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
注册时间2016-8-22
威望749
金钱4310
贡献3100
金牌会员
 
威望- 749 点
贡献- 3100 次
金钱- 4310 枚
|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0-30 13:55 编辑
略说化用
昨日忙了一天,晚上才得消停,便尝试点评一些作品,这是其中一组绝句:
1.霜夜吟 夜肃霜寒冷画屏,何须小扇扑流萤。 长空寂静凉如水,不见牛郎织女形。
2.逢秋思 逢秋何必寂悲寥,枫紫菊黄看碧霄。 飞鹤晴空云里舞,和光暖日胜春朝。 3.再上寒山 再上寒山石径斜,白云仍在少人家。 停足立看枫林色,霜叶依然二月花。
4.暮秋景 勿看孤村落日霞,莫观老树绕寒鸦。 飞鸿影下枫红紫,绿水橙山赏野花。
笔者当时的评语是:“化用见功夫。首赏问好!”
毋庸讳言,这个评语有点儿闪烁其词,本来没想拿来此处,因见国学纵横有个题为“只见古人痕,不见今时新[评四首今人诗]”的主帖也是说的这组诗作,既然如此,那就不妨再说两句。
诗写到今天,完全出新而又缘情、得味、炼字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谁都无可避免地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借鉴、有所创造、有所提高,化用古人诗句便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借鉴。
这当然需要多读,不难看出,作者在这方面的确下了一番功夫,这是应该称道的。值得商榷的是,此处的化用未见出新,这是感到不足的。笔者曾经去过不少地方,诸如此类的化用可谓俯拾即是,旧韵作品有之,新韵作品亦有之。还曾在别处亲眼看到,有人直接在秦观一阕名词的基础上,只是简单地改动几个字,便以主帖形式公开交流了,结果自然是被推精了。事实上,当今整个诗词界总体上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日前曾以半认真半调侃的口吻贴出所谓“现阶段诗人为诗之八字宪法”,亦即缘情得味出新炼字,料想一些诗友已经读过,在此拟补充强调一下出新。大家知道,申报各级科技进步奖是需要查新的,若无独创性的成果是,则连申报这一关都过不去,遑论得奖。记得有一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是空缺的,个中原委颇耐玩味。为诗其实也该这样,只因有关人等好大喜功,各大诗词园地均未建立健全审稿制度,才造成当代诗词空前繁荣的假象。
就古人诗句而言,窃以为能不化用则尽量别化用,采用自己心血凝成的词句多惬意呀!实在需要化用时,则出新当为第一要事。这也是整个诗词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
|