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7-2-11
威望844
金钱6700
贡献5681
金牌会员
 
威望- 844 点
贡献- 5681 次
金钱- 6700 枚
|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3-30 12:40 编辑
在学堂窝人的帖子上‘香港诗词学会http://www1.hkscxh.com/forum.php ... &extra=#pid11630243’我曾留评曰
官话与方言都是在流变的,但韵书音是不变的,各朝韵书反映了各朝的音读,官韵反映的是当朝制定的读书音,如不字,广韵两个音,1,弗,2,浮,约在清朝时才流变为补音,声与韵均大变,又如他,广韵读同拖,至正韵则归在了家麻韵,这就与今普语一样了。。。
除官韵外还有时人俗读,如集韵注音就反映了宋人的实际音读,故有学者称,词林正韵依的并不广韵而是集韵。。。
还有地方音的韵书,如《分韻撮要》就是記載清初粵語語音的韻書。。。
知古殊为不易,研究古音古韵不是哪么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
寸草晨露跟帖曰
赞成流变说。
古今音,即声(字词发声)、韵(声母韵母介母)、调(发声的高低扬挫滑挑)等由古到今是渐进演变的。一是有承继、二是有变化;
首先是有各地域自己原始方言音。这些方言,以举国之大,何止千百种(即使少数民族语其音也有方言)。这些方言除封闭如桃花源外,由于人的外出、流动、迁徙、杂居等因素,语言相互影响汲取融合,其声、韵、调起了变化:以今“的”为例,还有不少发声为“di”,但“de”声占了主导地位(di打字也有“的”,是“目的”“标的”的“的”)。
然后,是“官话”。同一字辞各方言音差异太大。比如粵白,地方性强,其它地方人难听懂,所以前年广东一景点旅客漂流,在异常天气到来前,无法传递信息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自古就有“官话”需求。古“官话”,有的称“太学”音,但普及度低、基本没在全国流通过。自唐《礼部韵略》到清灭亡,官韵略只是用于笔试写“格律”诗。
切韵法,是中国语言史上沈四声后的一大贡献。切韵法,将字音分切为声母、韵母两部分,使押“韵”定义清晰,又可用于切分注音。查字典,用方言切分注音,拼出的仍是方言。切分注音,不能解决字音统一、与听得懂的问题。
语言学家赵元任是天才,会39种方言。这39类方言其实也不统一。以河南为例,豫南、豫北、豫西、豫东、怀串(沁阳济源)、固始等各有特色。再细分豫南、豫北、豫西、豫东音,各县间也有差别;以湖北为例,江南岸与江北有明显区别、汉水两岸语音也有明显区别;湖南境各地更是语音差异明显。各大方言区,依此类推。
无论哪朝哪代的诗作,都要给各不同方言读诵。在今天由普通话朗诵演唱,无一不可。今按“平水”一统格律,无论如何辩解,不能掩盖出真音则千差万别的语言实际。何况,主要是把四声分类、把韵搞的那么繁琐(既不涵盖各路方言、也不合普通话)。
本人跟评
语音流变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流变与传承并存,各地方言、普通话均或多或少地传承了古汉语的音素,不承认流变与不承认传承都是两种极端的态度。
不否认方言内部的差异性,但也请注意方言的统一性,官话,广义而言含朝庭官话与地方官话,朝庭官话以朝庭制定的韵书音或约定的帝都音为准,地方官话则以地方话为准,如粤语,今之港澳之官话,以广州音为准,如客家话,梅州的地方官话,以梅县音为准。。。
官话也是流变的,官话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流变为方言,如洛阳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
读书音也是流变的,它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流变,最明显的例子是随着宋被元蒙所灭,蒙古统治者强迫汉人使用蒙古音韵而造成了所谓唐宋雅音的极大破坏,虽明朝立国初定就重整雅音,但也杂入了很多北音成分而流变为近古音,从洪武正韵来看,其与中原音韵相似,韵部归类比平水韵更趋简约,不同的是保留了入声韵。。。
而韵书音是不变的,切韵定之初就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更捃取百家精要,古今字书,其集古今及五方十国之大全,故绝非一时一地之音,逮之唐韵因科考的功利性而成为诗人宗韵的依据,虽唐人语音实际与切韵尚能大致相同,但因其分韵过细,诗人宗韵亦嫌麻烦,故有许敬宗奏请同用之举,可以推想的是,唐人宗韵亦不免也需查找韵书,韵书逮至广韵,其反切注音留于纸介而不变其音,至于后世以方音而切,不否认切出来的仍然是方音,这一点是受到了王力先生的批评的,但以博学之大家而言,考古察今却完全可推求出广韵之音来,这一点不用怀疑。。。
赵元任确为音韵界之天才,以其为骨干所构拟的现代汉语确实极大地节约了人际交流成本,但也需要留意两点的是,一是其构拟动机为全盘西化的思想思潮,二是所构拟出来的语音与古语音严重脱节而造成了古读书音的断层现象,这对传承古文化、犹其是韵文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
以语音流变而否认今人用平水韵的观点是错误的,今之各大方言大多从中古语音传承、演化而来,均大量地保留着中古语音的成分,即便是普通话也保留了大量的中古语音,虽各方言区人士均不可能完全、无差错地读出中古语音,但以各地保留的读书音而言却也大致不差,高度吻合者能达其八九,各方言区之白读层虽难于交流,但以读书音交流则几无障碍,如客家、闽语、粤语、潮语、南京官话、西南官话等近代读书音之相似度均非常高,不同的是调值上略有差异。。。
倡新知古,倡新倒不难,全国大部均强势推普,加上音视传媒的狂轰滥炸,普通话的普及率已经非常之高,强势推普遗憾的是造成了地方音大量地严重退化,这对古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因了平水韵诗者的努力,方音之传承的呼声日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兴未艾,这是值得高兴的。。。
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都是不可取的态度,个人从不反对倡新,毕竟今人与古音韵渐行渐远,有一部分人根本不了解古音古韵,而以普通话为依据的新声韵又易学易记,以新声韵而进入诗学大门变得更为容易,何乐而不为呢。。。
知古之不易而信传承之艰,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恶意贬损和排斥异己,个人的愿望是希望大家能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上,本着认真、务实、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探求古音古韵的重要意义。。。
因码字甚多,故另开主帖,权作留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