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情怀特邀顾问
精华337
注册时间2014-10-5
威望11823
金钱136307
贡献115809
论坛元老
雪域情怀特邀顾问
 
威望- 11823 点
贡献- 115809 次
金钱- 13630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9 19: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隐者,转来一篇文章以饷好学者:
中国的隐者
2009年08月28日
张振国
最近我在读蒋星煜先生的《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再版本,觉得能帮助自己弥补这方面的知识缺陷。当年梁漱溟先生读了该书初版后称之谓:隐士——中国文化第十四个特点。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将隐士分为六种,蒋星煜《中国隐士名称的研究》中列出: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十一种。在《中国古代隐士称谓考释》一文中,作者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五种,即山人、隐人,居士,遗士,征士,并逐一举例、诠释。蒋先生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四个方面,把十六种称谓的隐士分为:真实的,虚伪的;有业的,无业的;孤僻的,交游的;养性的,求知的。这八种隐士,历史上都有过。这八种分类法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是比较科学。
中国的隐士在史上留名的不下万人,声望大一点的只有几百人。皇甫谧的《高士传》载晋以前的高士96人;清代高兆《续高士传》载晋至明的高士143人,共计239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大的只有239位隐士,是人口比例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其影响不可低估,名声大的有老子、葛洪、陆修静、陶渊明、顾欢、潘师正、司马承祯、杜光庭、孙思邈、李商隐、孟浩然、皮日休、陈抟、王庭筠、丘处机,还有以团队名誉出现的隐士集团,诸如:晋代竹林七贤,南北朝的莲社高贤,唐朝竹溪六逸,五代华山三高士,宋南山三友,这些人大多与“道”有点关系,后来大多出山。他们都为中国文化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隐士中有道士,道士中有隐士。蒋先生特别肯定了陶宏景那样的有道士身份的隐士,说他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世故极深,与朝廷保持相当的距离,与朝廷保持着联络,避免了因亲近而导致的嫉忌,事情成功了他有分,失败了与之无关,这是一个相当难以扮演的角色,但陶宏景能做到,他的聪明就是表现在悟道上。陶渊明是个隐士,他的思想中有道家人生观的影子,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他不是道士。
中国隐士不管在什么朝代都被视为异类,隐士生活不被看好,但给人神秘之感,尤其在今天,隐士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讲的。其实,在中国隐者永远不会绝迹,只是人数在减少,形式在变化,当代隐士对社会的贡献尚不见端倪。据我所知,终南山里还有隐修者,他们只是修,只是为了证明道教地仙的存在。其隐居是不是属于假象、是不是为了骗取名利,还不知道。但从他们清苦的生活可知,他们至今无利可取。即使在采药炼气,稍稍服务民间,也是分文不取。他们不复以世事为心,不保累于职位,自尊高慕,尚其清虚之事。蒋星煜先生说,其实隐士之所以形成,从主观方面来说,完全是由于个人主义或失败主义,这两个因素的作祟。凡是隐士,不是个人主义者,便是失败主义者。勇敢地生活,不做隐士,我倒觉得做隐士更需要勇气。真隐只为适性;曲隐是为了避开俗累;假隐是为了保全性命,韬光养晦以待时机,都是生存方式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