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老干体” 的标签 及其毛病 (诗潮评论)2017.2.20. 一.问题的的提起 我注意到不同刋物有长文批“老干体” ,有的是议论其它事时,顺带批了一,有的是大模大样痛批“老干体” ,出现这种事,多数读者未参与。有些人本来不赞同这种说法但有时也无奈使用就不合理的概念。。此概念具体产生于何时,何人提岀,已不清楚了;文艺批评要为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方针、价值观护航,故要讲究科学性。所谓“老干体”的称呼本身就“包藏祸心”,足可迷惑人。2015年我在《心潮诗词评论》上发表过反对它的文章。回过头去看,原文须作加工,也看到新的变化。写出来作交流。文化是软实力,绝不是娱乐场的奢侈品。国际风云在动荡,各种思潮剧烈碰撞。我们要站在历史高度和全局的立场来提岀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 二.“老干体”概念及批 “老干体”的是非 1. “老干体”的标签的危害之一,引诱人鄙视老干部,损害其政治声誉和历史形象。 “老干体”的概念化、粗暴而简单化,不科学。以研究诗的名义发泄对老干部的不满,引诱人鄙视老干部,损害其政治声誉和形象,且分裂群众,实属不道德。狠批“老干体”的一些骨干,把老干看成消极的对象、陈腐的对象。不承认广大老干部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人,长期与党同甘苦共患难,且有为人民服务的耿耿丹心和敌我斗争的丰富经验,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很多人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为西方和平演变的陈词滥调动摇。尊老爱幼是民族美德。为什么要把诗坛上一些矛盾硬要跟老字特别是老干部挂钩呢?这很粗暴。老干部并不都写诗。写诗的老干部与写诗的非干部一样的是,水平不在一个级别。其优秀的作者才能体现其作品的活力与价值。即便初学写作者,他们也是传统诗词的阅读者、传播者、甚至是刋物主要订阅者,诗坛为什么不团结他们、尊重他们、甚至感谢他们?青年人普遍懂电脑,不借助刋物也可与诗坛交流。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许多人写过诗,也有不朽之作,毛泽东首屈一指,这是诗坛的骄傲。有人辨解说,我批“老干体” 不是批老干部,他个人也许是,其他人未必不是。人是会有缺点的,如果你旅游到国门外,而别人毎抓住你一次什么缺点,不就事论事,也不说这是某人作的,而总是说“中国人”干的。那中国人听了有何反映?以点代面,把概念放大,就会出现质变。这分明是言者对“中国人” 的误解、岐视、至少不友好,甚至是本来的敌意。总之不是善意。所以上面假设的辨护也掩盖不了粗暴、歧视和恶意。这是“老干体” 概念的致命伤之一。如果发明“老干体” 的人又发明一个“嫩枝体” 来批 ,老和嫩对立,枝和干对立,对不对呢?笔者认为也不对。但也许可洗去专门“鄙视老干部,损害其政治声誉和历史形象” 。 “老干体”这说法,产生于毛泽东逝世后“自由化”一度涌动的特殊历史时期,从它的诞生来看政治色彩就不大干净,带自由化痕迹。不过在文坛上,或诗坛上,“老干体” 最初也往往只是戏称,后来曾几何时,就成了贬意词,并装进了“火药味”。
2.痛批“老干体”的危害,是弱化中国文化和当代诗词中的的“红色基因”。 从延安时代起,到而今,中国文艺,含电视、音乐和诗歌,其主流,都继承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这就是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视为义务和光荣,视为创作的最大追求,本质上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强不息的无畏精神,是一股战胜敌人,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历史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高举社会主义持色旗帜才能实现中国梦。人心上的红色基因是老一辈传递下来的。历史已证明,历史还将证明,这既是西方搞所谓“颜色革命”的最大的障碍之一,也是台独分子、港独分子,最反感最害怕的利器。我们应好好保护红色基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壮大红色基因。可能有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人,完全没有意识痛批“老干体”的做法的严重结果,必然是弱化中国文化的道德追求、损伤当代诗词中的的“红色基因” ,助长西方毒素的侵蚀。不明个里的人,应悬岩勒马了。 3.抹黑“老干体”的要害何在? 作为一种时起时复的“思潮” ,并不能用诗歌现象来全面解释。国际传媒学认为:媒体的作用就是用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应从传媒角度来深入认识它。有一个网名叫小成的人在一家香港诗词论坛上说“只有政客才喜欢老干体” ,别人已提到政治层面,不过“政客” 一词,要不是张冠李载,就是贼喊捉贼。有一位网名叫行者的人道:"讲为人民服务是唱高调",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党的宗旨,别人己触及基本方向和宗旨了。我们还能打瞌睡吗?还认为是好心吗? "为艺术而艺术的人"宜冷静解析这些信息。网上有人,未署名,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帖“老干体”这一标签的的要害。他撰文说了一段话:“有些人用 ‘ 老干体’这个词,就像上世纪中叶的‘黑五类’,‘走资派’,‘ 臭老九’等等一样的高帽子、黑标签一样。 ‘老干体’这个标签,已经成为一些人手中的黑标签,它承载着所有不合时代潮流的拉圾,一旦被钉上这个标签,就意味着从舆论上铲除你的声音,在现实中蔑视你的存在,把你放在时代精神的对立面上,消解你生命的意义。他们有了这个棒子,就可利用他们的这种话语霸权,并按照他们的自由逻辑界定拉圾桶的界限,把那些不合他们心意的思想打入这个拉圾桶中,这就足以裹挟心地纯洁的年轻人远离正道人心,远离是非公徳,远离荣誉尊严,远离进取敬业远离道理道德,远离信仰敬畏”。 这是洞悉其奸之高见,满含正义之情。“去中国化”、“去主流化” 等恶劣颂向,在港台还明显地有,在台成为了浊流。历史上汉奸文化的影响仍是待清扫的。文坛对立面,绝非“老干体”,这客观上必转移视线,偏离航道。重心之一。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还要反制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和其它公共媒体的入侵。我们诗坛人士保持清醒,勿“人云亦云”跟着起哄,纠缠不止。 4.审美观念不应该狭隘化、教条化,片面化。 若只关心艺术,可能给批“老干体”造就可乘之机。关心艺术是对的,而只关心艺术就顾此失彼了。审美观念的狭隘化,教条化,片面化必妨碍艺术的正常发展。审美观念狭窄,既不合优秀的传统,也不合新时代的更高追求。有些人似找不到研究议题了,总是一边倒地倒向“温柔敦厚” “诗贵曲”,片面宣传之而对现代文艺理论、讲话,充耳不闻,或闻而不用,或用不激浊扬清,始终无助于解决理论思想的某些混乱现象。举例说吧, “直抒胸臆” ,从《诗经》就开始了,《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堪称始祖。“诗贵曲” 不把“直抒胸臆” 放在眼里,其所“贵”者是形式的偏爱而己,而把 “直抒胸臆”不知不觉一笔勾销了。至少有些人就是如此理解的。从这点来看就丢了另一半传统。 “贵曲” 论,无所不在地泛滥,全不问内容是什么。唐· 《二十四诗品》也没有“贵曲” 论的影子 。“贵曲” 论,不见艺术的全貌与真谛。这只是袁枚片言只语也不代表他的诗论,他的诗论是“性灵说”。曲不曲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倒是痴迷者把“贵曲”之言 转换为“唯曲唯好” 论,以此为批评武器专门用来对付主旋律。他们总回避“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更不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踪影,这不奇怪吗?至于“温柔敦厚”,袁枚也反对诗“温柔敦厚”。他的诗论主要是所谓“性灵说”,“贵曲”只是他另外的片言只语,还代表不了他的诗 论,既不是什么都“贵曲” ,也不是什么都可“曲” ,更不是什么都“曲” ,倒是一些后来的引用者,把它当作法宝,不分题材时间地点场合,用来对抗高尚的主题和民族的尊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位卑未敢忘忧国” ,“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该斩万竿”,“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都不“温柔敦厚”且是“直抒胸臆”。仁人志士的志情,战士的胸襟,往往难曲意表达,往往直抒为快,能提神醒脑,输岀正能量。不应拒绝,更不应驱赶。归根到底,形式主义的批评总是顾此失彼,因不看内容不看思想性因而靠不住。作品能不能引起共呜,广而言之,不全是作者的责任,读它的人也有责任。读者的内心不是都会和作者内心发生共振的。问题在深层次。划一条底线不致出轨。习总书记文艺讲话说得透彻:“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习总书记文艺讲话说道:“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鲁迅《战士与苍蝇》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虽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 三.解决矛盾与评论现代诗词的正确之道。 解决矛盾与评论当代诗词的正确之道, 必须继续坚持文艺正确的方向和的正确的质量观。 七十年前毛泽东延安文艺讲话就论述过这些问题。七十年后习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论述了这些问题,习总书记讲话是指导现代文艺发展(包括诗词发展与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它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方向,论述了文艺历史任务和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为文艺继读前进树起了航标,我们应严格遵循。评论要跟上去。习总书要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均兼顾。习总书记又说:“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