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8
注册时间2016-10-3
威望1072
金钱10280
贡献8761
金牌会员
 
威望- 1072 点
贡献- 8761 次
金钱- 10280 枚
|
发表于 2017-3-30 06: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流变说。
古今音,即声(字词发声)、韵(声母韵母介母)、调(发声的高低扬挫滑挑)等由古到今是渐进演变的。一是有承继、二是有变化;
首先是有各地域自己原始方言音。这些方言,以举国之大,何止千百种(即使少数民族语其音也有方言)。这些方言除封闭如桃花源外,由于人的外出、流动、迁徙、杂居等因素,语言相互影响汲取融合,其声、韵、调起了变化:以今“的”为例,还有不少发声为“di”,但“de”声占了主导地位(di打字也有“的”,是“目的”“标的”的“的”)。
然后,是“官话”。同一字辞各方言音差异太大。比如粵白,地方性强,其它地方人难听懂,所以前年广东一景点旅客漂流,在异常天气到来前,无法传递信息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自古就有“官话”需求。古“官话”,有的称“太学”音,但普及度低、基本没在全国流通过。自唐《礼部韵略》到清灭亡,官韵略只是用于笔试写“格律”诗。
切韵法,是中国语言史上沈四声后的一大贡献。切韵法,将字音分切为声母、韵母两部分,使押“韵”定义清晰,又可用于切分注音。查字典,用方言切分注音,拼出的仍是方言。切分注音,不能解决字音统一、与听得懂的问题。
语言学家赵元任是天才,会39种方言。这39类方言其实也不统一。以河南为例,豫南、豫北、豫西、豫东、怀串(沁阳济源)、固始等各有特色。再细分豫南、豫北、豫西、豫东音,各县间也有差别;以湖北为例,江南岸与江北有明显区别、汉水两岸语音也有明显区别;湖南境各地更是语音差异明显。各大方言区,依此类推。
无论哪朝哪代的诗作,都要给各不同方言读诵。在今天由普通话朗诵演唱,无一不可。今按“平水”一统格律,无论如何辩解,不能掩盖出真音则千差万别的语言实际。何况,主要是把四声分类、把韵搞的那么繁琐(既不涵盖各路方言、也不合普通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