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2
注册时间2014-5-30
威望626
金钱4563
贡献3698
金牌会员
 
威望- 626 点
贡献- 3698 次
金钱- 4563 枚
|
浓郁苍凉的乡愁
——浅析陈永峰的《七绝·羁旅寒韵》三首
陈永峰,1988年出生于甘肃泾川,XX岁那年挥手告别家乡,开始了多年在外的漂泊生涯。眷恋故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它在李白的“月光”下,余光中的“邮票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声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喜欢写诗的陈永峰,象所有的漂泊的文人墨客一样,乡愁成了他吟咏的的主题之一。陈永峰家乡泾川有座山叫回山,他把自己的号定名为“回山居士”,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生命的诞生地有着怎样的一种眷恋。我读过陈永峰的部分诗作,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乡愁诗,是诗中那种弥漫在灵魂深处的对家乡的眷恋。于是,我很随意地从他的组诗《七绝·羁旅寒韵》选了三首作个浅析,以感受一下陈永峰的凄美诗意和萦怀乡愁。
一、《七绝·梦泾州》
梦里故乡花正好,天街酥雨润泾州。
铃声几许惺忪眼,雁字含窗瘦月愁。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作者对泾州的思,因而也就出现了对泾州的梦。诗的首句直接描绘了泾州景色的秀丽和温馨,乡野鲜花盛开,“正好”二字既点明了百花齐放、敏花似锦的时令,也写出了花枝招展、明媚妖娆的鲜艳。诗的第二句进而又给秀美的故乡披上了一层蝉翼般的轻纱,增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唐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天街雨酥”由“天街小雨润如酥”化典而来。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构句的组合技巧。在渲染泾州的意境之后,转句以“铃声几许”将自己从梦中唤醒,用“惺忪眼”恰如其分地描给了醒后的形态,并给结句打开了窗口。“雁字含窗瘦月愁”可以说是全诗的点晴之笔。“雁字”是指雁群成列而飞,时常排成“一”或“人”字。在这里群雁排出的“一”、“人”暗示着作者孤独一人漂流在外。而“瘦月”月初后或近月末时的娥眉月,其意就是乡亲家人不能团圆。在深深的夜晚,从“乡梦中醒来,自然就有一种叹息,而又面对雁群写出的“一”、“人”一轮残得不能再残的月亮,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哀愁呢?想来读者是可以品赏得出的。
二、《七绝·登嘉峪关》
丝绸古道驼铃远,塞外荒原雁序闲。
日落长河君不见,凛风又度嘉峪关。
西域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往西,雄伟壮丽的长城、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条苍茫古道至今仍流光溢彩。作者起句以“丝绸古道驼铃远”,链接了过去那段悠远的历史,以驼铃远暗示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塞外荒原雁序闲”一句,先展示平水漠漠,荒无人烟的苍凉背景,又把视野延伸向。在古代的诗词中,雁大多是一种羁旅的伤感、孤独、离别的凄凉、忧伤。其中的“闲”写出了雁倦于写“一”、“人”字。在这里其实是暗指作者的一种疲倦和孤独。这一点,从作者取笔名为“陇上雁”便可得到证实。“日落长河君不见,凛风又度嘉峪关”。站在嘉谷关上眺望,祁连绵亘千里,黑山怪石林立,原野平沙漠漠,大河脉惊奔流,夕阳渐渐黯淡沉向河中。此情此影景,作者自然更为强烈地会思念家乡和亲人。“君不见”,本让人遗憾、惆怅、伤感。而此时,呼啸的寒风却又不合时宜地吹了过来,给作者增添了一种凄楚和冷意,让不尽的乡愁随着寒风在嘉谷关劲啸、弥漫。如果说作者在《梦泾州》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乡愁的一种深度,那么在《登嘉峪关》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种广度,是事种辽阔苍凉的乡愁。
三、《七绝·旅途见桃》
枝稠野圃灿飘霞,燕子穿亭倩影斜。
疑是当年携手处,西风逆袭瘦桃花。
此诗是作者宾旅异乡,在路途所见感怀。起承两句“枝稠野圃灿飘霞,燕子穿亭倩影斜”,写出了所见旅途所见的景色:野外园圃,桃树成林,枝叶茂密,微风吹拂,那满园粉红色的花瓣,就象一片片飘逸着的云霞,一只只燕子,舒展双翼,从傍着园圃的亭中飞过,那侧着的影子是那样美丽动人。在此,作者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迷人画面。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们见到一片优美的景色,都会心情愉悦,神清气爽。而此情此景,却引出了作者的一种相思,勾起了对家乡恋人的怀念。“疑是当年携手处”,眼下的野外桃圃被当作了当年作者与情人相约的地方,并由此牵出了“西风逆袭瘦桃花”的辛酸回忆。诗中“枝稠野圃灿飘霞”与“西风逆袭瘦桃花”,两相对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而这种景色上的反差,实际上也是灿若云霞的桃花与作者落寞凄凉的心境的反差。而作者之所以出现这种心境,其最终的原因,也就是那离乡北景的那种挥之不去、日夜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作者在中华诗词论坛的《九州诗词》发过不少作品,羁旅离愁的作品可以说是占了一大部分。而这类诗基本有着以下三个特色。
一是取材多样别出。陈永峰的乡愁诗,所涉猎的题材多样,小如一片红叶、一阁下桂香,大如一穹秋空、一野荒漠都能走进他的诗,成为他乡愁情结的鲜活元素。诗词创作,有继承,也得有创造。所谓创造就是要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方式来试炬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并能以一种新鲜的美感强烈的震憾读者的灵魂。陈永峰的乡愁诗正呈现着一种这样的品质,他总在追求着一种出新,避免追随模仿、步人后尘。如上面评析过的《七绝·登嘉峪关》。嘉峪关作为一种名胜古迹,沉淀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沧桑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文人骚客到此一游无不深沉感叹和激越高歌,从内容上讲,更多的是塞下传笳,楼头倚剑的悲怆追忆,和冈峦重叠,关势峥嵘的险峻描述。而作者却并末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花样新翻,借登嘉峪关吟咏出了一种悠远辽阔浩如烟海的苍凉乡愁。
二是感情抒发真实。时光流逝,对于陈永峰来说,流走的是青春年华、是沧桑往事,但灵魂深处的那种长期在外漂泊而繁衍的乡愁诗反而更加浓烈。因而,他的乡愁诗来自灵魂深处,蕴含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情,真挚、纯净,如泉于石上,淙淙流尚,毫无矫饰之情和雕琢之感。这一点与那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无病呻呤,大相径庭。他的大部分乡愁诗都情意绵长,意味凄美,扣人心怀,引人共鸣。《七绝·旅途见桃》中的“西风逆袭瘦桃花”,看上去这是对当年与恋人相见时的情景描写,充满哀伤情调色彩。人们常说,“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事实上,反过来我们看着诗中西风萧瑟,枝叶枯瘦,桃花如泣的情景,自然可以从浓郁的凄凉的意境渲染中感受到作者那浓郁的寂寞和深切的哀愁。
三是意境结构优美。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所谓意境,指是的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意境优美是一首成功的关键。陈永峰诗在选取物象、转化意象、结构意境多有可取之处,可以说是其乡愁诗的一大亮点。如《七绝·梦泾州》中,梦里的“雨”,以一个“酥”字加以修饰,使“雨”变和温柔馨香,现实的“月”以一个“瘦”字垫底,让“月”显得残缺迷茫。而在结构意境时,大多数运用了对比,写境时运用的物象明丽出彩,抒情时运用的物象凄婉生凉。象此诗的“天街”、“酥雨”与“雁字”、“瘦月”,还有《七绝·旅途见桃》中的“枝稠”、“灿飘霞”与“西风”、“瘦桃花”,都无不体现了这种特征。这些反差强烈的意象,经过精心组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沉入意境,会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乡愁的强烈、深沉。
品读陈永峰的乡愁诗,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的诗抒写的只是纯纯的个人乡愁,没有把个人的情感融入时代、融入社会。但陈永峰毕竟年轻,毕竟“渺小”,如果要求作者的乡愁诗也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一样具有一种“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那无疑是苛刻的。
2014年2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