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昨天的一首七律《西山》 西 山
深冬偕友上西山,白发飘飘披嫩寒。
岁老苍松犹识我,情深旧驿更知年。
滇池无觅四围稻,澄浪何方一点帆。
落照暖收天不早,乘车告别碧鸡关。
我自己认为,这首诗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昆明西山的意境。然而发在网上却遇到了普遍的冷落。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昆明西山这个意境对不熟悉的人来讲太陌生;再就是一个老人重游西山的心境别人不一个定有其同感。我喜欢的两句“岁老苍松犹识我,曲弯旧驿更知年”,别人也不一定有同样的心境。因为别人不一定早年常来;即使曾经来过,如今重至,也有车路,不一定再去走早已少人再走的便道。因此我自己觉得“岁老苍松犹识我,曲弯旧驿更知年”这联不错(不说古松早己存在,不说古道已经多年),但这对别人却不一定有同感联想,这就是此诗被冷落的原因吧。 再就是“滇池无觅四围稻,澄浪何方一点帆”这联所含的一个典故:大观楼长联句有“莫孤辜负四围香稻”;以及文革中对滇池的围海造田:大面积的滇池浅水部份被填埋,使大面积的深水部份成了死水,如今被填埋的地方变成了楼房,死水污染严重,早已不见“四围香稻”了。更多的人是不了解这个典故和这场文革灾难的! 诗要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两个先决条件必居其一:要么写的是名地,要么作者是名人。两者皆据,就看诗的高下了。不是名作者,不是名地方,但诗能感人,或许在某种条件下将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看有没有运气了! 何况,名人、名地也不一定就能产生名诗。名地,在今天,要想超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名句,就更加不易。一千多年来唐宋两朝才出过二人。名人引起一时间的注意倒相对容易些,时下如果特朗普或蔡英文来某个名山诌上两句,自然会引短时轰动,但引起轰动的不是他们的诗而是他们的行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