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谈谈诗歌创作的一点感想作者:王云(黎明诗社版主) -----在大庆市诗歌现状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三、 走向人民,是诗歌发展的必由之路 诗歌是从人类劳动的节奏中产生的。人类从结绳记事、甲骨铭文发展到文化繁荣的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诗歌从两字、三字到四言、五言,后又从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古体诗发展到白话诗和当今的自由体诗,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诗经以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各呈时代风彩。真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从古往今来成大器的诗人中发现,诗歌创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人民的呼声,关心人民的冷暖,已成好诗歌创作的主流。翻开中国文学史,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诗人作家,都是爱祖国、爱人民的典范,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以诗言志,抒发爱国、亲民之情。屈原看到黎民百姓生活困苦,便“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晚年以船为家,以卖药为生,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可却时时牵挂着人民的生活:“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国近代的毛泽东、臧克家、艾青、肖三等诗人,都以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为己任,诗中激荡着爱国主义的豪情和爱民之情。勿庸置疑,当代诗歌只有坚持“三个贴近”和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泥土,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我的第二部诗集《滴血的朝阳》,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讴歌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古荒原上创造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为大庆油田46年的发展历史增添了亮点。 然而,面对诗坛的形势,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近年石油诗在报刊上越来越少。有的作者身在油田,心在别方。有的人重商轻油,藐视工农,欣赏休闲,热衷搞笑,告别传统,反对崇高----别说叫他去写石油诗,就是叫他去看石油诗他都不看。在中国当今的诗坛上,80年代以前的作品,大多数是写“上半身”,是写人的灵魂。而“80后”的一些诗歌的作品,却赤裸裸地写人的“下半身”。前些日子我读了某诗刊上一个女诗人的诗。其中有:“搂紧我——————”这样的句子。而网上发表的《***娃》一诗,有人说“显然就是迎合文坛恋童癖而拼凑的立体几何”。其主要内容无非是:我这个16岁少女被轮奸的过程。“一个接一个的男友啊,来了又去了”。这些诗歌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身披日本国旗的女演员、烧掉雷锋蜡像的狂躁者一样,很巧妙地迎和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弱化”的政治图谋。由此,我们看到了加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重建道德大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假货泛滥、人心张惶、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的今天,诗人的使命是什么已不言而喻。诗人应该同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诗歌才能成为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诗歌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民族。 我希望我们的诗人都能像印度元首圣雄甘地评价诗人泰戈尔时所说的:“像一个哨兵那样,在道德凋弊的年代,守护着仁爱、欢乐、自由与和谐的伟大理想”。(原载《铁人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