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6|回复: 1

心灵的艺术

[复制链接]

24

主题

139

帖子

5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1
贡献
122
金钱
182
发表于 2014-10-13 22: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灵的艺术

杨 豪


  郑板桥诗云:“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兰梅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书画自古同源,可以此诗为证。
  有人这样来描述板桥老人的艺术:“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我想以此说明什么呢?真正的书画艺术家就应该是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所以徐悲鸿说:“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李可染说:“可爱者胆,可贵者魂”;于希宁说:“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
  至少从唐朝以后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书画是情感的艺术,这也是中西艺术的本质区别。所以衡量一个艺术家是否有成就的标准不是看他有什么头衔,不是看他的职位如何,更不是看他用的是什么怪招(比如所谓反书、倒书、逆书等),而是看他的作品是不是通过挥毫泼墨把自己的心写出来,是不是能够让欣赏者感到他情感的起浮跳动;换言之,能够让欣赏者的脉搏与艺术家一起起浮跳动,这是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也是从事艺术的终极目标:教化、感染、熏陶,总而言之是潜移默化。所以,我以为把中国书画称为视觉艺术是欠妥的,最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心灵艺术:艺术家用自己的心灵去打动并改变别人心灵的艺术,这也是艺术之所以存在并受人欢迎的根本原因。
  基于此,中国书画的艺术性不在于它是否娱眼、好看,而在于它是否陶情、有深度。也就是说,不管是写字还是作画,它所体现的不应该只是字面上或画面上的内容,即不应该只是眼睛看到的内容,还有书外之书、画外之画,这就需要欣赏者用脑子、用心灵去感受了。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仅仅止于眼睛看到的内容,未能留给欣赏者以思考的余地,即所谓一览无余,那么,于欣赏者就不可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艺术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喜怒哀乐,情随事迁,因此,一幅真正反映情感的作品就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就有很多修改的墨团,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这样说,对中国书画而言,好与不好只是相对的,任何完美都是莫可企及的,真正的杰作,必然都有着艺术家的遗憾。还可以这样说,越是执著地追求完美,离完美的目标就会越远。于是我们不能不说:中国书画,历来都是遗憾的艺术。
  中国书画起笔于灵感的突发,收笔于恰到好处,其中至少有一半内容是必须让欣赏者用心灵来完成的,是激情的产物而不是经验的产物,所以有些人看不起文人画不但是对激情的藐视,也是对中国画本质意义的忽略。
  但是,尽管如此,真正作画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抒情,而是叙述。道理很简单,刻意的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假,我们没有理由强迫一幅画去承担一些生硬的“主题思想”,唯有平实与朴素的叙述,才可能在中国画的精神本体中游刃有余。

395

主题

7128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新诗散文功勋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1778
贡献
6256
金钱
1090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4-10-14 06: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书画艺术家就应该是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
同意!心无杂念是对心灵艺术的尊重......
谢谢介绍、诠释。问候秋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5 1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