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1|回复: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符合语言逻辑吗?

[复制链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2-20 09: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符合语言逻辑吗?                                                                           昆 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七律 无题》中的名句,是中小学教科书中必选的唐诗,千古流传,妇孺皆可吟诵。然而,如果从语言逻辑来重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名句存在着问题。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晚唐著名诗人,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名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是一首有名的爱情诗。最为著名的就是第二联。人们历来认为是对爱情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把两人相爱之情表现得曲折入微。有的学者解释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也有学者把这一名句用来比喻教师的贡献 ,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了学生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像春蚕吐丝,像蜡烛燃烧,发出光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当然,这些解释和赞誉都是无可非议的。
  那么,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在语言逻辑不通。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语言逻辑?逻辑分狭义逻辑和广义逻辑两种。狭义逻辑指思维的规律,广义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事物规律。语言逻辑也是人的思维逻辑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
现在,我们就来从语言逻辑上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的语言逻辑问题。
      众所周知,“蚕”先作茧,变成“蛹”,再从“蛹”变成“蛾”,“蛾”产籽,最后才死掉,完成生命的周期过程。这是“蚕”这一生命转化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蚕成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吐丝作茧。成语“作茧自缚”就是说蚕生。换言之,蚕是在“作茧自缚”过程中完成“吐丝”任务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蚕死掉了,作茧的任务就没有完成,也就没有茧的存在。如果没有茧,也就没有丝绸了。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论述缺乏客观依据,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春蚕死掉岂有丝”?春蚕没有死掉,而是作茧了。正确的说法是“春蚕变蛹织丝茧”。百度是这样解释的: 幼虫刚孵出的小蚕,叫做蚁蚕。蚁蚕一出壳就会吃桑叶,日夜不停地吃,4~5天后暂停吃食,进入眠期。经一天左右,蜕去一层皮后又开始吃桑叶。从蚁蚕到吐丝作茧要经过27~30天,有四次眠期,蜕四次皮,每次蜕皮后便长大一点。各次蜕皮的间隔时间叫“龄期”,蜕皮四次的蚕就是五龄。五龄蚕再吃七天左右的桑叶,蚕体变得透明,开始吐丝作茧。蚕体内透明的东西就是制造蚕丝的原料,叫做丝素、丝胶。丝素、丝胶被蚕吐出来后,遇到空气就变成细丝。一条蚕吐的丝约1500米长。


再来看“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燃烧时变成气体,燃尽时,就化为乌有。谁看见过“蜡炬”的“灰”?“蜡灰”是什么样子?蜡烛燃尽时剩下的是一个黑点,这个黑点是蜡烛没有燃尽的蜡捻。“捻”一般由棉花做成,不是“蜡”。所以,这一句也缺乏语言逻辑科学性。其实,“蜡炬燃尽泪不干”,因为蜡烛燃尽后剩下的一滩蜡油,不是蜡灰。


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无人对此发生质疑呢?主要是轻视语言逻辑。我国的传统诗词重物象,重形象思维,轻视抽象思维,轻视语言逻辑。


逻辑是英文 logic的音译。明朝以前我们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没有逻辑这一概念。明末李之藻(1564—1630)翻译了第一部西方逻辑学著作,书名《名理探》,之后还有《名学类通》、《辩学启蒙》、《名理学》等逻辑学著作的翻译。但是格律诗词的创作一直忽略逻辑思维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觉得哪个诗句意义不通顺,也只是用“意隔”、或“不通”来说明,从未上升到逻辑的理论层面来。只有现代汉语才注重语言逻辑,有了语言逻辑学。事实上,格律诗词创作也要遵从语言逻辑规律,因为语言逻辑规律是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反映。如果不注重语言逻辑,就会出现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描述诗句。




后记:此文发表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讨论者大都忽略了“语言逻辑”这一主题。您一定要弄明白语言逻辑的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认知!



七律 无题
香陨方知护蕾颜,寻芳有力叹无边。
春蚕作茧丝非尽,蜡炬飞灰泪未干。
夏暑冬寒天定律,春花秋果属自然。
红尘滚滚多歧路,曾几哲人可透观?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13 19: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遥祝春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349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中华新韵吟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7
贡献
3567
金钱
3791
发表于 2017-3-13 1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美文,美吟,慢慢品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2: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