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蘇醒 于 2014-10-22 10:50 编辑
一首好律或绝,应该是意境、声情、格律、用词、造句等等方面尽量做到至善至美。古人作诗并非无病,但古人为不使词害意,往往病则病矣,并不太加以理会。倒是随着宋代、历经元明清,甚至近代,越研究则越过多要求,反而把创作圈缚死了,这既不利于传承,更不利于发展,以此为好古典诗创作者引为戒并共勉!
下列这些病症和诊断是对格律诗而言,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对古风不完全适用。
一、题目类
1、制题不工
病害:标题过于详尽、漏义、赘语。
2、远离题意
病害:即跑题,现代人作诗经常犯此病。 3、副标题或释义过多 病害: (1).现代人作古典诗词加了很多前序,啰嗦且淹没主要内容,并不可取; (2)诗中释义过多,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学习知识的机会,难免有“掉书袋”、“拽文”之嫌,并不可取,难于理解的地方稍加注释即可。
二、立意类
诗以意为主。“意”就是中心思想。他是全诗的中心和主帅,在任何一首中都具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作诗自然要求作者的立意要高、立意新、立意深、立意简明集中。
1、落入窠臼
病害:有重复的感觉,看多了感厌烦
病因:由于诗人的生活、习惯是相同的,产生的联想往往也是相同的,于是造成千篇一律。
病例:最近几篇写中秋的都大同小异。
2、翻新入魔
病因:作者想标新立异,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等因素影响,反而弄巧成拙。一般自命不凡的人、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易犯此病。
病例:1.杜牧《题乌江亭》;2.王安石《钟山即事》一鸟不鸣山更幽。
3、立意浅俗
肤浅:浅近。俗:鄙俗。
病害:使诗索然无味,有哗众取宠的感觉。
病因:作者只工于小景的描写,对立意的问题未与考虑。写一些搞笑的事情,没深刻的内涵。
病例:《上茅房》。
三、境界类
1、情景不谐
病害:描写的自然景色与作者当时的感情不融洽。
2、写景泛泛
病害:所描写的景色不能反映出景物本身的特征,作者的感情失去个性。
3、情意直露
病害:使读者想象的空间太少。
4、虚情假意
病害:非作者自身体会得到的,而是靠作者想象杜撰的,今人多犯此病。
5、、景外设景
病害:画蛇添足。
6、有理乏趣
病害:没有诗的美感、味同嚼蜡。
7、粘滞物相
病害:只咏物,无寄托,乏味。
四、字词类
诗是语言的艺术。所谓累字成句、积句成篇,所以字是诗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诗往往以一字论优劣,因此有“炼字”一说,更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请不要忽视字词的重要性。
1、重字
限律诗与绝句。 病害:意思复出,显得诗人驾御文字能力不强。 病因:作者的文字功底单薄,草率成诗。
病例:1.王维的七律《出塞》两“马”。2.孟浩然多犯此病:
《留别王维》两“寂”。
《岁暮归南山》两“不”。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两“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两“两”。
2、怪词
随意杜撰词汇。 病害:使读者迷惑,不知所云,影响共鸣。 病因:作者要用最精练的语言写成诗,容易出现此病。 病例:剧眼、草园。
3、乱词
颠倒词汇。 病害: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病因:1.作者玩弄文字、看似倒装;2.为了平仄、押韵而犯此病。 病例: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应为: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割词
割舍词汇。 病害: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病因:由于字数、平仄的限制。 病例:徒子——登徒子。
5、僻词
病害: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有损诗的美感。 病因:1.受汉赋的影响;2.显示作者博学。 病例:陆游《舍北行饭》自掩柴门上扊扅(yan yi:门闩的意思)
6、浮词
卖弄叠词。 病害:只在形式上哗众取宠而在表达主题方面却毫不相关。 病因:作者恃才弄巧,故做文字游戏。 病例: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五、句法类
诗歌创作,在炼字的基础上要求得佳句。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之所以费尽心机寻觅佳句,是因为佳句是形成佳篇的重要因素。诗篇因佳句而生辉,缘佳句而全诗振响。诗中无佳句如树上无花,池中无鱼。
1、句法雷同
病害:节奏相同的句式显得单调刻板。 病因:未引起作者的重视。 病例:杜甫《秋兴八首》之五。
2、复意
语意重复。 病害:浪费笔墨、废话连篇 病因:1.思路狭隘,强捏成句;2.作者漫不经心,随手之作。 病例:1.一个孤僧独自行;2.关门闭户掩柴扉;3.杜甫《哀江头》同辇随君侍君侧;4.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5.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6.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月照一孤舟;7.郎士元《送钱起》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3、聚字
同属一类的字于四句当中。可放宽。 病害:作者的思路狭隘。 病例:李商隐《马嵬》。
4、就句
病害:啰嗦、废话、与主题无关紧要。 病因:作者随手为之,不细考虑。 病例: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句前两个字均可删去,而境界无损。
5、凑篇
病害:只有佳句,忽视全篇的立意与境界。
病因:作者先得一妙句,然后凑成全篇
病例:贾岛多犯此病。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2.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6、飞语
出语突兀。 病害:造成全篇不连贯,使读者不知如何得出。
病因:对仗中会有此病,语句凭空而出,无所依据。
病例:孟浩然《望洞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波撼岳阳城。
六、章法类
虽有佳句,但排列不当,也难成佳作,因此作诗还要讲究章法。
1、杂凑成章
病害:句与句无关联,成游离状。
病因:诗人没有明确的宗旨与纲领、没有目的与立意。
2、虎头蛇尾
病害:全诗不匀称。
病因:1.刚入手时,可自由发挥,虎头容易,但结尾照应良多,故易成蛇尾;2.写到最后,作者才思枯竭,写不出什么
病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血脉不贯
病害:使读者迷茫。
病因:作者对字句过于讲究而不管章法。
病例:李贺、贾岛经常犯此病《泥阳馆》。
4、时空错乱
病因:作者过于随意。
病例:今人更易犯此病,先是春天,突然变到秋天。
5、自相矛盾
病因:作者拼凑诗句,不作全盘考虑。
病例:骆宾王《玩初月》忌满光恒缺,乘昏影欲乱。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七、倚声类 诗的格律主要是四声平仄的配合,其目的在于协调诗句中字词声调的高低、轻重,使之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旋律,从而产生和谐动听的音乐美。但绝对的整齐与绝对的散乱都不能产生美感,只有整散结合、平仄相间才有美的魅力。
1、失粘 上一联对句的第二字与本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要相同,否则叫失粘。 病害:造成平仄紊乱,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病例: (1)王维《出塞》第2、3句; (2)韦应物《滁州西涧》第2、3句。
2、失对 同一联出句的第二字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应不同,否则叫失对。 病害:造成平仄紊乱,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病例: (1)王维《山中》、《终南别业》; (2)杜甫《忆弟》。
3、失调 平仄紊乱。 病害: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病因:多为今人所犯之病。
4、孤平 诗之大忌! 病例:现存唐诗中只两首犯此病: (1)李颀《野老曝背》; (2)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今人犯此病者较多,如“梦还在小楼”,整句中除了韵脚“楼”字不算,就一个“还”字是平声,此乃孤平也。
5、平尾 三平调,指句尾三字都为平声。 病害:破坏音律美,读来别扭。 病因:不懂规则。 病例: (1)王维《终南别业》“笑谈无还期”; (2)庐鱼(今人)《秋夜三唱》“晨声耕人鸡”。居然五平调。
6、仄尾 三仄调,指句尾三字都为仄声。 病害:破坏音律美,读来别扭。 病因:不懂规则。
八、押韵类 押韵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字放置在一首诗中固定的位置,使诗产生一种声音的回旋美。其目的是利用韵增加诗歌的和谐与美感,便于诵读和记忆。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是诗的最重要的组成因素,不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押韵,没有韵就不是诗。古今的发音是不同的,我们作诗应按普通话的语音来押韵。
1、无韵 病害:使诗丧失声音的回旋美也不为诗了。 病因:1.不了解韵的重要性。2.受现代诗影响,讲究自由。 病例:古人作诗无此病,由于古今发音不同而出现此病的有: ①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重韵 此病自唐开始,古风、排律可不拘。 病害:可能造成语意重出没有利用好字并显作者的语言词汇匮乏。 病因:1.作者本身驾御词汇能力不高;2.创作草率,不用心。 病例:张耒《京师废宅》用两“生”。今人作诗多此病。
3、出韵 夹杂他韵。 病害:只要出韵,其余不论,都为劣等,诗之大忌。 病因:1.忘了韵部;2.现代人不知道这也是病。 病例:1.李商隐《茂陵》中“郊””为肴韵,“娇”、““萧”为萧韵。
4、跨韵 平仄互押。 病害:读来别扭 病因:不晓平仄或不知这是病。 病例:古人没有,今人多犯此病。
5、凑韵 病害:为了押韵把意思破坏了。 病因:在韵与意发生矛盾时,和韵之作易出此病。 病例:苏轼《次韵代留别》:“绛蜡烧残玉斝飞,离歌唱彻万行啼。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姓西。”西施不姓西,这里的“西”就是凑上去的。
6、赘韵 句句押韵,不该押韵处押韵) 病害:也会破坏诗的音乐美 病因:1.初学者易犯此病。2.好押韵者。
九、对仗类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为了使句法产生转换而不致雷同,避免单调与呆板,增加诗的韵味,一般律诗中间两联都用对仗,而首尾两联不用对仗,这也符合“中和”的思想。虽然象李白通篇不用对仗的《夜泊牛渚怀古》以及杜甫全篇对仗的《登高》都是佳作,但总是遗憾。(通篇不用对仗是不可取的,它使得全诗形式上散乱无章,没有整齐的美;全篇对仗也是不可取的,它使得全诗形式上严肃呆板,没有活泼的美。)
1、对仗
相对于格律诗,绝句没有严格对仗要求,可对可不对。律诗则不尽其然,一般来说,首颔颈尾所要求也不尽相同,首尾两联没有明确的要求,但颔、颈两联必须对仗。如首联已经对仗了,则颔联可不对仗,这就叫偷春体,否则必须对仗。颔联相对颈联,要求稍宽些,可用宽对。颈联要求则相对严格,最好工对。
2、颔颈联句式禁忌
在颔颈联中,其句式是不可相同,如颔联是2/2/1句式,那么颈联最好要是2/1/2句式,尽量避免相同。律诗两联的诗眼在同一位置,叫做“摞眼”,是一大忌。
3、合掌重字
合掌则是指对仗的对句与出句意思相近,明清以来,重字和合掌成为格律诗的严重忌讳,今人作诗,也是必须要尽量避免这些毛病的。
(1)同字 只限律诗。联绵词除外。 病害:造成语意重复、平仄相同导致失对。 病例:杜甫《得舍弟消息》汝女犹在壁,汝妻已辞房。 (2)合掌 语意重复、浪费笔墨
病因:同义词对仗容易形成合掌 病例:耿讳《赠家翁》“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闭”。 “朝”与“昼”合掌。
4、半对、畸对
(1)半对 属对偏枯,小病。 病害:没有完全对仗,多为半句对。 病因:1.为了不损害意境而犯此病(尚可原宥);2.作者的功力不够(做了个绝对儿)。 病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畸对 A语意不匀。B句式不匀。均小病。 病因:1.功力不匀;2.先得一佳句,再对另一句。 病例:1.宋之问《江南曲》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2.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十、修辞类
1、比喻不当
病害:不形象、不和谐、使读者感觉别扭。
病例:暮雪霏霏若撒盐。
2、夸张失度
病害:离开客观依据便会闹笑话。
病例:海南雪花大如席。
3、粉饰过头
病因:过分地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烘托气氛而横生枝节与重复堆砌
4、用典冷僻、繁多 病害:让人无法顺利,读完此诗,导致没读完就不看了。
病因:作者展示自己博学。
病例:童心《谢唐慕》。
李商隐、黄庭坚、辛弃疾、吴文英多犯此病。
十一、其他类
1、主观臆断
病害:犯常识错误,出大笑话。
病因:作者不熟悉生活、不明事理、观察不仔细
病例:杜甫《寄杨五桂州谭》说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
2、与史不符
病害:违背历史,篡改历史。
病因:作者不了解历史。
病例:1.杜牧《过华清宫绝句》;2.章碣《焚书坑》。
3、体非其宜
律诗工整凝重,贵气健。
绝句语近情远,贵韵长。
五古庄重质朴,表达严肃主题。
七古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与事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