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1|回复: 10

詩析

[复制链接]

8196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10889
贡献
12301
金钱
30465
发表于 2017-3-23 08: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詩析

    詩,拼音shī平声,简体八画,部首“讠”;繁体十三画,部首“言”;五行属水;主要字义:本义为詩歌詩词詩谣。在人名中引申为多才贤能,品德高尚,如詩如画,美好和善等含义;在风景描写中多表现舒畅美丽,柔弱婉转。《尚书·尧典》说:“詩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礼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这便是古人对詩最恰当的评议。
      字体分析,繁体“詩”的字面分析左边从“言”,是形符,表示用口说话,并且不是一人说,而是三个人(三口)在说,不是七嘴八舌乱说,其中最上边那个人是领头的,组织很多人来说,或者一起来朗诵;右边“寺”是声符,表示这个字的发音;再看这个“寺”字从土从寸,这就告诉我们,写诗吟诗一定要寸土必争,为詩的真理正名;寸土寸心,吟出的詩句要接地气,要为每一寸土地负责,要为每一句詩行负责。要使别人知道你写的什么,想的什么,寓意什么,说明什么。
   用“寺”与“言”搭配成字,表明古人造字是多么良苦用心。“寺”是什么?一个庄重严肃的地方,一个讲求“戒律”的地方,一个讲求“清规”的地方。证明古人造字时就强调“詩”是一个严肃的字,一个讲求“规律”的字。
   那么詩的戒律是什么呢?就是“声依咏,律和声”,即讲求韵律,严格地说就是讲格律音韵;就是“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求节奏与声调,要舒畅和谐,不能相互侵犯,没有规矩。前讲詩“五行属水”,那么写出来的詩或行云流水、或清澈如、或云心水性、或秋水兼葭、或于水冰清、或山明水秀、或吹皱一池春水、或一口吸尽西江水等。总之要朗朗上口、音韵铿锵、跌宕起伏、绮丽婉转。不要一会朦胧体、一会乌青体、一会句号体、一会梨花体、一会羊羔体、一会梯子体,一会一二个字一行,一会四五十个字一行——这些怪七遭八的东西是詩么?笑话!天一句地一句的行列,不知所云的行列,把一句话生拉活扯撕裂成几段的行列,中间弄些句号的行列,能“神人以和”么?“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几十个字的句子,能“弦歌之”?“声依咏,律和声”,没有节律没有音韵的句子,能“弦歌之”?所以,有人在2008年“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上说“新诗不是诗”。我不敢苟同,但还是认为现在有八九成的所谓“新诗”不能算是“詩”,只能算排列成行的散文或者口水话。
   简体“诗”的字面分析:左边从“讠”,这形符,简单到不用口说话,既然口都没了,当然就不要音韵节奏,不要抑扬顿挫了。“讠”倒有点像洋人传进来的梯子体,毁灭了华夏“詩”字的深刻的含义,把詩的一切美丽都消灭掉了。哀哉!
   文毕,詩曰:
   詩者心声音韵佳,行云流水句妍姱。弦歌和律神人赞,千古文園靓歳华。
                         ——向胤道 2017.3.22乱弹于凤凰山下之草园书屋(联系:[url=mailtoiang1947522@163.com]xiang1947522@163.com[/url]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3 09: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与“寺、志、之、止”的音义关系
万献初

       玫瑰多刺更多情:   万老师,您好。我现在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东亚文化。宾大东亚系里的梅维恒教授近日于一个网站上谈到“诗”这个字的来源问题,他认为“诗”字的“寺”纯粹是个音符。他引用了“诗言志”,认为“诗”字的构成可能与“志”有关。虽然未曾找到“诗”字由“言”与“志”构成的例子,但他从语源学的角度论了“志”与“寺”之间有联系。他还提出了“止”字作为例子,认为最初表示shi这个读音的字可能另有其字,可后来由于这个字常被用作别的意思,故后来又造了“诗”字来表这个读音。(抱歉,由于学识和英语水平有限,这段分析我理解得并不是太透彻。)
      后来他又进一步分析,想挖掘出“寺”在语义上与“诗”的关系。他认为从“寺”最初的构成——“手拿着笔”,可以看出“寺”字最初与祭祀的地方或官僚机构有关,他由此推想“诗”这个字最初的来源也许与在祭祀仪式上朗诵的颂歌有关。
     我个人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实在因为学识有限,所以想请教万老师对于“诗”这个字来源的看法。

      讨论:“诗”,繁体作“詩”,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说文·言部》“詩,志也,从言寺声。訨,古文詩省”。
      “诗”的语义训为“志”,是说“诗”是心志的抒发。《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本指人内心的情感、意志,《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杜预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 孔颖达疏:“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说文·心部》“志,意也。从心之声”;“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志、意互训,都从“心”为义符。由心生出的情感是“志”,用心体察语言而生出相应的情感是“意”。








点评

谢谢提供如此好的资料!远握!价格认真拜读修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3 16: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3 09: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3 09: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里的“好、恶、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志”,用带韵律节奏的语言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就是“诗”。所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诗言志”。    诗是志的表达,由心达于言,是情感由内到外的“表达”,也是生长、走往的过程,也就是“之”。所以,“詩”的古文形体为“訨”,实际是“从言从之(止)”。小篆“詩”从言寺声,“寺”本从“之”。
      “寺”,原本指近侍,后指阉人,读shì。《诗·大雅·瞻卬》:“匪教匪诲,时维妇寺。”毛传:“寺,近也。”孔颖达疏:“寺即侍也。”《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郑玄笺:“寺人,内小臣也。”《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五人。”郑玄注:“寺之言侍也。”贾公彦疏:“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说文·寸部》:“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官署名(廷)读sì,汉代才专称佛教庙宇。“寸”字构形是用一点指示人手(又)的“寸口”或“寸脉”所在,引申指长度、法度,作构字偏旁时多表示有力的手。“寺”从寸从之(兼声符),最初造字意图是有力的手(寸)伸出去(之)。早期的“寺”或“寺人”是王公的侍卫,当然是最有力者。侍奉义的“寺”后加人旁为“侍”,恭敬承奉之意,“寺—侍”是古今字。从“寺”字多含有力量(有力的手伸出)义,如“持”训“握也”,是有力地握住;“待”训“竢也”,是着力坚守;“特”训“牛父也”,是特别有力的公牛;“等”训“齐简也”,是用力等齐写完字的竹简。“寺人”后来渐渐变指近臣、阉人(阉人充当近侍),再转指近臣所在的官署(廷),汉代白马驮经放入洛阳白马寺之后,“寺”就逐渐专指佛教庙宇了。
      从读音上看,“诗”《广韵》书之切,书母之韵平声,今读 shī;“寺”《集韵》时吏切,禅母志韵去声,今读 shì、又《广韵》止而切,章母之韵平声,今读sì;“志”《广韵》职吏切,书母志韵去声,今读zhì;“之”《广韵》止而切,章母之韵平声,今读zhī;“止”,《广韵》诸市切,章母止韵上声,今读zhǐ。“诗、寺、志、之、止”上古都是之部字,中古“之、止、志”是“之韵”的平上去之分,“章、书、禅”同属章组声母(照三),几字读音的细小区别,仅是改变声母、声调以区别派生的词义而已。
     从词义上看,“诗、寺、志、之、止”都含有“向外(上)生长(出)”的核心义素。“止”是脚板向上,可以表示移动;“之”是脚板(草芽)向上(外)伸出(生长);“志”是心中生出情感;“寺”是有力的手向外伸出的侍卫;“诗”是心中的情感(志)用语言向外发出的文体。
     因此,“诗、寺、志、之、止”是一组派生分化形成的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按甲金文的字形看,“之”由“止”来,“志、寺”从“之”得声义,“诗”从“之、寺”得声义。如果按《说文》小篆的字形说解,“之”为“从草过屮”,那么“志”就是心内生青草,“诗”就是长出心外的青草。所以我在讲座中说过:“诗是心头一棵青青的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3 09: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供参考

另,现代自由诗是从译诗演变而来,其自身有别于古典的另一套理论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3 10: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3-23 10:21 编辑

“声依咏,律和声”,不是指诗的戒律而是指诗的基本功能,即和其乐、从口之歌咏,一如今日之歌词,即所谓诗三百皆可弦歌以为乐之意,个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3 10: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3-23 10:57 编辑

诗之变,诗【指诗经】亡而骚兴,骚亡而乐兴,乐亡而词兴,词亡而曲兴,此亡,非消失也,不再歌矣。
今日之诗,有可歌者,有不可歌者,事实上唐诗也有不可歌者,如以文为诗者,故个见认为诗至今日,书面文学形式多于可歌者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3 10: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詩之五行属水不知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据康熙字典在线显示为詩汉字五行属金

点评

这个倒是比较关键,到底属什么的,反正不管属什么的,总是能有一套严丝合缝的理论出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3 1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3 13: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3-23 10:34
又,詩之五行属水不知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据康熙字典在线显示为詩汉字五行属金 ...

这个倒是比较关键,到底属什么的,反正不管属什么的,总是能有一套严丝合缝的理论出来。

点评

古人应该是有一套文字与五音、五行相对应的理论的,但因历史因素,这套理论已难找到完整的论述了,目前康煕字典在线有所显示文字的五行属性,但怎么理导出来的恐难于说清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4 01:05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96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10889
贡献
12301
金钱
30465
 楼主| 发表于 2017-3-23 16: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如此好的资料!远握!价格认真拜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24 01: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3-23 13:13
这个倒是比较关键,到底属什么的,反正不管属什么的,总是能有一套严丝合缝的理论出来。 ...

古人应该是有一套文字与五音、五行相对应的理论的,但因历史因素,这套理论已难找到完整的论述了,目前康煕字典在线有所显示文字的五行属性,但怎么理导出来的恐难于说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