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0|回复: 8

沈约四声论对律诗形成的贡献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3-1 2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约四声论对律诗形成的贡献
    有人提出谁是近体诗鼻祖的话题,我认为这讨论很好,可以起到正本溯源的作用。
唐代出现近体诗,无疑是诗歌的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自近体诗出现至今一千多年来长盛不衰,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受到历代人们的广泛喜爱,现在网络上诗词创作的繁荣就是证明。
     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中国人吃水不忘掘井人。律诗的产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经历了从沈约创建声律到沈宋定型律诗二百多年的漫长历程。现在回头看看沈约当时的四声八病理论,是很了不起的。虽然唐代以后基本摈弃了这一理论,但这一理论和大量的永明体诗作,却奠定了近体诗的基础。

单看看沈约蜂腰说的贡献吧!
1, 诗句上二下三句法结构的确定,是律句的基础: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
2,平仄两两交替声律的确定:五言中第二字与第四字不能同声。
刘氏曰: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
3,句内平仄均衡论。
  刘滔又云:“征整政只、遮者柘只”(平上去入)是也。
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平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2个平声),凉风夺炎热(3个平声)。”此其常也。
五言2平句:                                     五言3平句:
                          24交替律句
仄仄平平仄 (标准律句)             平平仄仄平(标准律句)
仄仄仄平平(标准律句)              平平平仄仄 (标准律句)

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仄仄平平平(三平尾)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孤平)                     平仄平平仄
                            24不交替句
平仄平仄仄(大拗句)                 仄平仄平平(古风句)
平仄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古风句)                 平仄平仄平
仄仄平仄平(古风句)                 平平仄平仄(特拗句)

(平声)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
单平句:仄平仄仄仄
四平句:平平平仄平

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全平:平平平平平
全仄:仄仄仄仄仄

-------可见对于五言诗各种句型都讨论到了,因此产生了律句,为唐近体诗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关于近体诗鼻祖的讨论,可以说沈约就是唐近体诗的鼻祖。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2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四声论对律诗格律的贡献:
1,平头病的提出,确定了句子之间“对”的原则。楼上分析了蜂腰病的提出确定了句内平仄交换原则,平头则规定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这就确定了一联内平仄相对的联律。
2,上尾,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同平连韵非病),确定了一联中下句用韵的原则。并为后来律诗的首句入韵提供了理论根据。后来的七律就是以首句入韵为常态。

但沈约们忽视了全诗各联之间的平仄布局关系,因而所有永明体诗人在粘对问题上均是顺其自然的,没有一定规律。这个问题直到沈宋时才得到解决。

现在来看一首沈约的诗:
《临高台》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从律诗格律角度看每句都是律句,而且每联都平仄相对。只有第一第二两联平仄失粘。另外就是没有对仗。这些问题只有到沈宋时才解决。
但永明体中仍可找出完全合近体格律的十多首诗来。虽然具有偶然性,但若没有沈约四声八病理论,这种偶然性是不会发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0

主题

6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839
贡献
72866
金钱
9088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3-1 21: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7-3-1 21:36 编辑

沈约,擅长诗文,史学家、文学家 、政治家、南朝名相,历仕宋、齐、梁三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2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3-1 22:00 编辑

沈约、谢朓、王融、江总、徐陵、阴铿等永明诗人创作了大量永明体诗,其与唐律最大区别就是不讲粘对。这可以从其中少量的平韵四联八句诗中看出。在不讲粘对的诗中,四联之间的接续方式可以有8种,其中有一种即八分之一的可能性是全粘,即符合唐律的,这已经得到了证实,而且直到初唐仍然是这种情况,包括唐太宗的诗: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
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帝京篇  第5首)
-----四联皆不沾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
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帝京篇  第9首)
----只有三四两联间失粘了。


望终南山   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前三联间不沾。


这种情况直到沈宋方得以改观。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1 22: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沈约定声律到唐沈宋定声律和格式,有其必然性

1,南北朝就偶尔呈现出一些暗合近体的诗来
2,沈约至沈宋之间,半四声四元半四声二元的所谓古风律形成
3,半四声四元半四声二元的所谓古风律过渡到初唐平仄二元的五言近体形成
4,从初唐五言到沈宋之五七言近体均形成
5,沈宋之后,老杜集近体大成
6,因韩退之等推崇,老杜之体格大兴于中晚唐,晚唐之皮日休称之为今体
7,宋严沧浪始称近体

仅供参考

点评

说的大体不差。 南北朝时期合律的近体诗不仅是暗合,而是完全合律,只是它们的出现是带有偶然性,属于可能出现的符合几率的情况。比如五言八句,押平韵,都是存在偶然性的。只有到沈宋时才约句准篇,定型了律诗格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 05: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3-1 22: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唐玄宗开元、天宝时始规定韵脚的科考之试帖诗对于沈宋审声约律之推动力不容小视,也是推动近体形成的强力因素

点评

自沈约时到沈宋时期,朝廷和皇帝对推动诗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若没有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不仅不会有近体诗,连永明体也不会有。实际唐近体诗就是从宫廷唱和应制诗发展到定型的。所以说当今一些批判老干体的人批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 05: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05: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3-1 22:37
从沈约定声律到唐沈宋定声律和格式,有其必然性

1,南北朝就偶尔呈现出一些暗合近体的诗来

说的大体不差。
南北朝时期合律的近体诗不仅是暗合,而是完全合律,只是它们的出现是带有偶然性,属于可能出现的符合几率的情况。比如五言八句,押平韵,都是存在偶然性的。只有到沈宋时才约句准篇,定型了律诗格律。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多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7-3-2 05: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唐诗现存李世民的41首八句近体诗,为何几乎100%符合科举省试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05: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3-1 22:43
另,唐玄宗开元、天宝时始规定韵脚的科考之试帖诗对于沈宋审声约律之推动力不容小视,也是推动近体形成的强 ...

自沈约时到沈宋时期,朝廷和皇帝对推动诗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若没有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不仅不会有近体诗,连永明体也不会有。实际唐近体诗就是从宫廷唱和应制诗发展到定型的。所以说当今一些批判老干体的人批唐代应制诗是“老干体”是可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5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