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山楼主人 于 2017-2-22 18:46 编辑
诗词创新杂谈
有人认为: "格律诗词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伴生文化,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旧体诗走向了没落!"
不错,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但有很多古老文化载体,虽然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却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啊.我们不能将五千年文明视为累赘;
比方说:京剧里的人物打花脸.挂长胡子.穿龙袍,系玉带,象现代人么?虽与现实不符,但还是活得蛮好的;很有票房价位哟;又比如,如今大家都上网弄微信啦,偏有不少人还使用古老的,落后的毛笔,练写两千年以前的样板字:秦李斯碑,汉隶碑;晋.兰亭序帖子;太过时呵.现在用简化字啦,用拼音文字啦.但是.书法.琴棋书画,这也是一种蛮雅致的生活啊.你能说他不符合"电子信息社会的文化"吗?当今社会的"凭信工具"已进入"扫描二维码;指纹识别".但是,古老的私章,公章,官印,依然作为"信物"存在,而篆刻还是一门文化呢.并不曾消亡啊.现在,航空母舰是有了.帆船是少见了.但人们还喜欢用"一帆风顺".奥运会还一直有"帆船"这个比赛项目呢?这又有什么问题呢?你能说"直掛云帆"."五夜漏声","军中刁斗".都真的会时过境迁了么?人造卫星绕月飞行,就不能提"嫦娥奔月"的优美神话么?"钢铁社会,电子社会"之中, 就一定没有唐诗.宋词的生存空间么?
或曰:"旧体诗词无法反映现代生活."
试想: 从"穴居野处的洪荒之世"到"宇宙飞船的电讯当代".各种时代都有当时的新事物.这是毋庸置疑的吧?你看看,古往今来的天文数字的诗人们,不是一直在写诗么?并不存在"无法反映新鲜事物"的问题呀.比方讲:"机械灭火"一事,在清朝应当属於新鲜事物吧?它照样可入旧体诗啊.我记得黄遵宪先生诗曰:"照海红光烛四围,弥天白雨挟龙飞。才惊警枕钟声到,已报驰车救火归"。黄遵宪先生不是把这个新世界的科学技术与办事效率描摩得出神入化么?
有人要创造新体诗词,要摒弃自己不熟知的声律,音韵,平仄格律.我觉得都是可以试验的.创作自由嘛.但是,无须将传统诗词打翻在地。如果你创新的诗词不被大多数爱好者认可,无人理睬,你不妨再试创其它型式的新体诗词,
万万不可迁怒于旧体诗,企图将流传千百年的传统诗词打倒.是徒劳无功的事。
三十年代留美六年的闻一多先生,被推为新诗泰斗.回国后,当他体会到传统诗词的真谛后,毅然决然废弃新诗,重写旧体.为此还作七绝以明心迹:"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鴂舌费猜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毛泽东主席有一段关于旧体诗的论述,很精辟,不妨抄在下面,作为我这篇杂谭的结尾.-----"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象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中年人也喜欢.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