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12-9
威望326
金钱1862
贡献1306
金牌会员
 
威望- 326 点
贡献- 1306 次
金钱- 1862 枚
|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3-11 19:15 编辑
代被沉帖吟一个:
沉海记 水自悠悠魄自寒,须臾沉到鬼门关。 芸芸看客凭谁问,一任吾侪被草菅。
附被沉原帖:
【汇集屏间交流原帖而成】
尝试解剖一首平水韵七绝
方才注意到瑞丰堂先生的一帖”当作品可以从几方向解读的时候”,内有一例:
二十年来诗几千,平常难许入流传。 终究文字因人判,空说真情不值钱。 瑞丰堂先生认为: 这首诗可以几种解读。第一句一般没有什么歧义,只是难以判断是自述还是说别人。从第二句开始,当把平常解读为普通,和平时。表达的意义会完全不同。那么第三句,这个因人,可以解释为因为作者,也可以解释为由读者,意义也是不同。最后一句的说,如果是理解成诗句中的体现还是平时的说,。意义又是不同。
北山钓者沙发临帖:
这诗是说理诗,而且比较直白,如果让读者产生多种理解,应该是表达不清。有些诗用比兴方式喻理,产生多种解释是可以的。 | 仁者先生板凳临帖:
廿载凑成诗九千,倾囊付梓冀流传。 几回白送无人要,枉费恁多沽酒钱。 | 未知列位方家怎么看?
我不知道瑞丰堂先生所谓解读究竟指的什么?若是仅指字面意思,则诚如北山钓者所言,“这诗是说理诗,而且比较直白,如果让读者产生多种理解,应该是表达不清。”然则又有什么好解读的呢?说理的东西本来就难入诗,若是连意思表达都不清,还能叫诗吗?
客观地说,这首例诗还是约略可见情怀的,总比那些纯粹舞文弄墨、吟风弄月的东西强些,这是值得肯定的。惜乎此情太过普通,通篇未见新处抑或独到之处,很难打动人,恐怕连作者自己都难真正打动,可见不值一咏。
再说诗味。这首几无诗味可言,通篇平铺直叙,纯属简单说事论理一类,诗味方面可谓乏善可陈。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有情未必有诗。”须知,“诗乃心声”、“无情则无诗”之类说法不过基本诗理,“无味不成诗”才是高级诗理。在这方面,瑞丰堂先生所举诗例显然不及格。 |
文字表达方面也实在不敢恭维。起句严重欠凝练,这一点稍具文字功夫的朋友都能看得出来;承句则属典型的匠人笔法,平常二字有失恰切,难许入流传云云故弄玄虚,整句貌似古朴典雅,实则是作者文字功力不逮的必然表现;转结两句更是温吞如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非但如此,还隐约暴露了作者认知方面的肤浅。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一首说理诗。说个什么理呢?说的是:终究文字因人判,空说真情不值钱。大家知道,按中国古典诗的传统,纯粹说理的东西是不作诗看的,得设法说出趣味来才行,一如宋代的一些理趣诗。反观这首例诗,就是那么直白地说了那么一个浅显的道理,而且还没说清楚。转结固然丝毫未能入味,结句的道理倒是大致不错的,可若结合转句来看,无味不成诗的道理终究没有说清,反有过分强调文字功夫之嫌。
再来看看这首例诗的用韵。很显然,作者是按七绝写的,用韵不是中古平水韵就是现今某地方言。若属现今某地方言,当以明确标出为宜,无论吴语韵、粤语韵,还是湘语韵、闽语韵,抑或传说中的《东南韵》,均可大大方方地标明,笔者对此是绝对认可的,相信大家也能有这份胸怀。若属中古平水韵,作者自己和我们大家能否读得出、听得懂姑且不论,单说十、究、说、值几个入声字和去声字。
十这个入声字处于起句第一节奏点上,在现代读书人读来,律句悠扬顿挫的节奏一开始就给打乱了;究字处平仄严重失当,因为若按平水韵,究属去声二十六宥,此处当平而仄,却既无奇句又无避无可避的专有名词之类,如此用法恐怕连平水韵诗者都是不能认可的;更有甚者,结句居然在两个节奏点上都用了古今异读字,一个古入声,一个古去声,以致整句几乎构成了七连平。如此看来,通篇本来应有的音乐美也便荡然无存了。
回头再来通观这首例诗:”二十年来诗几千,平常难许入流传。终究文字因人判,空说真情不值钱。“并与仁者先生的临屏步韵对照一下:“廿载凑成诗九千,倾囊付梓冀流传。几回白送无人要,枉费恁多沽酒钱。”尽管后者亦属简单说事论理一类,但容量显然更大,表意也更明晰,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情怀可谓跃然纸上,转结两句或多或少也算留下一些余味,若遇同病相怜的读者,引起强烈共鸣也未可知呢。
补充说明一下,在解剖这首例诗之前,我曾在香港诗词论坛和中华诗词论坛通过搜索栏搜索过,结果什么也没查到,例诗出于其他诗词园地也未可知。此处想要说明的是,如果查到是某位具体诗友的作品,我是不会拿到诗词理论版块尝试点评,更不会拉杂这么多的。作者或许是个初学者,或许纯属随意之作,其实都无可厚非。还想借此机会呼吁的是,各大诗词论坛和负责任的诗词类板块,均应该积极倡导开诚布公、持之有据、由衷褒扬、善意指拙式的深度点评,而不应满足于“欣赏”、“大赏”、“激赏”之类。惟其如此,方可望通过屏间切磋交流,促进大家共同提高。以上点评只是一时兴起,未及细酌,难免有误,热诚欢迎列位方家批评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