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2-9 00:44 编辑
如何看待挤韵和撞韵? 老祖宗在研究诗韵时考虑是十分周到的。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老先生,不仅制定了“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平仄交替原则产生了律句,而且创造了四声八病之规创造了律诗。真是天才! 尽管唐代已经将四声八病用新规代替,绝大部分已经抛弃,但四声八病的许多规则到现在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这就是被文镜秘府论记载的“文二十八种病”。 这“二十八种病”其实只是初唐时一些诗人的论文中记述的病犯的汇总。其中沈约八病中的前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牵涉到律诗的音律,已经被沈(沈佺期)宋(宋之问)的格律所代替。这在文镜秘府论中已经明确。关于沈约八病后四病“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在初唐时就被元兢宣布为不须避之了。但现在却又被好事者重新捡起,并立为新规,这就是“律诗十忌”中的挤韵和撞韵。现在看,都还是有意义的。 挤韵就是大韵。简单说来,大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音的字。显然这是有意义的。因为一个韵部的字是有限的。只用来押韵有时还嫌少,你用在不押韵的地方不是浪费吗?再说重复太多次韵脚音也不好听,所以避免挤韵是必要的。 撞韵就是正纽的一部分内容。正纽的意思是说诗句中不要出现韵脚字的四声字,不论在什么位置。而撞韵只是指在不押韵句子的白脚处出现韵脚的四声中的仄音字。 沈约八病的灵魂其实就是变化,强调多样性,严格限制单调和重复。挤韵和撞韵就是音韵上的单调和重复。可见强调避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因为汉字的特点是本身就一字一音变化繁多,不需要特别注意一般重复不了。所以可以顺其自然不须刻意避之。但若知之能避则避最好。但有人喜欢画蛇添足,故弄玄虚。比如关于撞韵的活韵之说,毫无根据。反正大家只要不故意撞韵即可。撞了也没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