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2-14 23:38 编辑
驳关于孤平的五种错误说法
1,诗句中平声不能令单
谭州雨梦说:“诗句中的平声双音节不能是单个的,若单个则为单平,亦可称孤平。”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汉字声调的基本原理是句子中产生单平是必然的。因为声律平仄两两交替是基于汉字双音节词多的缘故,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有: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四种情况,五言句由两个双字词再加一个单音节词构成,所以一句五言诗的平仄组成有下列多种组合情况:
平平/仄仄/平,标准律句
仄仄/仄平/平,标准律句
平平/平仄/平,小拗
平仄/仄平/平,小拗
仄平/平仄/平,小拗(避孤平自救句)
仄仄/平仄/平,大拗句
仄平/仄仄/平,孤平句
仄仄/平平/平,三平尾句
平仄/平平/平,三平尾句
平平/平平/平,古风句
仄平/仄平/平,古风句
平仄/平仄/平,古风句
平仄/仄仄/平,古风句
仄仄/平平/仄,标准律句
仄仄/仄平/仄,小拗
仄平/平仄/仄,小拗
仄平/仄仄/仄,小拗
平平/仄平/仄,特殊拗句
仄平/仄平/仄,大拗句
平仄/仄仄/仄,大拗句
仄仄/平仄/仄,大拗句
仄仄/仄仄/仄,大拗句
------上面除了“古风句”“三平尾句”“孤平句”在律诗中很少出现,其余句型都是经常出现的。特别是仄收句作为出句,出现单平几率更多。七律因为等于前面加了两个字,出现单个平声的情况更是允许的:
平声“令单”仍是合格律句例子:
① 七律第二字是单平例;
“仄平仄仄仄平平”诗例:
愿驱众庶戴君王。(杜甫)
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
午时起坐自天明。(杜甫)
竹竿袅袅细泉分。(杜甫)
百年世事不胜悲。(杜甫)
岁时伏腊走村翁。(杜甫)
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
北书不至雁无情。(杜甫)
立冬几夜宿阳台。(杜甫)
一谈一笑俗相看。(杜甫)
起居八座太夫人。(杜甫)
②仄收句单平例;
人事有代谢(孟浩然)
幽映每白日 (刘昚虚)
高阁客竟去(李商隐)
肠断未忍扫(李商隐)
蜀僧抱绿绮(李白)
只应守寂寞(孟浩然)
远送从此别(杜甫)
野火烧不尽 (白居易)
木落雁南渡(孟浩然)
以我独沉久 (司空曙)
万籁此俱寂(常建)
此地一为别(李白)
不觉碧山暮(李白)
此道昔归顺(杜甫)
复值接舆醉(王维)狂歌五柳前。
寂寂竟何待 (孟浩然)
薄宦梗犹泛 (李商隐)
一身报国有万死(陆游)
2,启功的孤平定义是两仄夹一平
答案是否!启功定义孤平是限于B型句即“平平仄仄平”句式。
谭:“启功先生指出仄平仄仄平,属两仄夹一平,是根据表象来定义的。无疑是正确的。”
事实是:启功对于孤平之忌的意思与其他国学大师是相同的:
“四、律诗的句式和篇式:“以上每句的平仄并非丝毫不能更动的,除了五言B式句外,无论五言、七言的首字,都可以更换。这是因为句子的发端处限制较宽。只有五言B式句首字不能更换,(五言B型句:平平仄仄平)。是因为它如换用仄声,则下边一字便成为两仄所夹的“孤平”,声调便不好听。”(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3,孤仄之论。孤平可用孤仄来救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谭某说“七言句也可以采用孤仄音节救孤平音节的本句互救”,理由是:
1, 第一字的平仄用不着讲究是不合平仄两两相替的基本原则。
2,常见孤平拗救是第五字救第三字,五三中间只隔了一个字,而拿第一字来救第三字,中间也只隔一个字,救是救音韵不谐造成孤平的字,它们离得都一样近,这跟韵脚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韵脚不和谐。
诗例:
1、卷376_10 【济源寒食】其一孟郊
无子老人仰面嗟。 ----无子孤仄与老人孤平互救
-------------是说:“无子”是“孤仄”音节,“老人”是孤平音节,连在一起就是“互救”了,“无子老人仰面嗟”哪里有“孤仄”?连在一起怎么互救?历史上的诗论从无孤仄之论,更无孤仄救孤平之说。
谭:“孤平句若不自救,也可采用他句补救法。此法见《作文大体》一书。唐人诗中有七十多例可为佐证。即将对句五言第一字由仄改平进行补救。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说法是荒谬的。孤平是单句的问题,和前后句无关。无论前后句什么句式,都不能改变孤平句自身的声律缺陷。也从无用别的句子救孤平句的情况。只有句中自救防止产生孤平句的救法,不存在已经孤平了再找另外的句子来救的情况。就像三平尾一样,已经孤平了,你还救什么 ?
4,仄脚句也有孤平
谭某说:仄仄仄平仄句式是明(名)符其实的孤平句,
------前面已举例说明,在仄收句中各个位置出现一个平声是常见的,对此历史上从无孤平之论。
5, 逢拗必救
谭某说逢拗必救,把小拗定义为孤平,都毫无道理。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口诀的变化都叫小拗或半拗,可救可不救,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