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19

除现代平水音外,世上没有读书人相互听不懂的通语

[复制链接]

479

主题

330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9
贡献
3100
金钱
4310
发表于 2016-11-1 19: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1-1 20:11 编辑

除现代平水音外,世上没有读书人相互听不懂的通语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都有通语,有的国家还不止一种。中国也是这样,早在上古时就有雅言,中古则称正音,明清时期改称官话,民国时期又改称国语,新中国才叫普通话,其实都是所谓通语。通语者,读书语也,通行天下也。由于古时讲究学而优则仕,只要有读书人或官场人士在,仅凭口耳采用通语交流便可畅行天下。你的通语可以不甚标准,可以与任何人的通语在音色、音调、音高、音强、时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只要能达成交流目的即可。
方才金筑子先生在我两个主帖下贴了同样一段话,令人费解,却又颇耐玩味。兹抄录如下,作为金先生认可诗已沦为只能看不能读的案头文学的证据,同时作为屏间交流时乱扣帽子的典型材料之一,提供朋友们批评和研讨:
你听不懂,相互听不懂,但它还是唐音!去年我去香港参加那里举办的抗战胜利70周年诗词朗诵会,港人朗诵的诗大陆人多数听不懂,我一句也没听懂,但其文字,谁也都懂,这就是唐诗千百年传承的魅力!你一天到晚攻击唐诗的传承,不干别的,何苦呢?!
不知金先生能否说得出听得懂现代普通话,也不知他的母语究竟是重庆方言还是昆明方言,更不知他的平水音是吴语式、粤语式,还是温州话式、阳江话式,抑或其他某地方言式,既然金先生尊奉中古平水韵,按理他就应该基本能够听懂港人用港式平水音诵读的近体诗,可他却连“一句也没听懂”。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金筑子先生的平水音与港人平水音根本无法沟通,而金先生的平水音与港人平水音以及其他各地平水音的语音系统均依托中古正音,这就实在令人费解了。
事实上,不独金先生的平水音与港人平水音无法沟通,其他一些地区的现今平水音相互之间也根本无法沟通,比如温州话、阳江话就有很多地区的平水韵诗者根本听不懂。这显然不是最大公约数云云所能解释的。既然大家都是读书人,都自忖甚或宣称采用中古平水音为诗,用各自的平水音诵读诗作时,相互之间居然听不懂,甚而至于连一句也听不懂懂,岂非咄咄怪事!
须知,隋唐宋的读书人和官场人士采用正音可是能够有效或基本有效交流的,这是由读书音的性质所决定的,就像如今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照样能相互交流一样。时过境迁,当年的正音一般的读书人都能听得懂,时下的所谓隋唐正音——平水音却连金筑子先生这样的国学纵横首席版主都感到困惑,都像听天书一样一句也没听懂,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时下的所谓平水音与古音虽有血缘关系,却根本不是中古平水音,东南一带方言土语根本不是中古通语,世上根本没有读书人乃至读过书的诗人相互听不懂的通语——现代所谓平水音除外。

45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9
贡献
10245
金钱
10551

勤勉版主勋章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6-11-2 16: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先生妙语,雨露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96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中华新韵吟坛功勋首席

Rank: 6Rank: 6

威望
8434
贡献
34041
金钱
4734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1-3 16: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所言甚是,信天游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68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7
贡献
4761
金钱
4853

巾帼诗人勋章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6-11-3 21: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慢慢品读,春水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68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7
贡献
4761
金钱
4853

巾帼诗人勋章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6-11-3 2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慢慢品读,春水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380

帖子

21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8
贡献
377
金钱
782
发表于 2016-11-4 10: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值得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62

帖子

230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10
贡献
416
金钱
893
发表于 2016-11-4 20: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先生的观点。
    谈谈我对古今音韵的看法:
    第一,我从不争论该用平水还是新韵写诗,因为我觉得这不是个文学问题,而是有关一切文化现象都会存在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它更多的是个哲学命题。比如装酒到底是应该用瓷瓶还是玻璃瓶更符合中国酒文化?比如那些民俗村到底是应该让那些山民世世代代住吊脚楼还是砖混土木建筑?
    第二,我既尊重有继承偏向的人,也尊重有发扬偏向的人。前者,甚至即使你像某些先生那样要穿着长袍马褂写诗,要摇头晃脑地用读诗,要用唐宋抑或先秦音颂诗我仍然给予尊敬;后者,你在遵守基本惯例、原则的前提下的一切大胆的试图突破的探索我都给予尊敬。
    第三,在现代语文教育程度已然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就汉语发展的现状来说,平水韵不但会制约古诗的发展,也会制约古诗的传承。道理很简单,更大众化的话语体系是普通话,而那些古韵对今天的多数人来说已经越来越不押韵了,这会部分的折损其魅力和吸引力,从而使得后继者越来越少。离开了广泛的普及,其最终会走入小学、隐学。后继乏人,谈何承继?
    第四,要想有更多的读者群和创作群,就必须提倡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新韵的探索。因为在唐宋,平水韵的诗可以让读书人都能听懂,而今天只能让诗人听懂了。除非你认为诗只是写给诗人的,要不然你就得承认新韵的地位。

点评

点赞。我的观点与你一致  发表于 2017-1-9 20:24
多谢懵懂野叟先生临帖交流!!隔屏敬酒问好! 1)窃以为这涉及到文学的功能问题。尤其是作为文学皇冠上明珠的诗,绝不应不应成为一个极小圈中的玩物。诗固然可以被人玩,但终究不是用来玩的。 2)继承与发展的确是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1-5 00: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懵懂野叟 发表于 2016-11-4 20:58
赞同先生的观点。
    谈谈我对古今音韵的看法:
    第一,我从不争论该用平水还是新韵写诗,因为我觉 ...

古人写诗押韵,并不象今天的大神们故弄玄虚的,非要合乎平水才行(试帖诗当然要严点),平常写的只要能够音谐即可。看唐诗宋词,还是需要知道点诗词韵的,但写时倒未必呢,想用什么韵就什么韵吧。用旧韵写的,未必不可。但作为现代人,哪有不能用今韵的道理!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主题

330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9
贡献
3100
金钱
43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3: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1-5 13:18 编辑
懵懂野叟 发表于 2016-11-4 20:58
赞同先生的观点。
    谈谈我对古今音韵的看法:
    第一,我从不争论该用平水还是新韵写诗,因为我觉 ...

多谢懵懂野叟先生临帖交流!!隔屏敬酒问好!
1)窃以为这涉及到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尤其是作为文学皇冠上明珠的诗,绝不应沦落为一个极小圈中的玩物。诗固然可以被人玩,但终究不是用来玩的。
2)继承与发展的确是个问题。继承是必要的,但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业内并未继承唐宋读诵吟唱的优良传统,古体诗已沦为只能看不能读的案头文学了。
3)摒全国的读书人和官场人士于圈外,单靠一帮妪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继承与发展的,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振兴诗词,必须从娃娃抓起,并以高考为指挥棒。
4)平水韵的语音系统依托中古读书音,就像现在的所谓新声韵依托现代读书音一样,读书人当然能够听得懂。唐时很多学而未致仕的读书人也是能听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9 20: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写诗,音韵随潮流前进,所以有杜甫、白居易念诗给老人听,他们不会念古音吧,应该念的是当时的通语。今人用平水韵写诗,读跟谁听?念的是普通话,写的是平水韵,不伦不类。总想到是遇到怪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9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