唐宋的官话,你们会说唐宋官话么,不会吧,不会还不顺我等之意,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读同音,必须用新韵没商量,谁敢反对谁就是他M的反革命。。。


唔,高,实在是高,按照他们的裸鸡思维,大清朝科考用的是改头换面的平水韵,哪么,大清朝的读书音就是平水音,大清朝的官话就是平水韵音,大清说的是大宋的官话,大宋说的是大唐官话,大唐说的是大隋官话,大隋说的是六朝官话,六朝说的是汉魏官话,汉魏说的是春秋战国官话,春秋战国又是说的是哪朝官话呢,有个叫郑张的说了,雅言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普通话就是官话,雅言即夏言,哦,春秋战国说的是夏朝的官话,奶奶的,原来我中华从夏朝开始一直到大清说的都是夏朝的官话呀,不仅如此,民国初年的老国语是继承了大清的官话的,天佑中华,我中华文明雅音一脉不灭呀,这么说来的话,我兔实在是其罪不轻,竟敢不说夏朝的官话而说什么1931年读书统一会那几个老家伙脑门一热人为拟构出来的普通话,这不是对我大中华文明雅音一脉的隔裂么,坏了坏了,革命个球,革命成功了还得说回夏朝的官话,革命的终点又回到了起点,革命来革命去,原来是在革我兔的命啊,原来是在革自己的命呀,原来还真是用屁股想出来的歪主意呀


我还是偷着乐吧,这一老一骚说不定是贩卖假牙的家伙,这年头生意不好做,一老一骚联合起来整蛊一气,笑掉天下人的大牙才能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出点小钱还真没什么,笑掉大牙疼的可是自己,就不遂他们的意

点评

春天早已来了,梅花纷纷落了,剩下这瓣残梅无伴,于是胡言乱语的秀路人,只是呼应者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在告别冬天,最后终究是孤家寡人  发表于 2017-4-12 08:00
读梦游文有趣,估计昨晚一晚没睡朦胧中杜撰出来的,梦游仙子辛苦了  发表于 2017-4-12 07: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