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3|回复: 11

诗韵的产生与诗韵的统一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2-23 08: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2-23 08:57 编辑

诗韵的产生与诗韵的统一

   
任何一种诗的押韵,都是产生于一个群体的共同的语音条件下的。诗首先必须是押韵的,这诗才可以在一个共同的语音条件下发生共鸣,这诗才能流传共享。诗绖有诗经产生的语音群体,楚辞有楚辞产生的语音群体。诗到了永明体时代,已经发展到除了讲究押韵之外,又多了一个四声搭配要求。永明体的押韵和四声搭配是产生在江东这个群体的语音条件下的。江东人作永明体诗使用押韵和四声是可以不用韵书的,凭自己的语音辨别即可。但据说由于当时对四声的认识不同,在江东以外的人群中,还是产生了不同的韵书。直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出,南北朝时期的各种韵书才消亡,人们都统一在《切韵》这本韵书的规定中。从此,人们用四声就告别了自己的语音标准,去机械地统一在一本书面的规定之中了。到了唐代,人们从永明体中找出了一种叫做律诗型的体裁,五言八句,讲四声,押平韵,众家蜂起。这时诗人们发现,四声可依《切韵》,平仄二元化之后除了平声就是仄声,好记。而押韵则依《切韵》就显得繁苛,仍习惯用永明体的江东韵。现在还不知道这江东韵是有一种韵书呢,还是查永明体的用韵实际?总之,是这种用韵到了六百年之后,才有人总结出叫做平水韵的韵书用于押韵。唐末宋兴又出现了一种词,它的四声仍用《切韵》,然而它的用韵却用当时的语音,和诗的用韵大不相同。巧合的是,词的用韵也是在六百年之后,才有词的韵书《词林正韵》出来。
    在词的产生之后,北方的语音还产生了一种曲,它不用诗的平上去入四声,却用北方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也是到了若干年之后(大约二百年吧),才有曲的韵书《中原音韵》产生。
    一种诗体,它是首先产生于一个群体的语音中,然后才有这种诗体的韵书出现。今天的普通话也产生了一种诗体叫做新诗,这种新诗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的特点是适合朗诵,最容易把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与旧体诗的只适合吟诵、悠闲低唱不同。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24 00: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诗体,它是首先产生于一个群体的语音中,然后才有这种诗体的韵书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24 01: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先生这篇论韵是比教客观的,韵书的产生始于三国时期,李登有《声类》,至晋朝吕静则仿李登的《声类》之法而作《韵集》,不过那个时期的声韵是按宫商角徵羽五声而分的。至阳休之则有《韵略》,所谓‘’齐仆射阳休之,当世之文匠也,乃以音有楚、夏,韵有讹切,辞人代用,今古不同,遂辨其尤相涉者五十六韵,科以四声,名曰《韵略》。制作之士,咸取则焉,后生晚学,所赖多矣。‘’,可见,江东韵也是有韵书所依托的,并不是全赖口音。再至陆法言的《切韵》出,影响甚大,所谓《切韵》出,天下韵书尽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24 01: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人们用四声就告别了自己的语音标准,去机械地统一在一本书面的规定之中了
--------------
这样的表述还需商榷

点评

还望详叙。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4 07: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07: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2-24 01:17
从此,人们用四声就告别了自己的语音标准,去机械地统一在一本书面的规定之中了
--------------
这样的表述 ...

还望详叙。谢谢。

点评

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语言含文字和语音,文字自秦就统一了,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是也,而语音并未要求统一,语音而言,含官话与方言,又分文读白读,但是,不论官话还方言,文读还是白读虽声调各异都是四声,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5 09: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25 09: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2-25 10:34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2-24 07:40
还望详叙。谢谢。

四声学说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四声是早已事实存在的,南北朝时被发现成为学说而已,人们并未告别自己的语言,只是到了唐代因科举规定了用韵而与实际语音有所取舍。

兼论其余

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语言含文字和语音,文字自秦就统一了,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是也,而语音并未要求统一,语音而言,含官话与方言,又分文读白读,但是,不论官话还方言,文读还是白读虽声调各异都是四声,比如你的西南官话四声五调,你不能说你告别了自己的方言吧。比如潮州话,它是晋语的遗存,比四声说还早,以四声而论,它是四声八调,潮州人并未告别自己的语言,吴越等古语言区也一样,此其一也。

其二,文白异读古已有之,就是说话归说话,读书归读书,读书音依据的是韵书,韵书最基本的有四大功能,1,认字,2,辩音,3,析义,4,宗韵,故一个朝代的读书音原则上应该是相同的,即使杂入方音而南腔北调也会很相近,故读书人用读书音交流障碍不大。但也不可否认语音的流变,如元蒙时就要求汉人用蒙古音韵而对汉人之雅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明朝虽重整雅音,但不可否认也跟唐宋音有所割裂,具体表现为韵部归类不再细化而采用了中原音韵的分类方式,差别只是入声韵又独立出来了。

其三,切韵因兼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更兼其分韵细化到无法再细化,任何一地方言甚至任何一个朝代的官话都不可能完全与切韵相同,所以文人宗韵只能放弃一些与语音实际不符的音读而去适就韵书音。

其四,不可否认的是科举的功利性,诗人宗韵必以韵书为准。唐宋时期的科举是要考诗赋的,虽唐宋语音也不能跟韵书音完全同步,但因科举的功利性不得不去适就韵书。明朝虽重整了官韵,但是有明一代的科举是不考诗赋的,故正韵未能流行。至清乾隆23年又复考诗赋,按平水韵的分类而编的佩文诗韵得以一统的地位,这个时候可就不管语音已经流变为近古音的实际了。


其五,今之方言大多从中古演化而来,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很多中古音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都受到了外来因素的文化冲击而与中古音渐行渐远,网络时代,为方便交流都统一在一部韵书里是必要的,否则你用你的西南话,我用我的客家话,他用他的上海话写诗的话就会造成你也读不懂我的韵我也读不懂你的韵来的乱象,如此,割舍自己的方言韵而去适就统一的诗韵也是必要的,但却不是放弃方言,当然也不是放弃尚能跟中古韵读相同、相近的语音。


其六,普通话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语音,余不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2-25 10:24 编辑

从此,人们用四声就告别了自己的语音标准,去机械地统一在一本书面的规定之中了。
--------------
这是我的话。

文读还是白读虽声调各异都是四声,比如你的西南官话四声五调,你不能说你告别了四声吧,
----------
这是先生的话。
我的话:人们用四声就告别了自己的语音标准,不等于告别了四声!


点评

已重新作了编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5 1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25 10: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2-25 10:2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2-25 10:21
从此,人们用四声就告别了自己的语音标准,去机械地统一在一本书面的规定之中了。
--------------
这是我的 ...

编辑过程中有点乱,已重新作了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2-25 22: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人们用四声就告别了自己的语音标准,去机械地统一在一本书面的规定之中了
与书同文差不多的意思。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27 03: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唐一代韵递变沈约韵虽有其书,世实未尝遵用之。今之所遵,唐孙忄面韵,非沈氏韵也。盖沈氏之韵,最为烦苛,总四声凡分二百零六部,唐人因而合之为一百七部,曰唐韵。陈州司马孙忄面差次之,今所遵承,皆是物也,若沈氏则废阁久矣。岂惟唐人为然,即梁、陈、隋人亦未尝用之也。刘孝威行行且游猎篇,阳唐合矣。阴铿新成安乐宫,灰ㄉ合矣。王崞呦κ,歌戈合矣。不假多证,聊举明之耳。且岂徒梁、陈、隋人乎,即约亦不能自遵之。其昭君词,歌与戈合者也。酬谢宣城沂,元与魂合者也。新安江诗,真与谆合者也。故曰,沈约虽有其书,实未尝有遵用之者也。若孙忄面唐韵凡一百一十四部,而今考唐诗用韵,止一百七部,是唐人作诗止取裁于一百七部,忄面韵虽多其七,时人亦未尝肯遵之。至于中晚用韵渐杂,而词韵开矣。是李唐一代之中,韵亦递变。甚矣,文人之物,不易画一,而韵学之难齐如此。[毛稚黄韵问]

有此一说,未加考证

点评

李唐一代韵递变沈约韵虽有其书,世实未尝遵用之。今之所遵,唐孙愐韵,非沈氏韵也。盖沈氏之韵,最为烦苛,总四声凡分二百零六部,唐人因而合之为一百七部,曰唐韵。 --------- 沈约韵已失传,此文认为“总四声凡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7 08: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8: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2-27 03:04
李唐一代韵递变沈约韵虽有其书,世实未尝遵用之。今之所遵,唐孙忄面韵,非沈氏韵也。盖沈氏之韵,最为烦苛 ...

李唐一代韵递变沈约韵虽有其书,世实未尝遵用之。今之所遵,唐孙愐韵,非沈氏韵也。盖沈氏之韵,最为烦苛,总四声凡分二百零六部,唐人因而合之为一百七部,曰唐韵。
---------
沈约韵已失传,此文认为“总四声凡分二百零六部,唐人因而合之为一百七部”,根据是什么?“唐人因而合之为一百七部,曰唐韵”?唐韵第一次修编切韵为197部,第二次修编切韵为204部。不知此文的根据是什么?

点评

此是清人冯金伯的一家之言,已言明未加考证,聊备一说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7 09: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27 09: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2-27 08:45
李唐一代韵递变沈约韵虽有其书,世实未尝遵用之。今之所遵,唐孙愐韵,非沈氏韵也。盖沈氏之韵,最为烦苛 ...

此是清人冯金伯的一家之言,已言明未加考证,聊备一说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2: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