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2|回复: 2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符合语言逻辑吗?

[复制链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2-19 09: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辽宁昆仑 于 2017-2-20 08:44 编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符合语言逻辑吗?                                                                           昆 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七律 无题》中的名句,是中小学教科书中必选的唐诗,千古流传,妇孺皆可吟诵。然而,如果从语言逻辑来重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名句存在着问题。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晚唐著名诗人,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名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是一首有名的爱情诗。最为著名的就是第二联。人们历来认为是对爱情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把两人相爱之情表现得曲折入微。有的学者解释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也有学者把这一名句用来比喻教师的贡献 ,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了学生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像春蚕吐丝,像蜡烛燃烧,发出光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当然,这些解释和赞誉都是无可非议的。
  那么,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在语言逻辑不通。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语言逻辑?逻辑分狭义逻辑和广义逻辑两种。狭义逻辑指思维的规律,广义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事物规律。语言逻辑也是人的思维逻辑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
现在,我们就来从语言逻辑上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的语言逻辑问题。
      众所周知,“蚕”先作茧,变成“蛹”,再从“蛹”变成“蛾”,“蛾”产籽,最后才死掉,完成生命的周期过程。这是“蚕”这一生命转化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蚕成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吐丝作茧。成语“作茧自缚”就是说蚕生。换言之,蚕是在“作茧自缚”过程中完成“吐丝”任务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蚕死掉了,作茧的任务就没有完成,也就没有茧的存在。如果没有茧,也就没有丝绸了。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论述缺乏客观依据,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春蚕死掉岂有丝”?春蚕没有死掉,而是作茧了。正确的说法是“春蚕变蛹织丝茧”。百度是这样解释的: 幼虫刚孵出的小蚕,叫做蚁蚕。蚁蚕一出壳就会吃桑叶,日夜不停地吃,4~5天后暂停吃食,进入眠期。经一天左右,蜕去一层皮后又开始吃桑叶。从蚁蚕到吐丝作茧要经过27~30天,有四次眠期,蜕四次皮,每次蜕皮后便长大一点。各次蜕皮的间隔时间叫“龄期”,蜕皮四次的蚕就是五龄。五龄蚕再吃七天左右的桑叶,蚕体变得透明,开始吐丝作茧。蚕体内透明的东西就是制造蚕丝的原料,叫做丝素、丝胶。丝素、丝胶被蚕吐出来后,遇到空气就变成细丝。一条蚕吐的丝约1500米长。


再来看“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燃烧时变成气体,燃尽时,就化为乌有。谁看见过“蜡炬”的“灰”?“蜡灰”是什么样子?蜡烛燃尽时剩下的是一个黑点,这个黑点是蜡烛没有燃尽的蜡捻。“捻”一般由棉花做成,不是“蜡”。所以,这一句也缺乏语言逻辑科学性。其实,“蜡炬燃尽泪不干”,因为蜡烛燃尽后剩下的一滩蜡油,不是蜡灰。


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无人对此发生质疑呢?主要是轻视语言逻辑。我国的传统诗词重物象,重形象思维,轻视抽象思维,轻视语言逻辑。


逻辑是英文 logic的音译。明朝以前我们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没有逻辑这一概念。明末李之藻(1564—1630)翻译了第一部西方逻辑学著作,书名《名理探》,之后还有《名学类通》、《辩学启蒙》、《名理学》等逻辑学著作的翻译。但是格律诗词的创作一直忽略逻辑思维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觉得哪个诗句意义不通顺,也只是用“意隔”、或“不通”来说明,从未上升到逻辑的理论层面来。只有现代汉语才注重语言逻辑,有了语言逻辑学。事实上,格律诗词创作也要遵从语言逻辑规律,因为语言逻辑规律是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反映。如果不注重语言逻辑,就会出现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描述诗句。




后记:此文发表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讨论者大都忽略了“语言逻辑”这一主题。您一定要弄明白语言逻辑的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认知!


七律 无题
香陨方知护蕾颜,寻芳有力叹无边。
春蚕作茧丝非尽,蜡炬飞灰泪未干。
夏暑冬寒天定律,春花秋果属自然。
红尘滚滚多歧路,曾几哲人可透观?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2-19 10:29: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重写意,西方人重写实,这是两种不同文化,如果让西方人来写诗,一是一,二是二,一定凿实无味。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按西方透视学来分析,也是有问题的。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08:35
对,中国人讲诗境、诗语。今人赏诗评诗有喜用近代才流行之如现代语法,逻辑,如此评、赏是缘木而求鱼也,终不能味于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10: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6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7-2-19 10: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2-19 10:29
中国人重写意,西方人重写实,这是两种不同文化,如果让西方人来写诗,一是一,二是二,一定凿实无味。中国 ...

对,中国人讲诗境、诗语。今人赏诗评诗有喜用近代才流行之如现代语法,逻辑,如此评、赏是缘木而求鱼也,终不能味于诗。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08:35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2-19 12: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中很久之前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了,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08:35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2-19 12: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2-19 17:13 编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合情合理,方得流传。情是人之常情,理是自然之物理。是说the人只有死去才会停止对他的情人的思念,将那人比喻为蚕。蚕变蛹在生物学上当然没死,但在世间看来变成与蚕不同的蛹,等于蚕这种生物体的终结,故从形体上谓之死并非绝对不可以。蛹开始的是一段新的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生命过程。
至于第二句蜡炬本身包括蜡油和蜡心两部分。蜡心有的用棉线,有的用芦苇等,没有蜡心是不能燃烧并照明的。而蜡心有灰烬是绝对的。当蜡炬完全燃烧尽时,只剩下蜡芯的灰烬。这难道还有疑问吗?诗人用蜡烛作比喻,只有蜡炬燃尽(死亡)蜡泪油才会流完,是多么形象的既合人情又合物理的比喻!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0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23
贡献
13136
金钱
1556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2-19 1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沈括评杜诗的一段话:杜甫武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这是用科学家的目光来读诗。楼主也近乎科学家了。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08: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212

帖子

9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7
贡献
231
金钱
353
发表于 2017-2-19 14:5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多是形象思维,不可以科学考察的。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08: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5
贡献
5498
金钱
1002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2-19 19: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逻辑是逻辑,诗是诗,爱情也不符合逻辑,还是好的爱情。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08: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7-2-20 05: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写得太好太妙了,虽有些凄,但却是全唐诗中写得意境深冥而又不可多得的一联。
蚕活着,便吐丝,除非死了,才会停止。太棒了。
古代“蜡烛”质量不如现代,炬台大,蜡烛多,灯芯比现在的麻布还差,所以很粗很长。否则,亮光不够,且燃烧过程经常会媳火。如此粗长的灯芯,简直就象麻绳,一缸蜡烛烧完,灯芯的灰也布满了烛缸。这就是“蜡烛成灰泪始干,”完全写实,入情入理。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08: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8: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7-2-20 05:38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写得太好太妙了,虽有些凄,但却是全唐诗中写得意境深冥而又不可多得 ...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8: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戴河 发表于 2017-2-19 19:56
逻辑是逻辑,诗是诗,爱情也不符合逻辑,还是好的爱情。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8: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淮居士 发表于 2017-2-19 14:51
诗多是形象思维,不可以科学考察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8: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17-2-19 13:56
沈括评杜诗的一段话:杜甫武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 ...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8: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2-19 12:4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合情合理,方得流传。情是人之常情,理是自然之物理。是说the人只有 ...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8: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2-19 12:07
印象中很久之前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了,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8: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7-2-19 10:49
对,中国人讲诗境、诗语。今人赏诗评诗有喜用近代才流行之如现代语法,逻辑,如此评、赏是缘木而求鱼也, ...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8: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2-19 10:29
中国人重写意,西方人重写实,这是两种不同文化,如果让西方人来写诗,一是一,二是二,一定凿实无味。中国 ...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辛苦啦!敬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7-2-20 16: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蚕作茧成蛹,在理论上是死了,化变成蛾,已是第二生命,不能再称为“蚕”了。
若按你这种观点,那么,秦灭六国了吗?是秦灭六国,还是六国灭秦?灭,就是不再有了。再有,就不能说灭。你何不去掰正传统历史,因历史的事实是:秦灭楚,灭六国不成,反被楚,被六国所灭,不是吗?

点评

感谢好友光临雅赏美评一路支持!远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1 07:59
这叫蜕变,是很多种生物的生命过程。戏剧中梁祝化蝶,就是指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梁祝已死是无疑的。烈烈说的有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0 2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2-20 21: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7-2-20 16:41
蚕作茧成蛹,在理论上是死了,化变成蛾,已是第二生命,不能再称为“蚕”了。
若按你这种观点,那么,秦灭 ...

这叫蜕变,是很多种生物的生命过程。戏剧中梁祝化蝶,就是指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梁祝已死是无疑的。烈烈说的有道理。

点评

感谢好友光临雅赏美评一路支持!远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1 07: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07: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7-2-20 16:41
蚕作茧成蛹,在理论上是死了,化变成蛾,已是第二生命,不能再称为“蚕”了。
若按你这种观点,那么,秦灭 ...

感谢好友光临雅赏美评一路支持!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07: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2-20 21:10
这叫蜕变,是很多种生物的生命过程。戏剧中梁祝化蝶,就是指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梁祝已死是无疑的。烈 ...

感谢好友光临雅赏美评一路支持!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138

帖子

7901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5
贡献
1874
金钱
3044
发表于 2017-2-25 15: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说的不是“语言逻辑”,而是“语言”所表述的“事理”不符合“逻辑”,文不对题。

点评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26 14: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26 14: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安客 发表于 2017-2-25 15:07
似乎说的不是“语言逻辑”,而是“语言”所表述的“事理”不符合“逻辑”,文不对题。 ...

感谢诗友雅赏支持!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5 2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