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2-2 11:33 编辑
推荐好文《不要小瞧庆贺诗,它最见功力》 (转帖者言:该文写的很有水平。特别对“老干体”下的定义很准确,值得关注。) 【转帖】不要小瞧庆贺诗,它最见功力 观局阁主 2016-2-20 09:17 《七律 •祝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作者:马凯
大地春回盼未迟,唐松宋柏又新枝。随心日月弦中起,信手风云笔下驰。 骚客曾忧无续曲,吟坛应幸有雄诗。山花烂漫人开眼,更待惊天泣雨时。 应制诗的起源是古代皇帝出题,臣子创作、奉和的诗,最初主要是宫廷游宴诗和科举考试的省试诗。这类诗歌多为歌功颂德以及赋予期望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应制诗也逐步发展成为庆贺诗体。凡有年节,或国家、地方、单位、家庭、个人的喜庆事宜,文人往往以诗歌的形式予以祝贺。
由于这类诗体,容易出现内容雷同,意象空洞,走形式化等问题,时常被人诟病,甚至被嘲笑为“老干体”,也就是文化水平不高,喊口号式的诗体。
其实,和所有其他诗体一样,应制诗并非如想象那样容易写,要写出一首好的应制诗是非常需要功力的。正是因为,这类诗往往受当时环境的局限比较大,更难发挥诗人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大家都来写同一内容的时候,能否出新,能否跳出格局,又与环境和要求相契合,的确是有些难度的。
中国历朝历代的很多大诗人都写过应制诗,如杜甫的《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紫宸殿退朝口号》、《奉和贾致舍人早朝大明宫》等等。还有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北宋诗人蔡襄的《上元应制》。当然,我们可以例举出各个朝代的样本。这些诗中,有些为上品,有些写得平平,有些写得很烂。
我发现,研究应制诗的文章就有上千篇,就我的观点来看,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与其它诗一样,都会有好坏之分。只是应制诗大都是讨喜的,所以写得无论水平好坏,都不会让被歌颂或被庆贺的人讨厌而已。当然如果写得好,或会得到青睐,甚至以此为契机带来好的运气也未尝不可。
马凯先生的这首庆贺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属于应制诗一类,因为它特为庆贺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会议召开而作。然而这首诗的水平实属上乘,读来令人毫无故作姿态,虚应奉承,秾艳谀词之感,而是抒情大气,真情实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它既看到了中国诗词的繁荣,更充满了殷切的期待。
这首诗从格律和声韵方面看中规中矩,对仗亦很工整,赋比兴运用纯熟,是首用心之作。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话说,这诗是堂庑特大,也就是很有意境和格局。弹弦随心日月起。胸涌风云笔下驰,不正是这种意境和大格局的体现吗。
再看这首诗的转合,自然圆润,毫无生硬之感。热爱诗歌的人们忧虑,我们再也超越不了那些高耸于我们面前的巍峨群山,仰望高山之巅,傲然挺拔的唐松宋柏,难道,我们只能望峰兴叹吗?非也,看今朝,无数儒雄文杰,激扬文字,好诗如潮,名词若雪。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有如春天的东风,吹绿大江南北。诗词创作好似山花烂漫映入人们的眼帘。然而,我们深切期望能有更好更多的诗词涌现出来,期待着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作品横空出世。正所谓山高人为峰,我们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喜马拉雅山般丰厚的文化积淀上,创作出更高更新的篇章。这首诗真可谓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的确是一首庆贺诗中的精品之作。
我们要特别注意应制诗和台阁体之间的区别。有些诗人常常把应制诗和台阁体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台阁体是明朝永乐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萎靡诗体。这类诗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能事,相互吹捧,应和题赠,内容空洞,脱离社会生活,相互模仿,千篇一律,流弊一时。后为时代发展所不容,渐渐退出文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