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3-8
威望81
金钱368
贡献245
高级会员

威望- 81 点
贡献- 245 次
金钱- 368 枚
|
认知平仄的三个层次
格律诗词作者绕不开平仄,被平仄绕蒙者比比皆是。日前,半山楼先生点评如观先生某帖时有云:“平水韵的平仄绝大部分都与今音相符,有些字不符也无伤大局。 ”仁者一句插言曾经引起半山楼先生不快:“请恕我直言,只知在平仄层面论声韵者,十有八九尚未入门呢。”对于半山楼先生的误会,连日来仁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事实上,仁者并未明言半山楼先生属于那十之八九,仁者相信,半山楼先生以首版之尊,必然在那十之一二之列,不仅已经入门,而且早已登堂入室了。
澄清此事后,仁者还想生发一下,简单谈谈任知平仄的三个层次。毛润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平仄,便没有律诗。你这样认为,他这样认为,我也这样认为。应该说,这是大家的一致意见。那么,究竟如何认知平仄才算到位呢?仁者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应有三个认知层次:一是只问平仄归属,不及其余,符合韵表上的规定即可;二是在准确识别平仄归属的基础上追求音乐美,即讲求音色、音高、音强和时值;三是在自觉追求音乐美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并随时运用必要的调声术,以求实质性的通篇声势稳顺。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知在平仄归属层面论声韵者,的确大多尚未入门,尤其是只会在韵表上论平仄的朋友。音色不仅是构成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关乎表情达意,却时常被一些朋友严重忽视,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普通话中入声的缺失也是一大遗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格律诗音乐美的艺术表现力,这是毋庸讳言的,好在可以通过吟诵有所弥补。但是,说一千道一万,确读才是实现吟诵乃至歌唱的先决条件。这一点才至关重要,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通常所谓四声搭配、避上尾、孤平拗救之类,其实均属调声术,很多朋友也都清楚,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作品调声之后仍然了无音乐美,主要是无法确读或古今异读使然,真正喜欢格律诗词的朋友不可不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