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4-10-18
威望1123
金钱2865
贡献1464
金牌会员
 
威望- 1123 点
贡献- 1464 次
金钱- 2865 枚
|
本帖最后由 蘇醒 于 2014-10-19 19:59 编辑
自古以来“境由心生”的说法,其实是掩盖了人的情感本质,通常来讲是心由境生,而境由物造。物为物质,心为心境。
见花则喜,闻过则忧,你到古寺去休闲的心情绝不可能和在菜市场里溜达的心情一样,这就是外在物质影响心境,而不是什么“境由心生”。
环境影响心情,心情左右心态,心态影响到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方向。你入古寺,禅音让你悠然,你去菜市场,嘈杂的叫卖声让你心生烦躁。
人的内心始终试图与外界沟通,并渴望和谐共振——这是潜意识,也是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律。试图违反这个规律的任何人为行为都将造成一定能程度的精神障碍。所谓“顺势而发则水到渠成,逆势而上则劳而无功,徒增损厄”。
“外界”之意:除却本我之外的一切来自外界的影响与投射。
若你困扰,便是你的本我与外界的投射不合,必心生烦闷。若能和谐便不困扰,困扰是因为无法和谐。
何谓不和谐?脚与鞋子的尺码不对,便是不和谐。世间万事皆同此理。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错,事实是明月本无心,照到哪里都是自然状态。你眼见了沟渠,便以为明月照了沟渠,若你眼见了雕楼画栋,明月也自然会照向雕楼画栋。因此:你之所见,便是你心境的源头。你见到了沟渠,你的心便如沟渠,你见到了雕楼画栋,你的心便如雕楼画栋。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最善于模仿的生物。
本我之外,一切皆为投射。 我不是我,非我而我,便是我之为我,既非我,亦为我。只要看看外界投射了什么,便知心情里面装进了什么。人之七情六欲,实为重要,若无悲喜,则成朽木,如泥胎佛像般毫无用处。
人心从未有过真正的自由。若不为形役,便为情累。洒脱是一个空想,自由是一个梦想,在处处都由物质构成的世界里,心为物累是必然的,不为物累是恍然的。得道高僧真正悟道的结论是:只有消灭了肉体的存在,才能达到永恒的涅磐之境。也就是说让身体灰飞烟灭之后,灵魂才能登上天国的极乐世界。因此凡悟道者皆不畏死。死有何哀?肉体灭而灵魂存却为大幸。只是有一个疑问:科学告诉我们,是人的肉体在支撑灵魂,若肉体灰飞烟灭,则灵魂也会支离破碎不复存在。
谈文艺创作,自然离不开当代的物质环境。如果你整天生活在一个吵杂不休的环境下怎能写得出意蕴悠然的诗情画意?即便写,也是闭门造车,因为你身处的物质环境与你的情感的振动频率并没有形成有效共振,相反还是互相牵制互相扼杀的能量。在这种并非共振而只是相互消耗的拉锯战的过程中,即便你耗尽才思,也不过是仅仅缓和了一下被负面的物质环境弄糟糕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