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精华376
注册时间2014-10-8
威望6689
金钱116728
贡献107105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威望- 6689 点
贡献- 107105 次
金钱- 116728 枚
 
|
话说对联
作者:江苏/张雪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这首诗生动地勾勒了古人在除夕贴对联的情景。
任何一种民俗文化,在其产生过程中,必与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对联,更是如此。
汉字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性是对联产生的重要因素,融合书法、篆刻、文学,题材的广泛性、丰富性,意义的通俗易懂等等。这一切,使对联具有了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特性,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联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审美和娱乐的文化功能。即使观赏一下那些平民百姓家的对联,也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更何况那昆明大观楼长联、湖南岳阳楼长联……它们则更融历史与现实于一炉,笔力遒劲苍逸,将写景、抒情、叙事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深厚渊博的人文学养和艺术功底,和其对自然、人生、社会、历史的睿智超俗的感悟,一副对联堪称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无论时移世变,他们都在默默向世人述说着那些前尘往事。只是因何种情怀心境,才使那些作者以如椽之笔、如涌泉之文思写出那些联中佳作的呢?此个中三昧,又有几人能理解。
千百年来,名联与名楼争辉,也为妩媚秀丽的山水更添几分姿色和隽永雅致的人文情韵,又怎能不令后人生发几分怀古之幽情,思潮奔涌,热血沸腾,想象驰骋呢?巨大的艺术震撼力总是来源于作者那神来之笔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灵共鸣。“龙门金印,凤阙玉章。”难道游人们不是冲着那一副副文采风流的名联来的吗?他们之于那些名楼山水,犹如寺塔苏堤之于西湖,珠联璧合,浑然天成;吉光片羽,为人珍视。
在细雨霏霏和暮色苍茫之时,默默吟诵那些名联,种种悠远缥缈的思绪,如烟似雾样氤氲包裹着我们的身心,只因那些“兰桂之质”的对联也是人生升沉荣辱和命运无常的反映……
那些名联的文字,为我们揣度作者及创作背景,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或许是失意潦倒但饱受国学浸淫的文人政客,仕途的失意使他寄情山水。在微醺之际,触景生情,将绝佳的山水美景,名楼的诗文掌故,与他坎坷的人生境遇结合起来,凭其满腹经纶,一挥而就,遂成千古名联。
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其深刻微妙就在于其题外之意总是有着几分禅意,也许,这正是那些名联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其非凡的气魄功力,正与周围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任何一门艺术都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作为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的对联,更是如此。
早在2006年,对联习俗便已荣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切,都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倍感自豪。
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感受着时代前进的足音,欣赏着那一副副真草隶篆,或端庄或飘逸或沉雄的对联,感觉着古老的华夏文明,如阵阵春风扑面而来,你的胸中又怎能不澎湃着一股激情。那激情是源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学,源于天翻地覆的时代巨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激情又将推动我们创造出更为巨大的时代辉煌……
(《中国楹联报》2016第1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