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小辞典】一字师 . “一字师”顾名思义,即改正一个字的老师,典出:《五代史补》(三)《齐己》。齐己的《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诗人郑谷将其“数枝”改为“一枝”,只改动了一个字,时人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 成语“一字师”或“一字之师”,就是指能改动诗文中一字的误读、误用的人,即是“一字之师”。有些诗文作品经别人改正一字后,不管是内容、意境,更为完美无缺,就称这个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晚唐时期,诗人郑谷回故乡江西宜春,经常和文人墨客来往,当时有个叫齐己的和尚(诗僧),爱好诗文,诗写得也很好,他敬慕郑谷的人品和文采,就带着自己写的诗作,前来拜会、求教。 . 在这之前,齐己在大雪之后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灵感、激情涌上心头,诗兴大发,于是写了一首《早梅》诗,咏唱冬季大雪中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觉得意境很好,非常满意。 . 齐己把自己的诗作一一请郑谷阅读,当郑谷读到《早梅》诗时,皱着眉头沉思起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觉得韵味还不够,反复推敲思考,把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几枝梅花都同时迎风傲雪开放,那还算是“早梅”吗? . 把“数”字改为“一”字,虽一字之差,却使诗句更贴近题意,意境更深,韵味更浓。齐己对这一字的改动非常满意、折服。于是时人赞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原文】一字师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⑦。自是⑧士林⑨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文出《五代‘史补’》) . 注释: ① 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江西)人,生卒不详。少年颖悟,七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其“当为一代风骚主”,诗名颇盛,和许裳、任涛等号称“芳林十哲”。尤以《鹧鸪》诗广为流传,因有“郑鹧鸪”之称。 . ② 齐己:唐朝和尚,善诗(861——937),俗姓胡,名得生,字迩沩,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益阳人。他勤于写诗,风格独特,堪称我国第一诗僧,为晚唐诗歌创作增添了璀璨的光彩。存诗八百多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位居第5。还擅长书法、绘画,懂音律,多才多艺。 ③ 谒焉:拜见他。“焉”,代词,指郑谷。 ④ 矍然:惊讶的样子。 ⑤ 兼:提起、撩起。 ⑥ 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 ⑦ 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极其恭敬的行礼方式。 ⑧ 士林:读书人之中。 译文: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袁州(江西宜春),经常和一些诗人墨客来往。当时一个叫齐己的和尚,对诗文很感兴趣,他很仰慕郑谷的人品和文采,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齐己把诗稿依次让郑谷阅读,当郑谷读到《早梅》诗时,不觉沉思起来,低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诚恳地对齐己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他又沉吟了一会儿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就更恰当、贴切了。”齐己听后惊喜地说:“你改的太好了!”就恭恭敬地提起衣服深深地拜了一拜。此后文人们就把郑谷称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 成语“一字之师”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演绎而来的。另外还有其他的几个故事,都和“一字之师”有关联,但以“早梅》诗流传最广,其他的故事就不赘述了。 晚唐诗僧齐己的《早梅》诗赏析: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这首五律是一首咏物诗,以清纯靓丽的语言,含蓄深沉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在凛冽的寒风中冒着漫天飞雪坚强地绽放。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个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这里用梅花和“万木”相对比,在严寒的冬日,其它的树木花草耐不住冰雪严寒的侵袭,枝干几乎要冰冻折断了,而梅花呢?它吸收地下的暖气,复苏了生意,萌动了春天的气息。一个“孤”字突出了万木凋零的严酷景象,这里含“唯有”的深意,从对比中突出梅花“孤根独暖”的坚强性格。“冻欲折”虽是有些夸张,却正好反衬梅花不畏严寒、傲雪临风,凛然而独立的英姿,也巧妙地照应了诗的题目《早梅》,暗喻诗人坚贞不屈、清高孤傲的品性。 . 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语平淡,明白通俗,虽然是素洁的白描,却很值得咀嚼、玩味,在寂静的村庄野外,一切都覆盖在皑皑的白雪里,漫天浑然一体,这里描绘了早梅独放的特定背景,营造了具有形象特点的典型环境。“一枝开”是诗眼,画龙点睛,妙笔生花,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清丽的“寒梅独放图”。梅花悄然开放于百花之前,再次照应了诗题,因而梅花亦有“腊梅”之雅称、美誉。“一枝开”渲染了春意萌动,更突出了先于众梅的“一枝独秀”,实在不同寻常,实为警句流传千古。上面谈过,这首《早梅》诗,齐己请教过郑谷,“一”字的改动,实在高妙,雪掩孤村,梅枝缀玉,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形象、淡雅,艺术的美好享受。 . 颈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着重描绘梅花的姿色和风韵,对仗极为精当、工稳、巧妙。一个“递”字,那是飘送,将酷寒凛冽的朔风温情化,无情的寒风好像对早梅也产生了极度的爱怜,突出梅花内含幽香,随风轻轻四溢,使人似乎已经闻到了清纯淡淡的馨香;“窺”字是偷看,又传神地描写梅花素淡无华的外貌,就连禽鸟也来窥视孤芳高洁、悄然绽放的早梅,把鸟儿人格化了,禽鸟也对早梅的酷寒开放充满了欣赏、钦慕和惊喜!从而揭示了早梅的悠远清香、姿色动人、风韵素雅的情态。诗人高雅的情怀,溢于言表,使人感同身受。 . 尾联“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语意双关,感叹深沉,这种咏物诗多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的抱负。“应”,了解、遵循;“律”,万物生长的周期,季节自然的规律。“望春台”,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天道有常,万物有序;这里也喻指京城。今年这枝早开的梅花,到明年这时,还会在春回大地之前,率先开放在高高的望春台上吧!从表面上看,诗人希望明年还能看到早梅的傲雪开放,表达自己的赞美和怜爱。但实际上“望春台”是大有深意的,在这里又是喻指京城,“孤根暖独回,”是孤傲的默默坚持,“深雪”、“一枝开”,是不屈的清高意志。 .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豪情满怀的抱负,但因科举失利,不为他人理解和赏识,常有怀才不遇之憾。“幽香”只有“风递”、“素艳”唯独“禽窺”!诗人抒发的是孤芳自赏的失落和不甘,这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他处于山间村野,内怀“幽香”、外现“素艳”,但仍不甘于“寂寞开无主”的世事冷遇,仍然满怀热情和希望。故而“先发望春台”,表面上看是期望明年梅花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艳压群芳、一枝独秀,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字里行间充满无比的自信和坚定信念。 . 《早梅》诗咏物绘景,语言明淡、清雅、传神,无浓艳绮靡之气,亦无雕琢、粉饰之痕,突出早梅不畏风雪、酷寒、傲岸独立的性格,创造了一种高远、深邃、圣洁的意境,表面上是写早梅,其实诗中却隐含着诗人自己一生的经历,内涵十分深刻、丰富,神形具备,意蕴隽永。 . 全诗首尾呼应,层次清晰,紧扣题目,处处突出一个“早”字,语言朴素无华但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抱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期望和自信。 . 齐己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又是出家的和尚,但诗中丝毫没有颓废萎靡的情致,也没有枯寂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及佛门的消极意绪。《早梅》像一阵清新、和煦、温暖的惠风,吹进读者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催人奋进,故而齐己的这首《早梅》诗,被清人赞为“照耀古今”之作。 . 译文: 万木经不住酷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 梅树的根系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机。 在前村的深雪里,昨晚有一枝梅花凌寒独自绽放。 它的幽香随风飘散,鸟儿惊异地看着这只素艳的早梅。 我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令开放,一定要率先开放在高高的望春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