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24

《切韵》音系能够长期传承立于不废之地的原因之一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7-3-26 19: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切韵》音系能够长期传承立于不废之地的原因很多,诸如五音俱全,音调稳定不会在特殊语境中发生变调,是自己产生而非杂交引进形成等等之外,与普通话相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切韵》音系具有的多样性。
       普通话是统一的,任何一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只有一种读法,而平水韵,从《切韵》一开始,就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编辑而成的,同一个字全国古今上下东南西北各种读音都包容在内,无论书面音还是口头音都是如此,有人说闽南语音与吴音不同,湘音与赣音有别,本地话与客家话相异,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中古乃至远古各地方言发音就不同,而这种不同,从古至今,地域可能有变化,同一种方言古今也会有变化,但都是原有语音的地域转移或交融形成的。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远古、中古汉语音的正宗传承,她既可以从古至今继承,自然还会从今天向未来传递,汉人不灭,切韵或者说平水韵就不会消失。有人说当今的语音与古人的不同,那是瞎猜!就如某一个汉字,当代的湘方言与远古的湘方言可能读法不同了,但与远古伊洛方言或者赣方言或某一其他方言当会完全一致,所以,多样性不仅决定了古汉语音系整体能够正宗真实地传承,长期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只要你找到正确的联系点,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根本不需要拟音,因此,她是永远不会被废弃,对此,真正的汉族人种应该充满自己的语音自信。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6 20: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符合最大公约数原理。其他一切诋毁都是多余。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3-26 21:3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
也就是说,切韵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合吟者胃口,不满足吟者舌尖耳畔的口语韵,为什么吟者和金筑子能猫鼠共处,原来他们都是主张口语韵的,貌离神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

主题

168

帖子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3
贡献
200
金钱
240
发表于 2017-3-26 23: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3-26 23: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伪而辩,何理之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7 0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个字全国古今上下东南西北各种读音都包容在内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古人,今人也是可望不可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3-27 0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3-26 21:36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
也就是说,切韵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合吟者胃口,不满足吟者舌尖耳畔的口语韵, ...

吟者不是主张口语韵的吧?吟者是主张采用读书音语音系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7 00:03
【同一个字全国古今上下东南西北各种读音都包容在内】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古人,今人也是可望不可即的 ...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集中了那么多专家学者,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整理编辑而成,怎么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3-26 23:29
言伪而辩,何理之有?

你证明伪在哪里?只作评论是没有说服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3-27 13: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古声韵读的准与不准,是个伪命题。因为已经没有标准。
辩论天下只有自己的诗最好,是个令人恶心的命题。因为有害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7 16: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3-27 13:34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集中了那么多专家学者,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整理编辑而成,怎么不可能? ...

百度资料:

中国韵书。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但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後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後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7 16: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3-27 13:34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集中了那么多专家学者,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整理编辑而成,怎么不可能? ...

既然【同一个字全国古今上下东南西北各种读音都包容在内】
那么,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刊谬补缺】,怎么解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6: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7 16:06
百度资料:

中国韵书。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 ...

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

语音不是断案,怎能折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星,北方人读xing,南方人读xin,如,北方人读ru,南方人读yu,你折中读成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6: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7 16:09
既然【同一个字全国古今上下东南西北各种读音都包容在内】
那么,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刊谬 ...

后人的书解说、论证前人的书?用《新华字典》论证《康熙字典》或者《说文解字》某个字的读音或解释是否正确,可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7 16: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3-27 16:14
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

语音不是断案,怎能折 ...

折中,是瞎猜。
三羊猜测【折中】,针对的《切韵》。也就是说,切韵不是【一时一地】的。或者说,切韵是【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方言大拼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7 16: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3-27 16:20
后人的书解说、论证前人的书?用《新华字典》论证《康熙字典》或者《说文解字》某个字的读音或解释是否正 ...


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本身就是错误的!
纠错,都是后人给前人纠错,不见前人给后人纠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6: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7 16:30
折中,是瞎猜。
三羊猜测【折中】,针对的《切韵》。也就是说,切韵不是【一时一地】的。或者说,切韵是 ...

从序言来看,大体是这样,因此,我一直不赞同《切韵》是书面语音系统的说法,也不认为是一时一地语音,同一韵部当时就是各地读起来耳朵都不一定感觉得到非常和谐,也不见得相差很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7 17: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3-27 16:37
从序言来看,大体是这样,因此,我一直不赞同《切韵》是书面语音系统的说法,也不认为是一时一地语音,同 ...

应该是【多时多地】,不是【一时一地】。
比如,声调两读二意义不变的字,不可能是一个地方的方言或读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7 17: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3-27 17:3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7 17:25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不是古代读书音吧,古代普通话统一推广远没有现在便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9 02: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3-29 02:18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3-27 17:36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不是古代读书音吧,古代普通话统一推广远没有现在便捷。
...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不是古代的读书音还能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9 02: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3-27 16:37
从序言来看,大体是这样,因此,我一直不赞同《切韵》是书面语音系统的说法,也不认为是一时一地语音,同 ...

韵书的基本功能,认字形,辨字声,释字义,宗字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9 03: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3-29 03:17 编辑

官话与方言都是在流变的,但韵书音是不变的,各朝韵书反映了各朝的音读,官韵反映的是当朝制定的读书音,如不字,广韵两个音,1,弗,2,浮,约在清朝时才流变为补音,声与韵均大变,又如他,广韵读同拖,至正韵则归在了家麻韵,这就与今普语一样了。。。

除官韵外还有时人俗读,如集韵注音就反映了宋人的实际音读,故有学者称,词林正韵依的并不广韵而是集韵。。。

还有地方音的韵书,如《分韻撮要》就是記載清初粵語語音的韻書。。。

知古殊为不易,研究古音古韵不是哪么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3-30 06: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3-29 03:07
官话与方言都是在流变的,但韵书音是不变的,各朝韵书反映了各朝的音读,官韵反映的是当朝制定的读书音,如 ...

赞成流变说。

古今音,即声(字词发声)、韵(声母韵母介母)、调(发声的高低扬挫滑挑)等由古到今是渐进演变的。一是有承继、二是有变化;


首先是有各地域自己原始方言音。这些方言,以举国之大,何止千百种(即使少数民族语其音也有方言)。这些方言除封闭如桃花源外,由于人的外出、流动、迁徙、杂居等因素,语言相互影响汲取融合,其声、韵、调起了变化:以今“的”为例,还有不少发声为“di”,但“de”声占了主导地位(di打字也有“的”,是“目的”“标的”的“的”)。

然后,是“官话”。同一字辞各方言音差异太大。比如粵白,地方性强,其它地方人难听懂,所以前年广东一景点旅客漂流,在异常天气到来前,无法传递信息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自古就有“官话”需求。古“官话”,有的称“太学”音,但普及度低、基本没在全国流通过。自唐《礼部韵略》到清灭亡,官韵略只是用于笔试写“格律”诗。

切韵法,是中国语言史上沈四声后的一大贡献。切韵法,将字音分切为声母、韵母两部分,使押“韵”定义清晰,又可用于切分注音。查字典,用方言切分注音,拼出的仍是方言。切分注音,不能解决字音统一、与听得懂的问题。



语言学家赵元任是天才,会39种方言。这39类方言其实也不统一。以河南为例,豫南、豫北、豫西、豫东、怀串(沁阳济源)、固始等各有特色。再细分豫南、豫北、豫西、豫东音,各县间也有差别;以湖北为例,江南岸与江北有明显区别、汉水两岸语音也有明显区别;湖南境各地更是语音差异明显。各大方言区,依此类推。


无论哪朝哪代的诗作,都要给各不同方言读诵。在今天由普通话朗诵演唱,无一不可。今按“平水”一统格律,无论如何辩解,不能掩盖出真音则千差万别的语言实际。何况,主要是把四声分类、把韵搞的那么繁琐(既不涵盖各路方言、也不合普通话)。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30 08: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3-30 09:38 编辑

      语音流变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流变与传承并存,各地方言、普通话均或多或少地传承了古汉语的音素,不承认流变与不承认传承都是两种极端的态度。

      不否认方言内部的差异性,但也请注意方言的统一性,官话,广义而言含朝庭官话与地方官话,朝庭官话以朝庭制定的韵书音或约定的帝都音为准,地方官话则以地方话为准,如粤语,今之港澳之官话,以广州音为准,如客家话,梅州的地方官话,以梅县音为准。。。

       官话也是流变的,官话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流变为方言,如洛阳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

       读书音也是流变的,它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流变,最明显的例子是随着宋被元蒙所灭,蒙古统治者强迫汉人使用蒙古音韵而造成了所谓唐宋雅音的极大破坏,虽明朝立国初定就重整雅音,但也杂入了很多北音成分而流变为近古音,从洪武正韵来看,其与中原音韵相似,韵部归类比平水韵更趋简约,不同的是保留了入声韵。。。


      而韵书音是不变的,切韵定之初就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更捃取百家精要,古今字书,其集古今及五方十国之大全,故绝非一时一地之音,逮之唐韵因科考的功利性而成为诗人宗韵的依据,虽唐人语音实际与切韵尚能大致相同,但因其分韵过细,诗人宗韵亦嫌麻烦,故有许敬宗奏请同用之举,可以推想的是,唐人宗韵亦不免也需查找韵书,韵书逮至广韵,其反切注音留于纸介而不变其音,至于后世以方音而切,不否认切出来的仍然是方音,这一点是受到了王力先生的批评的,但以博学之大家而言,考古察今却完全可推求出广韵之音来,这一点不用怀疑。。。


       赵元任确为音韵界之天才,以其为骨干所构拟的现代汉语确实极大地节约了人际交流成本,但也需要留意两点的是,一是其构拟动机为全盘西化的思想思潮,二是所构拟出来的语音与古语音严重脱节而造成了古读书音的断层现象,这对传承古文化、犹其是韵文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

      以语音流变而否认今人用平水韵的观点是错误的,今之各大方言大多从中古语音传承、演化而来,均大量地保留着中古语音的成分,即便是普通话也保留了大量的中古语音,虽各方言区人士均不可能完全、无差错地读出中古语音,但以各地保留的读书音而言却也大致不差,高度吻合者能达其八九,各方言区之白读层虽难于交流,但以读书音交流则几无障碍,如客家、闽语、粤语、潮语、南京官话、西南官话等近代读书音之相似度均非常高,不同的是调值上略有差异。。。

       倡新知古,倡新倒不难,全国大部均强势推普,加上音视传媒的狂轰滥炸,普通话的普及率已经非常之高,强势推普遗憾的是造成了地方音大量地严重退化,这对古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因了平水韵诗者的努力,方音之传承的呼声日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兴未艾,这是值得高兴的。。。

      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都是不可取的态度,个人从不反对倡新,毕竟今人与古音韵渐行渐远,有一部分人根本不了解古音古韵,而以普通话为依据的新声韵又易学易记,以新声韵而进入诗学大门变得更为容易,何乐而不为呢。。。

      知古之不易而信传承之艰,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恶意贬损和排斥异己,个人的愿望是希望大家能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上,本着认真、务实、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探求古音古韵的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4: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